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是我國哲學學科的重要學術機構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哲學研究所。歷任所長為潘梓年、許立群、邢賁思、汝信(兼)、陳筠泉、李景源、謝地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國沒有專門的哲學研究機構。為了適應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 ... <詳情>
哲學專業書庫的前身是哲學研究所圖書館,與哲學研究所同時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圖書館合并之后將其劃為哲學所自管庫,從此只保留圖書借閱流通業務,不再購進新書。
2009年1月16日,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哲學專業書庫正式掛牌。
<詳情>為深化科教融合,促進本科生與學業導師深度交流,提前啟動2018級本科生畢業規劃工作,2021年7月14日,哲學所主要領導、各研究室、教研室負責人、本科生授課老師、社科大哲學院教職工、全體本科生在哲學所舉行了內容豐富、別開生面的交流會。
哲學所黨委書記、社科大哲學院院長王立勝歡迎本科生同學回到哲學所。他指出“科教融合”是社科大的重大戰略,同時也是一個重大的研究課題,如何辦好社科大,如何做好本科生培養工作,這不僅是社科大的事情,也是哲學所的事情,也是各位同學的事情,希望大家暢所欲言,為辦好我們的哲學院群策群力、建言獻策。
他說,本科生的培養在哲學所和哲學院的工作中具有突出地位,這個工作做得如何關系到本科生的前途,關系到哲學所和哲學院后備人才的培養,也關系到哲學所和哲學院的聲譽。
哲學所和哲學院的學者和老師們在做好自己學問的同時,也要在教書育人的問題上多下功夫,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做好本科生的教育和培養工作。
哲學所所長、社科大哲學院副院長張志強在講話的一開頭指出,如果說哲學所的學者到社科大上課是“往教”的話,那么社科大的學子到哲學所則是“來學”,“往教”和“來學”很好地體現了科教融合的精神。
他說,哲學院的學子們應該更多地了解哲學所的傳統,這個傳統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求真”,這個“真”既指認識論上的真理,也指道德上的“真誠”;二是“務實”,它表現為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基礎理論研究與現實問題研究的結合。
張志強所長還介紹了哲學院成立一年以來開展的主要工作,特別是課程體系建設和教師隊伍建設方面的工作以及學術活動的開展情況,他還對哲學院下一步要開展的工作做了說明。
動員講話由常務副院長周勤勤主持。他講到:創辦中國社科大是黨中央的決策;辦好社科大,是社科院和社科大的要求;辦好哲學院,是社科大和哲學所、哲學院的要求,也是廣大師生共同的心聲。
交流會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學術報告,由哲學院副院長馬寅卯主持,他首先對李景源、趙汀陽和李河三位報告人做了引薦。三位資深研究員分別就如何學哲學、如何做學問以及如何理解哲學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問題做了主題報告,幾位哲學大家精彩的報告引發了與會學子的強烈共鳴和深入思考。
李景源教授向同學們介紹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的歷史和社科大籌建的過程。他說,在培養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生方面,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和哲學研究所曾經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F在,我們成立了社科大,成立了哲學院,有了本科生,這對哲學所,乃至對社科院來說都是重大事件。李景源還介紹了哲學所和《哲學研究》雜志在新中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所發揮的重要歷史作用。李景源還從如何閱讀學術文獻,如何處理專業性和廣博性的關系,如何做好學術綜述工作、如何撰寫學術論文等角度談了自己的心得體會。
趙汀陽教授在報告的一開頭就強調了學術自主和抓住真問題的重要性,他號召同學們不要盲目跟風,不要做那些無意義的、重復性、純消耗性的工作。趙汀陽還區分了做學問的幾種不同類型:一是建筑師型,既有大觀念也有細節分析;二是運動員型,以小見大;三是革命者型,致力于打破既有的成規,探索新路;四是說書人型,追求比原著說得更好。趙汀陽還強調了敘事的重要性,他建議同學們要從哲學史的經典文本中學習如何敘事,不要把文章寫成八股,沒有任何靈氣。
李河教授則從金岳霖難題和薩義德難題談起,討論了哲學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民族性)、一和多的問題。金岳霖難題實際上提出了哲學后發國家面臨的一個普遍問題,這就是當人們把“歐洲哲學”確定為“普遍哲學”,歐洲以外國家的哲學敘事就會遇到“究竟是‘某國的哲學’還是‘哲學在某國’”的難題;而“賽義德難題”則指的是,東方學者不借助西方人建構的“東方學”敘事,便不能有效地去談論自己的思想和文化。如何超越上述兩個難題對于發展中國家的學界是個長久的挑戰。
