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是我國哲學學科的重要學術機構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哲學研究所。歷任所長為潘梓年、許立群、邢賁思、汝信(兼)、陳筠泉、李景源、謝地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國沒有專門的哲學研究機構。為了適應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 ... <詳情>
哲學專業書庫的前身是哲學研究所圖書館,與哲學研究所同時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圖書館合并之后將其劃為哲學所自管庫,從此只保留圖書借閱流通業務,不再購進新書。
2009年1月16日,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哲學專業書庫正式掛牌。
<詳情>巫白慧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哲學家、梵文學家、佛教因明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東方哲學學科重要奠基人,“印度總統獎”獲得者,中國佛教協會前顧問。巫白慧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
巫白慧先生
巫白慧先生學貫中外、德高望重,是我國哲學界和梵文學界的泰斗。他以自身的著作成就,為中印學術文化交流樹立了一座高山仰止的豐碑。他的學術并不僅限于精通印度古典語言文字上,而是更體現在以梵文為武器對印度哲學和佛教文化進行科學的研究。
巫白慧先生在印度哲學和梵文學研究領域成就斐然,成果豐碩,特別是在吠陀經研究方面,更是另辟蹊徑,開拓創新,先后出版了《印度哲學》、《圣教論》、《吠陀經與奧義書》、《印度哲學與佛教》及《〈梨俱吠陀〉神曲選》等多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著作。其中,《〈梨俱吠陀〉神曲選》(2010年,商務印書館)是他近年來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學術著作,榮獲第五屆(201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離退休人員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作為當代最著名的梵文學者,他利用梵文從事哲學研究,開啟了一把通向印度哲學智慧寶庫的金鑰匙,為傳承中印文化交流,構筑溝通的橋梁,做出了杰出貢獻。為表彰他為中印文化交流事業和印度哲學研究方面所作的突出貢獻,1984年印度國際大學授予他名譽文學博士學位和最高榮譽教授稱號,次年,印度政府還專門委托印度駐華使館特別為他頒發了“印度總統獎”。
巫白慧先生的逝世,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重大損失,也是中國哲學界、宗教學界的巨大損失。巫白慧的一生,是奉獻于印度哲學的一生,是奉獻于梵文學和宗教學研究事業的一生。他崇尚真理,博學睿智,虛懷若谷,德望崇高,是我國哲學界和梵文學界開風氣之先的代表。他對印度哲學精神的把握、對梵文的運用與研究、對佛教因明學思想理論的探索、對中印文化問題的思考,都體現著他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學術自覺,以及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知識分子情懷。巫白慧先生之所在學術上有如此輝煌的成就,這與他做人的態度密不可分。實事求是、躬行自明、身體力行,是對他高貴品格最準確的概括;謙虛而不虛偽,客觀絕不夸張,滿腹經綸而又平易近人,是對他學問人生的生動寫照。巫先生為人低調,對于自己的學識,一向謙虛謹慎。在他身上不只是博學,而且是睿智;不僅是睿智,而且還有謙恭和禮節。他的道德風尚和學術精神,將永遠激勵中國哲學界和梵文學界為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巫白慧先生千古!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5號郵編:100732
電話:(010)85195506
傳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巫白慧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哲學家、梵文學家、佛教因明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東方哲學學科重要奠基人,“印度總統獎”獲得者,中國佛教協會前顧問。巫白慧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
巫白慧先生
巫白慧先生學貫中外、德高望重,是我國哲學界和梵文學界的泰斗。他以自身的著作成就,為中印學術文化交流樹立了一座高山仰止的豐碑。他的學術并不僅限于精通印度古典語言文字上,而是更體現在以梵文為武器對印度哲學和佛教文化進行科學的研究。
巫白慧先生在印度哲學和梵文學研究領域成就斐然,成果豐碩,特別是在吠陀經研究方面,更是另辟蹊徑,開拓創新,先后出版了《印度哲學》、《圣教論》、《吠陀經與奧義書》、《印度哲學與佛教》及《〈梨俱吠陀〉神曲選》等多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著作。其中,《〈梨俱吠陀〉神曲選》(2010年,商務印書館)是他近年來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學術著作,榮獲第五屆(201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離退休人員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作為當代最著名的梵文學者,他利用梵文從事哲學研究,開啟了一把通向印度哲學智慧寶庫的金鑰匙,為傳承中印文化交流,構筑溝通的橋梁,做出了杰出貢獻。為表彰他為中印文化交流事業和印度哲學研究方面所作的突出貢獻,1984年印度國際大學授予他名譽文學博士學位和最高榮譽教授稱號,次年,印度政府還專門委托印度駐華使館特別為他頒發了“印度總統獎”。
巫白慧先生的逝世,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重大損失,也是中國哲學界、宗教學界的巨大損失。巫白慧的一生,是奉獻于印度哲學的一生,是奉獻于梵文學和宗教學研究事業的一生。他崇尚真理,博學睿智,虛懷若谷,德望崇高,是我國哲學界和梵文學界開風氣之先的代表。他對印度哲學精神的把握、對梵文的運用與研究、對佛教因明學思想理論的探索、對中印文化問題的思考,都體現著他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學術自覺,以及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知識分子情懷。巫白慧先生之所在學術上有如此輝煌的成就,這與他做人的態度密不可分。實事求是、躬行自明、身體力行,是對他高貴品格最準確的概括;謙虛而不虛偽,客觀絕不夸張,滿腹經綸而又平易近人,是對他學問人生的生動寫照。巫先生為人低調,對于自己的學識,一向謙虛謹慎。在他身上不只是博學,而且是睿智;不僅是睿智,而且還有謙恭和禮節。他的道德風尚和學術精神,將永遠激勵中國哲學界和梵文學界為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巫白慧先生千古!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