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是我國哲學學科的重要學術機構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哲學研究所。歷任所長為潘梓年、許立群、邢賁思、汝信(兼)、陳筠泉、李景源、謝地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國沒有專門的哲學研究機構。為了適應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 ... <詳情>
哲學專業書庫的前身是哲學研究所圖書館,與哲學研究所同時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圖書館合并之后將其劃為哲學所自管庫,從此只保留圖書借閱流通業務,不再購進新書。
2009年1月16日,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哲學專業書庫正式掛牌。
<詳情>王鐵軍
傅蘭雅創辦的《格致匯編》是中國近代第一份科學普及期刊,開創了在當時封閉、落后的中國進行科學啟蒙、普及現代科學知識的先河。
傅蘭雅(1839—1928),原名JohnFryer,出生于英國肯特郡海斯鎮一窮苦牧師家庭。貧困的家境使他從小養成了發奮學習、努力向上的性格。他自幼向往中國,萌生來華工作的愿望。稍長,曾在酒廠當學徒。后得政府助學金就讀于倫敦海布萊師范學院。21歲,受聘前往香港任圣保羅書院院長。1863年,至京師同文館擔任英文教習。1865年,南下上海任英華學塾教習。復于1868年轉至江南制造局翻譯館任編譯,并主持館務。1874年,參與創辦上海格致書院。1875年主編第一份科學期刊《格致匯編》。1885年創辦當時唯一的科技書店——格致書室,書室曾被稱為“中國青年學生學習西學的麥加”。傅蘭雅一生在華20余年,翻譯、出版過逾百種科學著作,產生了巨大影響。清廷為表彰傅蘭雅,特賜他三品頭銜。
傅蘭雅除翻譯科技著作外,也翻譯過社會科學及其他學科的著作,如《國際法評注》等。1885年譯刊的《佐治芻言》,對康有為的重要著述《大同書》產生過一定的影響。1896年譯刊的《治心免病法》對譚嗣同“仁學”世界觀的形成,也產生過重大作用。
一
英法聯軍焚毀圓明園后的第二年,傅蘭雅啟程來華。
此時的中國,雖經歷了鴉片戰爭失敗和英法聯軍攻陷北京的恥辱,但王公大臣們仍以“天朝大國”自詡,甚至說不清“大不列顛”為何方神圣。蒙童入學,讀的仍是“子曰詩云”,對學習被稱作“格致之學”的自然科學嗤之以鼻。
中國有識之士的眼光開始越過國界,投向西方先進國家,想弄清楚西方列強到底是憑什么取得了船堅炮利的強大國力的。清政府開始聘用洋教師、洋工匠、洋顧問,以求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同時,西方列強通過被大炮轟出來的開放口岸,向中國派出了傳教士,希望藉此傳播西方的思想文化。然而此時,與二百多年前第一批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有了截然不同:那時的中國,國家強盛,對傳教士帶來的西方文化寬容、吸納;而戰敗的恥辱使此時的中國對西方文化本能地拒斥。這種反差,恰好反襯了西方二百余年來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和中國閉關鎖國帶來的停滯、落后。傅蘭雅看到了這一點,他后來寫道:
“利瑪竇諸人著格致書后,越有二百余年,此時內泰西格致大興,新理迭出,而中國尚未之知也?!保ā督现圃炜偩址g西書事略》)
二
傅蘭雅來到中國后,很快掌握了中文,頭幾年輾轉香港、北京、上海,于1868年脫離教會,進入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從此開始了他在中國的譯書生涯。
江南制造局是李鴻章、曾國藩創辦的我國第一個近代工業企業。當時生產中苦于對現代科技知之甚少,急于翻譯西方各種科技著作,主事的徐壽(1818—1884)等人“因想一法,將西國要書譯出,不獨自增識見,并可刊印播傳,以便國人盡知?!保ā督现圃炜偩址g西書事略》)故向官方建議設立翻譯館,獲曾國藩批準,于1868年6月開館。傅蘭雅成了江南制造局翻譯館第一個專職外國譯員。
江南制造局與傅蘭雅簽訂的合約規定,“除譯西國格致制器外,局中不可另有他事以分譯書之心;
