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是我國哲學學科的重要學術機構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哲學研究所。歷任所長為潘梓年、許立群、邢賁思、汝信(兼)、陳筠泉、李景源、謝地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國沒有專門的哲學研究機構。為了適應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 ... <詳情>
哲學專業書庫的前身是哲學研究所圖書館,與哲學研究所同時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圖書館合并之后將其劃為哲學所自管庫,從此只保留圖書借閱流通業務,不再購進新書。
2009年1月16日,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哲學專業書庫正式掛牌。
<詳情>提要:伴隨著近年來學界對希臘化時期醫學殘篇的個案研究,我們一方面確定亞里士多德的普紐瑪/氣理論,影響了他同時代及之后的醫生;另一方面,這些研究也幫助我們澄清了誤解,不再認為希臘化時期普紐瑪/氣不斷精細化系統化的分類是出于靈魂論的“理論需要”,而是當時幾位著名醫生傳導系統的探索反過來推動認識深化的結果。同時,這些醫生對人體傳導系統的觀察,解剖實驗中的材料取舍,總在某些(特別是亞氏)理論預設下進行。這一哲學與醫學、觀念與實踐相互的交織與影響,集中體現在希臘化時期氣脈的發現(普拉薩格拉斯)、神經的發現(希羅斐魯斯)以及三重人體生理網絡系統的建立(埃拉西斯特拉圖斯)上。這段時期概念或術語含義的流動性對理解及選擇合適翻譯造成巨大挑戰,但在不同醫學文本中重構其恰當內涵,正是理解希臘化早期醫學對身體觀之貢獻的關鍵。
一、導言
二、亞里士多德:靈魂能力、普紐瑪/氣與三種身體運動
三、普拉薩格拉斯:普紐瑪/氣脈(arteriai)的發現與脈搏的自然化
四、希羅斐魯斯:神經的發現與脈搏的精確化
五、埃拉西斯特拉圖斯:“血管-普紐瑪/氣脈(arteriai)-神經”三重經脈系統的形成
六、余論:解剖生理學大發展后的普紐瑪/氣理論樣態
一、導言
普紐瑪/氣(pneuma)原本是希臘一個非常普通的概念,最初含義與其他幾個有關氣、呼吸、風的概念相似(如aer,aither,phusa,anemos,此外還有幾個小詞如aella,thuella,anathumiasis),[1] 之后卻逐漸擁有了主動動力的含義,開始與生命或靈魂相關,并成為解決非物質性靈魂與身體連接及其所處環境互動的一個可能的概念工具。亞里士多德在這段發展歷史上起著決定性作用。他不僅有意識地進行了體內普紐瑪/氣與外界普紐瑪/氣的區分——這點與希波克拉底作品如Περ? φυσ?ν《論呼吸》類似——并且,提出了前者是“內生的普紐瑪/氣”(sumphuton pneuma,英譯為connate pneuma)的概念。他認為“內生的普紐瑪/氣”與“生命熱”(vital heat)相關,這就具有了與外部的空氣和風相反的性質,因為后兩者被認為是冷的。在亞里士多德之前的傳統中,外部的氣和風雖然是人呼吸作用之必需,但也可能會對人體的生理系統造成侵襲,造成某些痛苦和疾病。例如,在《蒂邁歐》中,柏拉圖就將某些疾病和痛苦的原因歸結為普紐瑪/氣進入身體后通路不暢,它們被體液堵塞后,造成有的地方沒有足夠的氣而無法供氧,有的地方有多余的氣聚集而造成痛苦的狀況。(《蒂邁歐》82e4-85a2)亞里士多德提出“內生的普紐瑪/氣”,將體內的普紐瑪/氣的性質轉變為與生命熱相關,它們就不僅不是疾病和痛苦的肇因,而且還成為了基本生命活動的解釋者。
亞里士多德之后,盡管大多數受他影響的醫生重新肯定了體內普紐瑪/氣的的外部來源,但亞里士多德認為動物和人要借助普紐瑪/氣才能順利進行一些專屬生命活動(如繁殖、感知、位移運動)的看法卻被一直繼承了下來。但恢復了內外聯通,需要解釋的問題(explanandum)就相應有了變化。在亞里士多德,普紐瑪/氣是內生的,因而需要解釋的問題是內生的普紐瑪/氣如何在基本生命活動中發揮作用。但受他影響的醫生恢復了內外普紐瑪/氣的關聯,因而待解釋的問題就變成:身體內外的普紐瑪/氣的性質在哪里轉變?體外普通的普紐瑪/氣是如何獲得與生命基本活動相關的能力?除此之外,這些醫生出于職業需要還關心如何通過觀察(或觸摸)體內普紐瑪/氣的運動,進行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公元前4世紀晚期和前3世紀早期解剖學的迅猛發展,尤其是亞歷山大里亞幾十年間允許對犯人進行活體解剖,為這些醫生回答上述問題提供了外部條件。他們在問題上的持續探索,也反過來促進了普紐瑪/氣理論的發展。
