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是我國哲學學科的重要學術機構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哲學研究所。歷任所長為潘梓年、許立群、邢賁思、汝信(兼)、陳筠泉、李景源、謝地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國沒有專門的哲學研究機構。為了適應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 ... <詳情>
哲學專業書庫的前身是哲學研究所圖書館,與哲學研究所同時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圖書館合并之后將其劃為哲學所自管庫,從此只保留圖書借閱流通業務,不再購進新書。
2009年1月16日,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哲學專業書庫正式掛牌。
<詳情>2022年12月3日,全國哲學博士后論壇(2022)順利召開。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全國博士后管理委員會、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后管理委員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內蒙古大學哲學學院承辦,哲學研究雜志社協辦,主題為“新時代中國精神與中國自主哲學知識體系構建”。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內蒙古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山東大學、武漢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暨南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和博士后共計500余人通過線上方式參加了本次論壇。
開幕式上,人社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司二級巡視員薛萬里、中國社會科學院人事教育局副局長李曉琳、內蒙古大學黨委書記劉志彧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黨委書記王立勝分別致辭。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主持開幕式。
張志強所長表示,本次論壇召開恰逢中國社會科學博士后制度實施30周年。論壇主題為新時代中國精神與中國自主哲學知識體系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構建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的一項莊嚴使命,哲學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的核心,構建中國自主的哲學知識體系是當代哲學人的職責所在,要用哲學來關心時代,用具有中國精神的自主哲學引領中國知識體系的構建。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主持開幕式
薛萬里巡視員在致辭中指出,博士后制度是我國有計劃、有目的培養創新型青年人才的一項重要制度,已累計招收博士后31萬余人,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高水平青年英才。中國社會科學院是全國哲學社會領域最早設站的單位之一,多年來高度重視博士后工作,搭建高水平成果出版平臺和學術交流平臺,支持博士后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本次論壇緊扣時代發展脈搏,聚焦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關鍵問題,體現了哲學研究的文化自覺與世界眼光。
人社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司二級巡視員薛萬里致辭
李曉琳副局長在致辭中表示,博士后制度的建立加強了中國社科院和哲學所的人才隊伍建設,已成為中國社科院進人的主渠道和人才培養的蓄水池。為促進博士后成長,中國社科院采取了提供科研經費支持、資助成果出版、加大住房保障、促進學術交流等一系列重要舉措。作為最具學術創新潛力的青年群體,希望各位博士后承擔起歷史賦予的光榮責任與使命,為加強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貢獻力量。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事教育局副局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后管委會秘書長李曉琳致辭
劉志彧書記在致辭中表示,內蒙古大學一向重視哲學社會科學建設和發展,多年來成功申獲眾多重大項目,在教學和科研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未來將會著力打造具有地區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本次論壇主題鮮明,既具時代性也有現實性。參會的論文既具有中國特色,又兼顧地方議題,賦予了本次論壇廣泛而深遠的意義。
內蒙古大學黨委書記劉志彧致辭
王立勝書記在致辭中指出,哲學研究所博士后流動站建站于1999年,現有12個學科方向,涵蓋了哲學領域的全部二級學科,為中國哲學界培養了大批高水平青年人才。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論壇緊扣時代主題,抓住理論領域的關鍵問題,體現了哲學研究的責任擔當。本次論壇是學術思想的分享與交鋒,是一場哲學盛宴,也是全國哲學青年精神思想交匯的高光時刻。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黨委書記王立勝研究員致辭
上午的主旨報告環節共分為三個單元。主旨報告第一單元由內蒙古大學副校長張吉維教授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研究員和內蒙古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兼書記景劍峰教授作主旨報告。
張志強所長表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兩個結合”的科學產物,具體闡釋了“兩個結合”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地位,發揮的作用及內在機理,從現實的、歷史的、實際的維度對“兩個結合”的哲學基礎做了分析。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研究員作主旨報告
景劍峰院長從縱向維度和橫向維度分析了中西哲學“無”的觀念比照,看到人類從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對于“無”的探討存在著差異性和相似性,論述了馬克思哲學以來“無”的問題的新變化,深刻彰顯于實踐論層面不同的價值取向,這些價值取向也深刻影響著當代社會思潮和觀念的變遷,具有深刻的當代啟示。
內蒙古大學哲學院院長兼書記景劍峰教授作主旨報告
主旨報告第二單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馮顏利研究員主持。北京大學王中江教授、華東師范大學楊國榮教授、北京師范大學韓震教授、山東大學何中華教授作主旨報告。
北京大學王中江教授講述了東西方“自然”的哲學觀,西方和中國在“自然”表達上存在差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哲學“自然觀”最新體現,也是西方“自然”的落腳點。
北京大學王中江教授作主旨報告