“余居華夏已二十年,心所悅者,惟冀中國能廣興格致,至中西一轍爾。故平生專習此業而不他及”。
此說雖有“拔高”的意味,卻也真實反映了他的實際。
1874年,英國駐上海領事倡議建立“格致書院”,以作為研習和傳播西方現代自然科學知識的場所。倡議一出,得到了各方熱烈支持。傅蘭雅作為董事會董事參加了書院的創辦?;I辦格致書院,促動了傅蘭雅創辦一份科技期刊的念頭。這個念頭的產生,有這樣幾個因素:
首先,幾年來江南制造局翻譯館譯書雖多,但“已譯成之書大半深奧,能通曉之者少,而不明之者多?!睉k一刊物,“將格致要端以簡法譯成,凡初學者可藉為階進?!保ā督现圃炜偩址g西書事略》)
其次,“所慮者僻處遠方購書非易,則門徑且難驟得,何論乎升堂入室?!惫蕬k一普及刊物,“先從淺近者起手,漸積而至見聞廣遠,自能融會貫通矣?!保ㄐ靿郏骸陡裰聟R編》第一年第一卷•序)
再次,恰在此時,北京的一份期刊《中西聞見錄》即將???,可借此以續辦的名義另辦一刊物,將其編者、作者和讀者爭取過來,傅蘭雅為此在后來出版的《格致匯編》封面寫上了“是編補續中西聞見錄”的字樣。
最后,格致書院答應撥一間房作為新刊物的辦公室。于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中國第一份科學普及期刊——《格致匯編》于光緒二年正月十五日(
三
格致之名,得自中國古老的哲學命題——格物致知?!抖Y記•大學》說:“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贝撕髢汕в嗄?,學者們對這個命題給出了多種不同的解釋。到了晚清,格致一詞已專指從西方傳入的聲、光、電、化等自然科學,蓋取其窮究事物之理而獲取其知識之意。傅蘭雅對刊名沒有更多推究,在他眼里,格致僅是代表科學技術的一個詞匯。他更關注的是,新的期刊要在促進探究精神的同時,努力在中國傳播通俗易懂的實用科技知識。然而中國人(連那些對西洋有相當了解的中國知識分子也不例外),卻要從這刊名中找出微言大意,并對這第一份科技期刊寄予厚望。與傅蘭雅長期合作的徐壽在《格致匯編》創刊的第一卷上做“編序”說:
“致知格物之學乃修齊治平之初級工夫,朱子所謂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窮知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若不因其已知之理而求其未知之理,循此而造乎其極,則必于理有未窮而于知有不盡矣?!贝丝瘑柺?,“蓋欲使吾華人探索底蘊,盡知理之所以然而施諸實用,吾華人固能由淺入深得其指歸則受益豈能量哉?!?/SPAN>
他把普及科學技術知識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聯系了起來,而這恰恰是晚清相當一批知識分子所認定的強國之路。另一位改良主義者,曾任“出使英法義比四國大臣”的薛福成,則做了進一步分析:
“格致之學,在中國為治平之始基,在西國為富強之先導,此非內外之有所殊也。古圣人興物以前民用、智者創、巧者述,舉凡作車行陸、做舟行水、作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者,皆憑實事以致用,而非虛構其理也。特中國儒先恥言功利,不如西人之矜言創造、夸多斗異爾。方今海宇承平,中外輯睦,通使聘問,不絕于道。西國之討論中華經史者不乏其人,而吾儒亦漸習彼天文地輿器數之學。涉其藩,若浩博無涯NBF
他因有在東西方生活的切身體會,故能對雙方文化作比較。他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恥言功利”“鄙棄工藝”,致使古已有之的格致絕學消亡;而西方人“矜言創造,夸多斗異”,加之“研之至精”,“奮志經營”,因而“日臻富強”“雄視宇宙”。有了這樣的體會,他特別希望中國發展科技,以此強國?,F在傅蘭雅以一介西士,“不殫采輯之煩,譯述之苦”,出版科技期刊,進行科學普及,用心“可謂勤且摯矣”。
四
期刊,是定期或不定期的連續出版物。每期版式基本相同,有固定名稱,用卷、期或年、月順序編號出版。我國自晚清開始出現近代意義上的出版物,在《格致匯編》出版之前,已有一些報紙、期刊出現,但都是新聞類或綜合類,間或發表一些科技文章。真正具有近代意義的科學期刊,《格致匯編》是第一份。雖然它采用的是中國傳統書籍的版式和裝訂形式,但只要檢視整套《格致匯編》,便會發現,它具備了近代期刊的全部要素。