本文嘗試重構過去不大清楚的普紐瑪/氣的概念在公元前4世紀晚期到前3世紀中葉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狀況,近五年來學界關于希臘化時期醫學殘篇的優質個案研究為我們的這一工作提供了可能。這些個案研究最大的貢獻在于,修正了許多誤解及其片面預設。一方面,之前人們認為整個希臘化時期(從亞歷山大大帝前323年去世,到前31年屋大維戰勝安東尼,約三個世紀),占主導地位的思想資源基本上都來自亞里士多德之后才發展起來的斯多亞學派、懷疑學派和伊壁鳩魯學派,而不是來自柏拉圖及其學園和來自亞里士多德及其建立的漫步學派,([2],p.1)因此會將這些早期希臘化早期醫生的實踐作為希臘化時期主流學派理論的先驅或先導來定位。如之前普拉薩格拉斯(Praxagoras)文集編纂者和權威研究者斯德克爾(F.Sterkl),就將這位醫生放置在與斯多亞的關系中進行理解,預設了普拉薩格拉斯的醫學實踐是斯多亞普紐瑪/氣理論的來源。[3]但證據并不總能支持這種預設,有時甚至與之完全相反。最近萊維斯(O.Lewis)考察并重新編訂了普拉薩格拉斯的文本,在她提出的新解釋中,我們更多地看到普拉薩格拉斯與亞里士多德的連續性。[4]另一方面,過去認為希臘化時期普紐瑪學說出現了系統的分類(如出現“靈魂的普紐瑪/氣”“生命的普紐瑪/氣)是出于“理論需要”,尤其是靈魂論要更細致的、一一對應的身心關系連接。希羅斐魯斯(Herophilus)文集編纂者和權威研究者馮·施達登(von Staden)就持有這樣的觀點。但新的研究也表明這種講法與材料相左,并且錯誤預設了探討感知、運動這樣的生命現象就一定與“靈魂能力”有關。實際上這條適用于亞里士多德的預設,并未被希臘化時期的醫生們普遍接受。1從下文的討論我們將看到,早期希臘化醫生的確受到亞里士多德的影響,但他們的出發點與亞里士多德不同:他們不是按照靈魂所負責的不同功能和活動(如理智、感知、位移、營養等)來對身體中不同的生理運動進行分配;而是反過來從身體一側,從其生理結構和活動出發去安排各項生命活動(如營養、意愿性生理運動、非意愿性生理運動、感知等),后者并不一定要訴諸靈魂來解釋。本文主要討論的三位醫生的貢獻,是逐漸形成了人和動物有三套傳導系統,分別負責不同層面的生理運動的身體觀。因而更符合實際的情況或許是,在希臘化早期的醫學中先逐漸出現了對人體傳導系統更加精細的分類,之后的整個希臘化時期才開始流行根據不同傳導系統去劃分普紐瑪/氣的不同種類的做法。
如今我們看到的是比原先設想更復雜、更交錯的哲學與醫學、理論與實踐的互動過程。因而我們有必要重新檢討亞里士多德的普紐瑪/氣的理論,特別是他在討論動物的運動時所作出的更細致的身體運動的分類(第二節);這樣我們才能充分理解早期希臘化醫生實踐受到的亞里士多德理論的影響,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將希臘化時期的醫學實踐,與希臘化時期如日中天的斯多亞派和他們的普紐瑪/氣的理論聯系起來。同時,我們也有必要在可靠的關于早期希臘化醫生的個案研究中找到較為一貫的線索。在最新的《亞里士多德之后的普紐瑪/氣的概念》導言中,個案研究的編者們也表達了對個案研究能夠貢獻于討論各個醫學作品中普紐瑪/氣理論之間關系的期望。([5],p.10)因而本文第三、四、五節,我會依次討論在三位有師承關系的醫生那里,普紐瑪/氣理論如何一次次作為解釋者(explanans)發揮作用,成為他們清晰化人體不同傳導系統的幫手;同時,我也總結了兩條這些醫生在實踐中似乎遵循著的原則(“原則1”和“原則2”)。我們或許可以將這樣一條較為連續的從亞里士多德到普拉薩格拉斯、希羅斐魯斯、埃拉西斯特拉圖斯的發展線索,稱為“生物學—醫學解剖的普紐瑪/氣理論”。在第六節,我將簡要說明,之后的希臘化時期發展中哪些學派的普紐瑪/氣的理論受到了這一進路的影響。