午餐期間,哲學院本科生參觀了哲學所各研究室,各研究室負責人向同學們介紹了本研究室的歷史和現狀,師生還就同學們所關切的問題(如課程設置、升學和就業等)進行了深入交流。
作為分別擔任馬克思主義哲學、西方哲學、中國哲學課程的教師代表,畢芙蓉、趙猛和匡釗老師分享了自己在社科大從事教學的體會與思考。
畢芙蓉指出了教學與研究的不同,教學要考慮到學生的基礎與哲學的特性,從零開始,把知識問題化。具體到馬克思主義哲學,就要理解到它是德國古典哲學的一個發展,是歐洲革命時代的產物,同時克服忽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哲學性與把它等同于現實政治這樣兩種錯誤傾向。
趙猛談到,在所領導和老師們的大力支持和投入下,哲學院的科教融合進展非常順利,本科教學工作不斷改善,學生滿意度顯著提高。在教學工作中,教師授課要注意難易結合,在培養學生完整的知識結構的基礎上,要引導學生嘗試深入思考問題。
匡釗老師分享了自己授課的感受,面對社科大的年輕學生,首先需要進行從單純的研究者到知識講授者的身份轉換。而這在中國哲學這門相對年輕的現代學科的討論語境中,意味著對學科自身研究范式的不斷反思,我們在何種意義上可將中國哲學史的內容作為具有可公度性的現代知識體系加以表述。由此種反思出發,當我們面對大學相應的課程體系建設時,如何將中國哲學史的知識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有梯度地講授出來,并同時適應大學不同學習階段的各自特點以獲得最佳的教學成果,也是值得不斷思考的問題。
尹舒羿作為18級本科生代表對各位老師的殷切期望和關懷表達了謝意。她結合自己三年多的學習體會,談到在哲學院成立以后各個方面都發生的喜人的變化,并期待學院今后能在學術指導、就業、升學和出國等各方面給予同學們更多的幫助,也希望像這樣的師生交流會能多多組織。
哲學院黨總支書記韓育哲介紹了哲學院建院以來學生工作的整體情況,表示今天的交流會不但是同學們的回家之旅,也是哲學所和哲學院落實“辦好社科大”的一項重要舉措,今后該類活動會常態化、長期化。在場的老師對同學們關心的學科建設、培養方案、考研等問題作了詳細的解答。
最后,哲學院常務副院長周勤勤對本次活動進行了總結,認為這次活動體現了哲學所對哲學院本科生工作的高度重視,本次交流會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圓滿成功。哲學所、哲學院領導對辦好哲學院很有信心,有那么多熱愛學生、熱愛教學的教師,有經驗豐富、忘我工作的行政人員,有好學上進的優秀學生,哲學院一定會越辦越好。
本次交流會還向2018級本科生發放了調查問卷,就同學們所關心的升學和就業等問題進行了深度調查。哲學院將以此調查為基礎,對同學們的畢業規劃給與指導和幫助。
本次交流會以期末和畢業規劃為契機,旨在加強所院交流,深化科教融合,增進哲學院本科生對哲學所的了解和認同感。交流會完成了預期任務,達到了既定效果,受到了哲學院師生的一致好評。今后哲學所和哲學院將會繼續舉辦形式多樣的各類活動,把哲學院的科教融合工作進一步推向深入。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5號郵編:100732
電話:(010)85195506
傳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為深化科教融合,促進本科生與學業導師深度交流,提前啟動2018級本科生畢業規劃工作,2021年7月14日,哲學所主要領導、各研究室、教研室負責人、本科生授課老師、社科大哲學院教職工、全體本科生在哲學所舉行了內容豐富、別開生面的交流會。
哲學所黨委書記、社科大哲學院院長王立勝歡迎本科生同學回到哲學所。他指出“科教融合”是社科大的重大戰略,同時也是一個重大的研究課題,如何辦好社科大,如何做好本科生培養工作,這不僅是社科大的事情,也是哲學所的事情,也是各位同學的事情,希望大家暢所欲言,為辦好我們的哲學院群策群力、建言獻策。
他說,本科生的培養在哲學所和哲學院的工作中具有突出地位,這個工作做得如何關系到本科生的前途,關系到哲學所和哲學院后備人才的培養,也關系到哲學所和哲學院的聲譽。
哲學所和哲學院的學者和老師們在做好自己學問的同時,也要在教書育人的問題上多下功夫,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做好本科生的教育和培養工作。
哲學所所長、社科大哲學院副院長張志強在講話的一開頭指出,如果說哲學所的學者到社科大上課是“往教”的話,那么社科大的學子到哲學所則是“來學”,“往教”和“來學”很好地體現了科教融合的精神。
他說,哲學院的學子們應該更多地了解哲學所的傳統,這個傳統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求真”,這個“真”既指認識論上的真理,也指道德上的“真誠”;二是“務實”,它表現為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基礎理論研究與現實問題研究的結合。
張志強所長還介紹了哲學院成立一年以來開展的主要工作,特別是課程體系建設和教師隊伍建設方面的工作以及學術活動的開展情況,他還對哲學院下一步要開展的工作做了說明。
動員講話由常務副院長周勤勤主持。他講到:創辦中國社科大是黨中央的決策;辦好社科大,是社科院和社科大的要求;辦好哲學院,是社科大和哲學所、哲學院的要求,也是廣大師生共同的心聲。