刊期:《格致匯編》光緒二年正月(1876年2月)創刊,此后每月出版一期。至光緒四年二月(1878年3月),因傅蘭雅送妻子回英國治病而第一次???;1879年秋,傅蘭雅返回中國,第二年,即光緒六年三月(1880年4月)復刊。此次復刊,仍然每月出版一期,直至光緒七年十二月(1882年1月),因虧本較多而第二次???;第二次???,因“數年來西國格致之學日新月異,視前輯者已成陳跡矣,茍不隨時譯公同好,大失輯《格致匯編》之本心,況有遠近諸友慫恿勸續聲不絕耳”(《格致匯編》第五年第一卷•《格致匯編館告白》),傅蘭雅于光緒十六年(1890年)再次決定復刊。這次復刊,改為季刊,每期增加了頁碼。至光緒十八年(1892年),因傅蘭雅要赴美參加世界博覽會,《格致匯編》第三次???,此后再未復刊。
版式:《格致匯編》由《申報》館印制,鉛印,采用中國傳統形式,線裝,雙欄,單魚口。十余年間數次??謴涂?,版式基本未變。
編號:《格致匯編》創刊到第一次???,每期均稱“第Х年第Х卷”。第一次??凇暗谌甑诙怼保?/SPAN>1878年3月),復刊時從“第三年第三卷”(1880年4月)續排。第二次??凇暗谒哪甑谑怼保?/SPAN>1882年1月),復刊時從“第五年第一卷”(1890年春季)續排,僅出版時間改稱“春、夏、秋、冬”,至“第七年第四卷”(1892年冬季)終止。
欄目:《格致匯編》的欄目基本固定,每期刊發數篇譯文,然后是三個固定欄目:算學奇題、互相問答、格致雜說。三個欄目中以互相問答最受歡迎,曾有數期停辦,又因讀者要求而恢復。另兩欄目也間有停辦。到雜志后期,還曾辦過諸如“博物新聞”、“披閱新書”等欄目,但都時間不長。
其它:《格致匯編》作為具有近代意義的期刊,也刊登廣告。最多的是格致書室的廣告,其中所售書名、每冊售價、書室地址、另備書目可以索取等內容一應俱全?!陡裰聟R編》還刊登過國外幾家科學儀器制造商的產品廣告。
發行:由于是“續補”《中西聞見錄》的關系,《格致匯編》一創刊就接過其代銷點24處,以后逐年增加,最多達到80余處。上海周圍地區、長江沿線、東南沿海、京津地區乃至新加坡、日本,都有它的代銷點。
五
傅蘭雅在編輯《格致匯編》時,以發表譯文為主,也發表少量的專門文章。他翻譯科技文章與翻譯科技著作一樣,采用的是“口譯筆述”方式。這種方式在中國至少已存在上千年了,傅蘭雅及和他同時代的在華傳教士等翻譯家,大概是最后一批口譯筆述者。這種方式是這樣工作的:
“將所欲譯者,西人先熟覽胸中而書理已明,則與華士同譯,乃以西書之意,逐句讀成華語,華士以筆述之。若有難言處,則與華士斟酌何法可明。若華士有不明處,則講明之。譯后,華士將初稿改正潤色,令合于中國文法。有數要書,臨刊時華士與西人核對。而平常書多不必對,皆賴華士改正。因華士詳慎郢斫,其訛則少,而文法甚精。既脫稿,則付梓刻板?!保ā督现圃炜偩址g西書事略》)
“口譯”者要有很高的漢語水平和科學造詣。傅蘭雅的漢語水平很高,能說數種方言,在當時的在華外國人中數一數二。然而作為師范生,他的科技水平原本有限。但他當初為了勝任江南制造局翻譯館的工作,就曾為自己“惡補”科技知識,經過多年的科技翻譯工作,加之自己的努力,他已成為“百科全書”式的專家,做“口譯筆述”已足夠了。
既受聘于翻譯館,就要受翻譯館的制約。譯哪一類書,要聽江南制造局及其上司的,由不得自己。如兵工生產和軍事技術等方面的書,就非傅蘭雅所愿譯。在《江南制造總局翻譯西書事略》中,他的愿望是“凡見西國有益學術,則不惜工費而譯成書,以便傳通全國?!倍@個愿望要借助《格致匯編》來實現。
《格致匯編》在介紹近代科技基礎知識的時候,注意與已有科學譯著相配合。已有科學譯著中尚少的日用工業技術、科學實驗及其實驗儀器和醫學、農學等,都是介紹重點。以其創刊號為例,除序言和“算學奇題”、“互相問答”、“格物雜說”三個專欄外,共發表長短譯文九篇,分別是:
格致略論(附圖)(自英國幼學格致中譯出)(未完)
算器圖說(附圖)(自造算器家書中譯出)
日本效學西國工藝(自英國貿易編譯出)
汽錘略論(附圖)(自英國格物類編摘出)
韌性玻璃(自美國格致月報中摘出)
印布機器(附圖)(自英國格物類編摘出)
有益之樹易地遷栽〔英〕瑪高溫醫士
輪鋸圖說(附圖)
西國造糖法(自英國工藝書中摘出)
九篇中,除署名瑪高溫一篇外,其余八篇均為傅蘭雅所譯。第一篇是介紹一般科學常識的,其余各篇都是有關制造工藝技術的,為了更直觀、更易于普及,文中還附有大量插圖。其中既有關于國計民生的機器制造和使用,也有事關日用物品的技術。這都是當時的中國人想讀而又很難見到的資料,當然大受讀者歡迎。因此第一期《格致匯編》3000冊(就是現在,對科技期刊來說這也是一個不小的數字)一出版便銷售一空,以至不得不重印。以后的各期中,還譯刊了諸如造船、火車、鐵路、采煤、煉鋼鐵、機器制造等重工業和電燈、電話、火柴、針線、制磚、制米面、榨油等日用技術以及農業技術、醫療衛生技術等等大量譯文。