華東師范大學楊國榮教授表示,哲學知識體系可看作是哲學的一種觀念系統,所謂自主就意味著不依靠其他系統而形成自身特有的一些概念、理論、體系。建構自主的哲學知識體系,需要有創造性的思維,形成具有積極意義和積累意義的成果;要在總結反思以往豐富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形成新的理論成果。還要擴展視域,形成具有世界視野的成果,形成具有歷史價值的知識體系。
華東師范大學楊國榮教授作主旨報告
北京師范大學韓震教授表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一個追求真理的實踐過程,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正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文化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科學社會主義在價值取向上高度契合,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世界觀、方法論上高度相通,在術語表達和語言風格上也較為接近。
北京師范大學韓震教授作主旨報告
山東大學何中華教授對中國文化主體性的確立問題進行了闡述,他指出中國自主哲學知識體系的建構需要解析才能成為真問題,找到真答案,中國文化的表達方式有利于把握哲學話語,中國思想西方話語的格式化是把雙刃劍。
山東大學何中華教授作主旨報告
主旨報告第三單元由內蒙古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兼書記景劍峰主持,復旦大學孫向晨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郝立新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趙汀陽、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段偉文研究員作主旨報告。
復旦大學孫向晨教授以“何以歸家?——現代性的救贖”為題,論述了哲學概念的家,家是人類延續的基本機構,家是研究現代性的一個線索,值得研究,闡述了離家與歸家的哲學涵義。
復旦大學孫向晨教授作主旨報告
中國人民大學郝立新教授以“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問題”為題進行了發言,具體闡釋了如何理解構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和如何建構中國自主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知識體系兩個重要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郝立新教授作主旨報告
中國社會科學院趙汀陽學部委員以“中國哲學不需要特殊身份”為題作主旨報告。他指出中國哲學不需要特殊身份,而是應回應人類面臨的普遍和共同的問題,引進邏輯方法,同時發揮中文意象的鏈接力,形成強強聯合,把“文化”做成“文明”。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趙汀陽作主旨報告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段偉文研究員以“深度科技化時代科技哲學以科技人文的新構建”為題進行發言,他認為要通過科技人員與科技人文的新構建,來匯通深度科技化時代的科技與人文,為科技與人的未來探尋新的價值錨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段偉文研究員作主旨報告
下午,大會設置了6個平行分論壇,分論壇主題分別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新進展、近代哲學的綜合創新、中國哲學的特性與形態(一)、中國哲學的特性與形態(二)、外國哲學的當代審視、中西古今之間的哲學。共計36位博士后、青年學者在分論壇作報告和學術討論。6個分論壇的主持人和點評人對發言人的論文進行了深刻生動的點評。
分論壇一至六部分合影
大會總結暨閉幕式由內蒙古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兼書記景劍峰主持,各分論壇代表就本論壇進行了總結發言。內蒙古大學副校長張吉維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單繼剛對大會作了總結發言。大家紛紛表示論壇內容充實,討論熱烈,收獲頗豐。
(大會人員合影)
(哲學研究所博士后流動站 供稿)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5號郵編:100732
電話:(010)85195506
傳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2022年12月3日,全國哲學博士后論壇(2022)順利召開。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全國博士后管理委員會、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后管理委員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內蒙古大學哲學學院承辦,哲學研究雜志社協辦,主題為“新時代中國精神與中國自主哲學知識體系構建”。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內蒙古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山東大學、武漢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暨南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和博士后共計500余人通過線上方式參加了本次論壇。
開幕式上,人社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司二級巡視員薛萬里、中國社會科學院人事教育局副局長李曉琳、內蒙古大學黨委書記劉志彧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黨委書記王立勝分別致辭。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主持開幕式。
張志強所長表示,本次論壇召開恰逢中國社會科學博士后制度實施30周年。論壇主題為新時代中國精神與中國自主哲學知識體系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構建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的一項莊嚴使命,哲學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的核心,構建中國自主的哲學知識體系是當代哲學人的職責所在,要用哲學來關心時代,用具有中國精神的自主哲學引領中國知識體系的構建。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主持開幕式
薛萬里巡視員在致辭中指出,博士后制度是我國有計劃、有目的培養創新型青年人才的一項重要制度,已累計招收博士后31萬余人,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高水平青年英才。中國社會科學院是全國哲學社會領域最早設站的單位之一,多年來高度重視博士后工作,搭建高水平成果出版平臺和學術交流平臺,支持博士后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本次論壇緊扣時代發展脈搏,聚焦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關鍵問題,體現了哲學研究的文化自覺與世界眼光。
人社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司二級巡視員薛萬里致辭