交流會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學術報告,由哲學院副院長馬寅卯主持,他首先對李景源、趙汀陽和李河三位報告人做了引薦。三位資深研究員分別就如何學哲學、如何做學問以及如何理解哲學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問題做了主題報告,幾位哲學大家精彩的報告引發了與會學子的強烈共鳴和深入思考。
李景源教授向同學們介紹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的歷史和社科大籌建的過程。他說,在培養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生方面,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和哲學研究所曾經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F在,我們成立了社科大,成立了哲學院,有了本科生,這對哲學所,乃至對社科院來說都是重大事件。李景源還介紹了哲學所和《哲學研究》雜志在新中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所發揮的重要歷史作用。李景源還從如何閱讀學術文獻,如何處理專業性和廣博性的關系,如何做好學術綜述工作、如何撰寫學術論文等角度談了自己的心得體會。
趙汀陽教授在報告的一開頭就強調了學術自主和抓住真問題的重要性,他號召同學們不要盲目跟風,不要做那些無意義的、重復性、純消耗性的工作。趙汀陽還區分了做學問的幾種不同類型:一是建筑師型,既有大觀念也有細節分析;二是運動員型,以小見大;三是革命者型,致力于打破既有的成規,探索新路;四是說書人型,追求比原著說得更好。趙汀陽還強調了敘事的重要性,他建議同學們要從哲學史的經典文本中學習如何敘事,不要把文章寫成八股,沒有任何靈氣。
李河教授則從金岳霖難題和薩義德難題談起,討論了哲學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民族性)、一和多的問題。金岳霖難題實際上提出了哲學后發國家面臨的一個普遍問題,這就是當人們把“歐洲哲學”確定為“普遍哲學”,歐洲以外國家的哲學敘事就會遇到“究竟是‘某國的哲學’還是‘哲學在某國’”的難題;而“賽義德難題”則指的是,東方學者不借助西方人建構的“東方學”敘事,便不能有效地去談論自己的思想和文化。如何超越上述兩個難題對于發展中國家的學界是個長久的挑戰。
午餐期間,哲學院本科生參觀了哲學所各研究室,各研究室負責人向同學們介紹了本研究室的歷史和現狀,師生還就同學們所關切的問題(如課程設置、升學和就業等)進行了深入交流。
作為分別擔任馬克思主義哲學、西方哲學、中國哲學課程的教師代表,畢芙蓉、趙猛和匡釗老師分享了自己在社科大從事教學的體會與思考。
畢芙蓉指出了教學與研究的不同,教學要考慮到學生的基礎與哲學的特性,從零開始,把知識問題化。具體到馬克思主義哲學,就要理解到它是德國古典哲學的一個發展,是歐洲革命時代的產物,同時克服忽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哲學性與把它等同于現實政治這樣兩種錯誤傾向。
趙猛談到,在所領導和老師們的大力支持和投入下,哲學院的科教融合進展非常順利,本科教學工作不斷改善,學生滿意度顯著提高。在教學工作中,教師授課要注意難易結合,在培養學生完整的知識結構的基礎上,要引導學生嘗試深入思考問題。
匡釗老師分享了自己授課的感受,面對社科大的年輕學生,首先需要進行從單純的研究者到知識講授者的身份轉換。而這在中國哲學這門相對年輕的現代學科的討論語境中,意味著對學科自身研究范式的不斷反思,我們在何種意義上可將中國哲學史的內容作為具有可公度性的現代知識體系加以表述。由此種反思出發,當我們面對大學相應的課程體系建設時,如何將中國哲學史的知識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有梯度地講授出來,并同時適應大學不同學習階段的各自特點以獲得最佳的教學成果,也是值得不斷思考的問題。
尹舒羿作為18級本科生代表對各位老師的殷切期望和關懷表達了謝意。她結合自己三年多的學習體會,談到在哲學院成立以后各個方面都發生的喜人的變化,并期待學院今后能在學術指導、就業、升學和出國等各方面給予同學們更多的幫助,也希望像這樣的師生交流會能多多組織。
哲學院黨總支書記韓育哲介紹了哲學院建院以來學生工作的整體情況,表示今天的交流會不但是同學們的回家之旅,也是哲學所和哲學院落實“辦好社科大”的一項重要舉措,今后該類活動會常態化、長期化。在場的老師對同學們關心的學科建設、培養方案、考研等問題作了詳細的解答。
最后,哲學院常務副院長周勤勤對本次活動進行了總結,認為這次活動體現了哲學所對哲學院本科生工作的高度重視,本次交流會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圓滿成功。哲學所、哲學院領導對辦好哲學院很有信心,有那么多熱愛學生、熱愛教學的教師,有經驗豐富、忘我工作的行政人員,有好學上進的優秀學生,哲學院一定會越辦越好。
本次交流會還向2018級本科生發放了調查問卷,就同學們所關心的升學和就業等問題進行了深度調查。哲學院將以此調查為基礎,對同學們的畢業規劃給與指導和幫助。
本次交流會以期末和畢業規劃為契機,旨在加強所院交流,深化科教融合,增進哲學院本科生對哲學所的了解和認同感。交流會完成了預期任務,達到了既定效果,受到了哲學院師生的一致好評。今后哲學所和哲學院將會繼續舉辦形式多樣的各類活動,把哲學院的科教融合工作進一步推向深入。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