在《格致匯編》的專欄中,最有特色、最受讀者歡迎的,是“互相問答”。這個欄目是編者為回答讀者問題而設。問答的范圍相當寬泛,這恰是當時國人初識西方近代科技,迫切希望了解其所以然的表現。來信讀者地域分布也很廣大,反映出《格致匯編》傳播之廣和影響之大。以1878年1月出版的第二年第十二卷為例,這一期的“互相問答”共有十則:
山東友人問云:火油一物甚為便用,但其臭氣實為可惡。想西國必有法能滅其臭,請問若何滅法。
湖北來信云:山中開煤礦,其洞內難通外氣。請問有何法能令外氣通入,冬夏合宜云云。
香港
溧
嘉興來信問:催花早開,聞東洋有此妙法。不知其法如何。
杭州來信問:西國有測冷熱或電氣等表,未知亦有測光之表否,請問光有何法可測之等語。
漢口來信云:常見有風旋成螺旋形,中國名為旋風,又名羊角風,其旋轉時能帶動各物,旋至空中,請問此風因何而成,致有如此之力云云。
上海友人問:吸鐵條以何法能令其受最大吸鐵力,又以何種鐵料為之最佳云云。
南洲某君問云:鴉片之物,害人實甚,……不知此煙幻術何若是之深,且靈耶果為何質所成。并問有何靈妙之藥能戒絕煙癮而不再食。
對以上十問,傅蘭雅或自答,或請人代答,都一一作了回復,且解答基本符合近代科學。這十個問題,可謂五花八門。在現代人看來,有些問題已很可笑。但請不要忘記,這些問答發生在120余年前。以那時的國情和國人的知識水平,一個外國人,不厭其煩地答復讀者詢問,腳踏實地地做著科學普及工作,是多么難能可貴!
當然,《格致匯編》也并非十全十美,它介紹的有些知識在當時就已顯陳舊,且有個別內容還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錯誤。但終究瑕不掩瑜,我們也不應對前人過于苛求。
六
傅蘭雅翻譯科技著作,編輯《格致匯編》的時候,正是清王朝逐步走向滅亡的時候。盡管清朝統治者也曾“變法維新”,也曾實行“自強新政”,它滅亡的命運是無法改變的。在這樣的時代宣傳、普及先進的科技知識,無法得到政府的真正支持,更難于與自大、守舊的中國傳統文化抗衡。這注定了傅蘭雅的工作難以結出更多的果實。終于,他接受了美國加州大學的聘請,離開中國赴美執教,并終老美國。
但是,他的工作意義非常。他的科學譯著和《格致匯編》為封閉、落后的中國推開了近代化的一道門縫;二十余年的科技翻譯和普及工作,產生了一批雖然不多卻也引人注目的科技人才;科技術語的翻譯確定原則影響至今;新科學的引進,不但引起了國人對西學的空前關注,最終還引發了教育制度的變革。他在《江南制造總局翻譯西書事略》中寫道:
“考中國古往今來之人性,與格致不侔;若欲通變全國人性,其事甚難。如近來考取人才,乃以經史詞章為要,而格致等學置若罔聞,若今西人能詳慎譯書而傳格致于中國,亦必能親睹華人得其大益。雖不敢期中國專以西學考取人才,然猶愿親睹場中起首考取格致等學,吾其拭目望之矣?!?/SPAN>
可以說,他的期望沒有落空。
中國人不會忘記這樣一位英國人為我們所作的一切。與他同時代的人便稱其工作“實為先路之導”(《格致匯編》第二年第十二卷•申報館稿);梁啟超在其《西學書目表》中稱《格致匯編》為“極要”。他們都給予傅蘭雅很高評價。
到了21世紀的今天,“西學東漸”或曰“西學東傳”作為中外文化交流史的一部分,再次引起學術界的關注。
當140年前傅蘭雅向往中國的時候,大清帝國的王公大臣們絕大多數幾乎對英國一無所知。鄉村牧師的世界眼光和王公大臣的閉鎖無知,令人感知1860年英法聯軍焚毀圓明園的真實原因;與此對照,2001年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訪華,卻慨嘆中國學術界對自己的了解全面、深入,而自己對中國卻幾乎一無所知。這是多么巨大的反差!我們應對此感到欣慰。
【參考文獻】
[1]王揚宗:《傅蘭雅與近代中國的科學啟蒙》(西學東傳人物叢書),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2]李亞舒:《中國科學翻譯史》(百科史苑),黎難秋主編,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羅新璋編:《翻譯論集》,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