李曉琳副局長在致辭中表示,博士后制度的建立加強了中國社科院和哲學所的人才隊伍建設,已成為中國社科院進人的主渠道和人才培養的蓄水池。為促進博士后成長,中國社科院采取了提供科研經費支持、資助成果出版、加大住房保障、促進學術交流等一系列重要舉措。作為最具學術創新潛力的青年群體,希望各位博士后承擔起歷史賦予的光榮責任與使命,為加強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貢獻力量。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事教育局副局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后管委會秘書長李曉琳致辭
劉志彧書記在致辭中表示,內蒙古大學一向重視哲學社會科學建設和發展,多年來成功申獲眾多重大項目,在教學和科研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未來將會著力打造具有地區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本次論壇主題鮮明,既具時代性也有現實性。參會的論文既具有中國特色,又兼顧地方議題,賦予了本次論壇廣泛而深遠的意義。
內蒙古大學黨委書記劉志彧致辭
王立勝書記在致辭中指出,哲學研究所博士后流動站建站于1999年,現有12個學科方向,涵蓋了哲學領域的全部二級學科,為中國哲學界培養了大批高水平青年人才。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論壇緊扣時代主題,抓住理論領域的關鍵問題,體現了哲學研究的責任擔當。本次論壇是學術思想的分享與交鋒,是一場哲學盛宴,也是全國哲學青年精神思想交匯的高光時刻。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黨委書記王立勝研究員致辭
上午的主旨報告環節共分為三個單元。主旨報告第一單元由內蒙古大學副校長張吉維教授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研究員和內蒙古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兼書記景劍峰教授作主旨報告。
張志強所長表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兩個結合”的科學產物,具體闡釋了“兩個結合”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地位,發揮的作用及內在機理,從現實的、歷史的、實際的維度對“兩個結合”的哲學基礎做了分析。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研究員作主旨報告
景劍峰院長從縱向維度和橫向維度分析了中西哲學“無”的觀念比照,看到人類從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對于“無”的探討存在著差異性和相似性,論述了馬克思哲學以來“無”的問題的新變化,深刻彰顯于實踐論層面不同的價值取向,這些價值取向也深刻影響著當代社會思潮和觀念的變遷,具有深刻的當代啟示。
內蒙古大學哲學院院長兼書記景劍峰教授作主旨報告
主旨報告第二單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馮顏利研究員主持。北京大學王中江教授、華東師范大學楊國榮教授、北京師范大學韓震教授、山東大學何中華教授作主旨報告。
北京大學王中江教授講述了東西方“自然”的哲學觀,西方和中國在“自然”表達上存在差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哲學“自然觀”最新體現,也是西方“自然”的落腳點。
北京大學王中江教授作主旨報告
華東師范大學楊國榮教授表示,哲學知識體系可看作是哲學的一種觀念系統,所謂自主就意味著不依靠其他系統而形成自身特有的一些概念、理論、體系。建構自主的哲學知識體系,需要有創造性的思維,形成具有積極意義和積累意義的成果;要在總結反思以往豐富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形成新的理論成果。還要擴展視域,形成具有世界視野的成果,形成具有歷史價值的知識體系。
華東師范大學楊國榮教授作主旨報告
北京師范大學韓震教授表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一個追求真理的實踐過程,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正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文化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科學社會主義在價值取向上高度契合,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世界觀、方法論上高度相通,在術語表達和語言風格上也較為接近。
北京師范大學韓震教授作主旨報告
山東大學何中華教授對中國文化主體性的確立問題進行了闡述,他指出中國自主哲學知識體系的建構需要解析才能成為真問題,找到真答案,中國文化的表達方式有利于把握哲學話語,中國思想西方話語的格式化是把雙刃劍。
山東大學何中華教授作主旨報告
主旨報告第三單元由內蒙古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兼書記景劍峰主持,復旦大學孫向晨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郝立新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趙汀陽、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段偉文研究員作主旨報告。
復旦大學孫向晨教授以“何以歸家?——現代性的救贖”為題,論述了哲學概念的家,家是人類延續的基本機構,家是研究現代性的一個線索,值得研究,闡述了離家與歸家的哲學涵義。
復旦大學孫向晨教授作主旨報告
中國人民大學郝立新教授以“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問題”為題進行了發言,具體闡釋了如何理解構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和如何建構中國自主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知識體系兩個重要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郝立新教授作主旨報告
中國社會科學院趙汀陽學部委員以“中國哲學不需要特殊身份”為題作主旨報告。他指出中國哲學不需要特殊身份,而是應回應人類面臨的普遍和共同的問題,引進邏輯方法,同時發揮中文意象的鏈接力,形成強強聯合,把“文化”做成“文明”。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趙汀陽作主旨報告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段偉文研究員以“深度科技化時代科技哲學以科技人文的新構建”為題進行發言,他認為要通過科技人員與科技人文的新構建,來匯通深度科技化時代的科技與人文,為科技與人的未來探尋新的價值錨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段偉文研究員作主旨報告
下午,大會設置了6個平行分論壇,分論壇主題分別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新進展、近代哲學的綜合創新、中國哲學的特性與形態(一)、中國哲學的特性與形態(二)、外國哲學的當代審視、中西古今之間的哲學。共計36位博士后、青年學者在分論壇作報告和學術討論。6個分論壇的主持人和點評人對發言人的論文進行了深刻生動的點評。
分論壇一至六部分合影
大會總結暨閉幕式由內蒙古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兼書記景劍峰主持,各分論壇代表就本論壇進行了總結發言。內蒙古大學副校長張吉維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單繼剛對大會作了總結發言。大家紛紛表示論壇內容充實,討論熱烈,收獲頗豐。
(大會人員合影)
(哲學研究所博士后流動站 供稿)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