[4]顧長生:《傳教士與近代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熊月之:《晚清西學東漸史概論》,原載《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5年第1期。
(原載《世界哲學》,2001年第4期。錄入編輯:小蜜蜂)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5號郵編:100732
電話:(010)85195506
傳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王鐵軍
傅蘭雅創辦的《格致匯編》是中國近代第一份科學普及期刊,開創了在當時封閉、落后的中國進行科學啟蒙、普及現代科學知識的先河。
傅蘭雅(1839—1928),原名JohnFryer,出生于英國肯特郡海斯鎮一窮苦牧師家庭。貧困的家境使他從小養成了發奮學習、努力向上的性格。他自幼向往中國,萌生來華工作的愿望。稍長,曾在酒廠當學徒。后得政府助學金就讀于倫敦海布萊師范學院。21歲,受聘前往香港任圣保羅書院院長。1863年,至京師同文館擔任英文教習。1865年,南下上海任英華學塾教習。復于1868年轉至江南制造局翻譯館任編譯,并主持館務。1874年,參與創辦上海格致書院。1875年主編第一份科學期刊《格致匯編》。1885年創辦當時唯一的科技書店——格致書室,書室曾被稱為“中國青年學生學習西學的麥加”。傅蘭雅一生在華20余年,翻譯、出版過逾百種科學著作,產生了巨大影響。清廷為表彰傅蘭雅,特賜他三品頭銜。
傅蘭雅除翻譯科技著作外,也翻譯過社會科學及其他學科的著作,如《國際法評注》等。1885年譯刊的《佐治芻言》,對康有為的重要著述《大同書》產生過一定的影響。1896年譯刊的《治心免病法》對譚嗣同“仁學”世界觀的形成,也產生過重大作用。
一
英法聯軍焚毀圓明園后的第二年,傅蘭雅啟程來華。
此時的中國,雖經歷了鴉片戰爭失敗和英法聯軍攻陷北京的恥辱,但王公大臣們仍以“天朝大國”自詡,甚至說不清“大不列顛”為何方神圣。蒙童入學,讀的仍是“子曰詩云”,對學習被稱作“格致之學”的自然科學嗤之以鼻。
中國有識之士的眼光開始越過國界,投向西方先進國家,想弄清楚西方列強到底是憑什么取得了船堅炮利的強大國力的。清政府開始聘用洋教師、洋工匠、洋顧問,以求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同時,西方列強通過被大炮轟出來的開放口岸,向中國派出了傳教士,希望藉此傳播西方的思想文化。然而此時,與二百多年前第一批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有了截然不同:那時的中國,國家強盛,對傳教士帶來的西方文化寬容、吸納;而戰敗的恥辱使此時的中國對西方文化本能地拒斥。這種反差,恰好反襯了西方二百余年來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和中國閉關鎖國帶來的停滯、落后。傅蘭雅看到了這一點,他后來寫道:
“利瑪竇諸人著格致書后,越有二百余年,此時內泰西格致大興,新理迭出,而中國尚未之知也?!保ā督现圃炜偩址g西書事略》)
二
傅蘭雅來到中國后,很快掌握了中文,頭幾年輾轉香港、北京、上海,于1868年脫離教會,進入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從此開始了他在中國的譯書生涯。
江南制造局是李鴻章、曾國藩創辦的我國第一個近代工業企業。當時生產中苦于對現代科技知之甚少,急于翻譯西方各種科技著作,主事的徐壽(1818—1884)等人“因想一法,將西國要書譯出,不獨自增識見,并可刊印播傳,以便國人盡知?!保ā督现圃炜偩址g西書事略》)故向官方建議設立翻譯館,獲曾國藩批準,于1868年6月開館。傅蘭雅成了江南制造局翻譯館第一個專職外國譯員。
江南制造局與傅蘭雅簽訂的合約規定,“除譯西國格致制器外,局中不可另有他事以分譯書之心;
“余居華夏已二十年,心所悅者,惟冀中國能廣興格致,至中西一轍爾。故平生專習此業而不他及”。
此說雖有“拔高”的意味,卻也真實反映了他的實際。
1874年,英國駐上海領事倡議建立“格致書院”,以作為研習和傳播西方現代自然科學知識的場所。倡議一出,得到了各方熱烈支持。傅蘭雅作為董事會董事參加了書院的創辦?;I辦格致書院,促動了傅蘭雅創辦一份科技期刊的念頭。這個念頭的產生,有這樣幾個因素:
首先,幾年來江南制造局翻譯館譯書雖多,但“已譯成之書大半深奧,能通曉之者少,而不明之者多?!睉k一刊物,“將格致要端以簡法譯成,凡初學者可藉為階進?!保ā督现圃炜偩址g西書事略》)
其次,“所慮者僻處遠方購書非易,則門徑且難驟得,何論乎升堂入室?!惫蕬k一普及刊物,“先從淺近者起手,漸積而至見聞廣遠,自能融會貫通矣?!保ㄐ靿郏骸陡裰聟R編》第一年第一卷•序)
再次,恰在此時,北京的一份期刊《中西聞見錄》即將???,可借此以續辦的名義另辦一刊物,將其編者、作者和讀者爭取過來,傅蘭雅為此在后來出版的《格致匯編》封面寫上了“是編補續中西聞見錄”的字樣。
最后,格致書院答應撥一間房作為新刊物的辦公室。于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中國第一份科學普及期刊——《格致匯編》于光緒二年正月十五日(
三
格致之名,得自中國古老的哲學命題——格物致知?!抖Y記•大學》說:“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贝撕髢汕в嗄?,學者們對這個命題給出了多種不同的解釋。到了晚清,格致一詞已專指從西方傳入的聲、光、電、化等自然科學,蓋取其窮究事物之理而獲取其知識之意。傅蘭雅對刊名沒有更多推究,在他眼里,格致僅是代表科學技術的一個詞匯。他更關注的是,新的期刊要在促進探究精神的同時,努力在中國傳播通俗易懂的實用科技知識。然而中國人(連那些對西洋有相當了解的中國知識分子也不例外),卻要從這刊名中找出微言大意,并對這第一份科技期刊寄予厚望。與傅蘭雅長期合作的徐壽在《格致匯編》創刊的第一卷上做“編序”說:
“致知格物之學乃修齊治平之初級工夫,朱子所謂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窮知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若不因其已知之理而求其未知之理,循此而造乎其極,則必于理有未窮而于知有不盡矣?!贝丝瘑柺?,“蓋欲使吾華人探索底蘊,盡知理之所以然而施諸實用,吾華人固能由淺入深得其指歸則受益豈能量哉?!?/SPAN>
他把普及科學技術知識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聯系了起來,而這恰恰是晚清相當一批知識分子所認定的強國之路。另一位改良主義者,曾任“出使英法義比四國大臣”的薛福成,則做了進一步分析:
“格致之學,在中國為治平之始基,在西國為富強之先導,此非內外之有所殊也。古圣人興物以前民用、智者創、巧者述,舉凡作車行陸、做舟行水、作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者,皆憑實事以致用,而非虛構其理也。特中國儒先恥言功利,不如西人之矜言創造、夸多斗異爾。方今海宇承平,中外輯睦,通使聘問,不絕于道。西國之討論中華經史者不乏其人,而吾儒亦漸習彼天文地輿器數之學。涉其藩,若浩博無涯NBF
他因有在東西方生活的切身體會,故能對雙方文化作比較。他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恥言功利”“鄙棄工藝”,致使古已有之的格致絕學消亡;而西方人“矜言創造,夸多斗異”,加之“研之至精”,“奮志經營”,因而“日臻富強”“雄視宇宙”。有了這樣的體會,他特別希望中國發展科技,以此強國?,F在傅蘭雅以一介西士,“不殫采輯之煩,譯述之苦”,出版科技期刊,進行科學普及,用心“可謂勤且摯矣”。
四
期刊,是定期或不定期的連續出版物。每期版式基本相同,有固定名稱,用卷、期或年、月順序編號出版。我國自晚清開始出現近代意義上的出版物,在《格致匯編》出版之前,已有一些報紙、期刊出現,但都是新聞類或綜合類,間或發表一些科技文章。真正具有近代意義的科學期刊,《格致匯編》是第一份。雖然它采用的是中國傳統書籍的版式和裝訂形式,但只要檢視整套《格致匯編》,便會發現,它具備了近代期刊的全部要素。
刊期:《格致匯編》光緒二年正月(1876年2月)創刊,此后每月出版一期。至光緒四年二月(1878年3月),因傅蘭雅送妻子回英國治病而第一次???;1879年秋,傅蘭雅返回中國,第二年,即光緒六年三月(1880年4月)復刊。此次復刊,仍然每月出版一期,直至光緒七年十二月(1882年1月),因虧本較多而第二次???;第二次???,因“數年來西國格致之學日新月異,視前輯者已成陳跡矣,茍不隨時譯公同好,大失輯《格致匯編》之本心,況有遠近諸友慫恿勸續聲不絕耳”(《格致匯編》第五年第一卷•《格致匯編館告白》),傅蘭雅于光緒十六年(1890年)再次決定復刊。這次復刊,改為季刊,每期增加了頁碼。至光緒十八年(1892年),因傅蘭雅要赴美參加世界博覽會,《格致匯編》第三次???,此后再未復刊。
版式:《格致匯編》由《申報》館印制,鉛印,采用中國傳統形式,線裝,雙欄,單魚口。十余年間數次??謴涂?,版式基本未變。
編號:《格致匯編》創刊到第一次???,每期均稱“第Х年第Х卷”。第一次??凇暗谌甑诙怼保?/SPAN>1878年3月),復刊時從“第三年第三卷”(1880年4月)續排。第二次??凇暗谒哪甑谑怼保?/SPAN>1882年1月),復刊時從“第五年第一卷”(1890年春季)續排,僅出版時間改稱“春、夏、秋、冬”,至“第七年第四卷”(1892年冬季)終止。
欄目:《格致匯編》的欄目基本固定,每期刊發數篇譯文,然后是三個固定欄目:算學奇題、互相問答、格致雜說。三個欄目中以互相問答最受歡迎,曾有數期停辦,又因讀者要求而恢復。另兩欄目也間有停辦。到雜志后期,還曾辦過諸如“博物新聞”、“披閱新書”等欄目,但都時間不長。
其它:《格致匯編》作為具有近代意義的期刊,也刊登廣告。最多的是格致書室的廣告,其中所售書名、每冊售價、書室地址、另備書目可以索取等內容一應俱全?!陡裰聟R編》還刊登過國外幾家科學儀器制造商的產品廣告。
發行:由于是“續補”《中西聞見錄》的關系,《格致匯編》一創刊就接過其代銷點24處,以后逐年增加,最多達到80余處。上海周圍地區、長江沿線、東南沿海、京津地區乃至新加坡、日本,都有它的代銷點。
五
傅蘭雅在編輯《格致匯編》時,以發表譯文為主,也發表少量的專門文章。他翻譯科技文章與翻譯科技著作一樣,采用的是“口譯筆述”方式。這種方式在中國至少已存在上千年了,傅蘭雅及和他同時代的在華傳教士等翻譯家,大概是最后一批口譯筆述者。這種方式是這樣工作的:
“將所欲譯者,西人先熟覽胸中而書理已明,則與華士同譯,乃以西書之意,逐句讀成華語,華士以筆述之。若有難言處,則與華士斟酌何法可明。若華士有不明處,則講明之。譯后,華士將初稿改正潤色,令合于中國文法。有數要書,臨刊時華士與西人核對。而平常書多不必對,皆賴華士改正。因華士詳慎郢斫,其訛則少,而文法甚精。既脫稿,則付梓刻板?!保ā督现圃炜偩址g西書事略》)
“口譯”者要有很高的漢語水平和科學造詣。傅蘭雅的漢語水平很高,能說數種方言,在當時的在華外國人中數一數二。然而作為師范生,他的科技水平原本有限。但他當初為了勝任江南制造局翻譯館的工作,就曾為自己“惡補”科技知識,經過多年的科技翻譯工作,加之自己的努力,他已成為“百科全書”式的專家,做“口譯筆述”已足夠了。
既受聘于翻譯館,就要受翻譯館的制約。譯哪一類書,要聽江南制造局及其上司的,由不得自己。如兵工生產和軍事技術等方面的書,就非傅蘭雅所愿譯。在《江南制造總局翻譯西書事略》中,他的愿望是“凡見西國有益學術,則不惜工費而譯成書,以便傳通全國?!倍@個愿望要借助《格致匯編》來實現。
《格致匯編》在介紹近代科技基礎知識的時候,注意與已有科學譯著相配合。已有科學譯著中尚少的日用工業技術、科學實驗及其實驗儀器和醫學、農學等,都是介紹重點。以其創刊號為例,除序言和“算學奇題”、“互相問答”、“格物雜說”三個專欄外,共發表長短譯文九篇,分別是:
格致略論(附圖)(自英國幼學格致中譯出)(未完)
算器圖說(附圖)(自造算器家書中譯出)
日本效學西國工藝(自英國貿易編譯出)
汽錘略論(附圖)(自英國格物類編摘出)
韌性玻璃(自美國格致月報中摘出)
印布機器(附圖)(自英國格物類編摘出)
有益之樹易地遷栽〔英〕瑪高溫醫士
輪鋸圖說(附圖)
西國造糖法(自英國工藝書中摘出)
九篇中,除署名瑪高溫一篇外,其余八篇均為傅蘭雅所譯。第一篇是介紹一般科學常識的,其余各篇都是有關制造工藝技術的,為了更直觀、更易于普及,文中還附有大量插圖。其中既有關于國計民生的機器制造和使用,也有事關日用物品的技術。這都是當時的中國人想讀而又很難見到的資料,當然大受讀者歡迎。因此第一期《格致匯編》3000冊(就是現在,對科技期刊來說這也是一個不小的數字)一出版便銷售一空,以至不得不重印。以后的各期中,還譯刊了諸如造船、火車、鐵路、采煤、煉鋼鐵、機器制造等重工業和電燈、電話、火柴、針線、制磚、制米面、榨油等日用技術以及農業技術、醫療衛生技術等等大量譯文。
在《格致匯編》的專欄中,最有特色、最受讀者歡迎的,是“互相問答”。這個欄目是編者為回答讀者問題而設。問答的范圍相當寬泛,這恰是當時國人初識西方近代科技,迫切希望了解其所以然的表現。來信讀者地域分布也很廣大,反映出《格致匯編》傳播之廣和影響之大。以1878年1月出版的第二年第十二卷為例,這一期的“互相問答”共有十則:
山東友人問云:火油一物甚為便用,但其臭氣實為可惡。想西國必有法能滅其臭,請問若何滅法。
湖北來信云:山中開煤礦,其洞內難通外氣。請問有何法能令外氣通入,冬夏合宜云云。
香港
溧
嘉興來信問:催花早開,聞東洋有此妙法。不知其法如何。
杭州來信問:西國有測冷熱或電氣等表,未知亦有測光之表否,請問光有何法可測之等語。
漢口來信云:常見有風旋成螺旋形,中國名為旋風,又名羊角風,其旋轉時能帶動各物,旋至空中,請問此風因何而成,致有如此之力云云。
上海友人問:吸鐵條以何法能令其受最大吸鐵力,又以何種鐵料為之最佳云云。
南洲某君問云:鴉片之物,害人實甚,……不知此煙幻術何若是之深,且靈耶果為何質所成。并問有何靈妙之藥能戒絕煙癮而不再食。
對以上十問,傅蘭雅或自答,或請人代答,都一一作了回復,且解答基本符合近代科學。這十個問題,可謂五花八門。在現代人看來,有些問題已很可笑。但請不要忘記,這些問答發生在120余年前。以那時的國情和國人的知識水平,一個外國人,不厭其煩地答復讀者詢問,腳踏實地地做著科學普及工作,是多么難能可貴!
當然,《格致匯編》也并非十全十美,它介紹的有些知識在當時就已顯陳舊,且有個別內容還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錯誤。但終究瑕不掩瑜,我們也不應對前人過于苛求。
六
傅蘭雅翻譯科技著作,編輯《格致匯編》的時候,正是清王朝逐步走向滅亡的時候。盡管清朝統治者也曾“變法維新”,也曾實行“自強新政”,它滅亡的命運是無法改變的。在這樣的時代宣傳、普及先進的科技知識,無法得到政府的真正支持,更難于與自大、守舊的中國傳統文化抗衡。這注定了傅蘭雅的工作難以結出更多的果實。終于,他接受了美國加州大學的聘請,離開中國赴美執教,并終老美國。
但是,他的工作意義非常。他的科學譯著和《格致匯編》為封閉、落后的中國推開了近代化的一道門縫;二十余年的科技翻譯和普及工作,產生了一批雖然不多卻也引人注目的科技人才;科技術語的翻譯確定原則影響至今;新科學的引進,不但引起了國人對西學的空前關注,最終還引發了教育制度的變革。他在《江南制造總局翻譯西書事略》中寫道:
“考中國古往今來之人性,與格致不侔;若欲通變全國人性,其事甚難。如近來考取人才,乃以經史詞章為要,而格致等學置若罔聞,若今西人能詳慎譯書而傳格致于中國,亦必能親睹華人得其大益。雖不敢期中國專以西學考取人才,然猶愿親睹場中起首考取格致等學,吾其拭目望之矣?!?/SPAN>
可以說,他的期望沒有落空。
中國人不會忘記這樣一位英國人為我們所作的一切。與他同時代的人便稱其工作“實為先路之導”(《格致匯編》第二年第十二卷•申報館稿);梁啟超在其《西學書目表》中稱《格致匯編》為“極要”。他們都給予傅蘭雅很高評價。
到了21世紀的今天,“西學東漸”或曰“西學東傳”作為中外文化交流史的一部分,再次引起學術界的關注。
當140年前傅蘭雅向往中國的時候,大清帝國的王公大臣們絕大多數幾乎對英國一無所知。鄉村牧師的世界眼光和王公大臣的閉鎖無知,令人感知1860年英法聯軍焚毀圓明園的真實原因;與此對照,2001年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訪華,卻慨嘆中國學術界對自己的了解全面、深入,而自己對中國卻幾乎一無所知。這是多么巨大的反差!我們應對此感到欣慰。
【參考文獻】
[1]王揚宗:《傅蘭雅與近代中國的科學啟蒙》(西學東傳人物叢書),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2]李亞舒:《中國科學翻譯史》(百科史苑),黎難秋主編,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羅新璋編:《翻譯論集》,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
[4]顧長生:《傳教士與近代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熊月之:《晚清西學東漸史概論》,原載《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5年第1期。
(原載《世界哲學》,2001年第4期。錄入編輯:小蜜蜂)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