在進入正文前,還有必要提及幾個一直沒有得到正確翻譯的術語:?ρτηρ?αι(arteriai),φλ?βε?(phlebes)和νε?ρα(neura)?,F有譯法(如《希臘科學》)基本是按照?ρτηρ?αι拉丁轉寫arteriai后的英譯arteries,將其譯為“動脈”(即arteries的現代英文含義),同時將φλ?βε?按照其常見英譯veins的現代英文含義譯為“靜脈”;類似地,就會出現“肺動脈”“肺靜脈”“頸動脈”,以及字面就難以理解的“靜脈狀動脈”(vein-like artery)、“動脈性靜脈”(arterial vein)等情況。([6],pp.246-263)這些譯法容易給人造成古希臘醫學的身體觀念是在胡亂猜測的印象。這幾個概念本身的流動性,為我們的理解和翻譯都造成了巨大困難。由于希臘化時期解剖學迅猛發展,對人體的認識迅速更新迭代,因而術語的含義也一直在變化。就算是四百年后的羅馬人,也對這種含義的流動性感到頭疼,例如1世紀末的魯弗斯(Rufus of Euphesus)就提到過,?ρτηρ?αι含義一直變來變去,直到他的時代才基本被確定為指“感覺神經”2。([4],p.37,fr.1)
清楚這種流動性中包含的具體含義,并知道具體術語含義變化的明顯分界點,我們的選擇就可以針對具體情況進行選擇。在本文涉及的幾位醫生中,我建議將?ρτηρ?αι譯為“脈”,若現代讀者能夠杜絕將動脈與血液循環進行聯想的習慣,其實也可以取“脈之動”的含義將其譯為“動脈”(比較中國古代類似的用法,如《難經》一難曰:“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兇之法,何謂也?”)。同時,?ρτηρ?αι也可以根據不同醫生認為其中所走的物質來翻譯,如在普拉薩格拉斯和拉西斯特拉托斯那里可譯為“普紐瑪/氣脈”、在希羅斐魯斯那里譯為“普紐瑪/氣血脈”。這樣的譯法既能保留了?ρτηρ?αι在該醫學傳統中的基礎含義“(動)脈”,也能看到在不同醫生那里含義的變化(是氣的通道還是氣血一體的通道)。對于φλ?βε?(phlebes, veins)來說,我們絕不能將其譯為“靜脈”,因為靜脈的概念依賴于血液循環觀念的建立——而這套觀念遲至哈維(William Harvey)才出現;相反,在整個古代,血液系統一般都是被作為灌溉系統來理解的(例如《蒂邁歐》77c6-e8,亞里士多德在《動物志》III 2.511b30-512a中對阿波羅尼亞的第歐根尼[Diogenes of Apollonia]的報道),基本功能就是向身體的各個地方輸送營養。在早期,φλ?βε?可以泛指所有形態上中空的管道,與π?ροι是同義詞,其中的物質可以是血液,也可以是普紐瑪/氣、精液等的各種混合3;([7],p.250、252)([8],p.151)到亞里士多德,φλ?βε?有時被用于指代所有中空的傳輸通路,有時被用作專門走血的“血管”;此后φλ?βε?作為“血管”的含義似乎就相對穩定了,因而在本文涉及的希臘化醫生那里,我們就都將其譯為“血管”。最后是νε?ρα(neura),它的生理形態一直比較穩定,與φλ?βε?的中空形態相對,指一種實心的繩狀結構。只是以希羅斐魯斯解剖頭顱發現了“神經”(nerves)為分水嶺,此前它的含義就是指筋腱、韌帶、關節囊等這些身體內分散的韌性組織,從希羅斐魯斯開始,neura就多了聯通全身的傳導系統“神經”的含義。[8]我們只有在研究中對這些術語含義的流動性保持警惕,先搞清楚該術語的希臘文在這位醫生的生理學系統中的含義,再選擇合適的中文對應,同時總是備注希臘詞原文,才有可能使讀者看到同一術語在不同醫生那里的含義變化,進而能夠理解這一時期普紐瑪/氣學說的發展脈絡。
二、亞里士多德:靈魂能力、普紐瑪/氣與三種身體運動
在亞里士多德這里,內生性普紐瑪/氣的一項重要功能是解釋動物的繁殖。正如前面提到,亞里士多德對普紐瑪/氣觀念上的一個巨大轉變是,他區分出與身體外部的普紐瑪/氣不同的“內生性普紐瑪/氣”。在他之前一般認為外界的風/普紐瑪是冷的,因而通過呼吸作用或者皮膚蒸騰作用進入身體的普紐瑪/氣也是冷的。但亞里士多德割斷了這種聯系,認為體內產生的“內生型普紐瑪/氣”是熱的,這種熱還不是一般的熱,是生命熱(vital heat)。生命熱有賦形和生成的能力,在《論動物的生成》中,亞里士多德詳細討論這種生命熱和內生性普紐瑪/氣在繁殖過程中的作用。在交合過程中,雄性精子中的內生普紐瑪/氣負責將生命熱傳遞給下一代,而其攜帶的信息是該生物作為“種”的永恒的形式(eidos);當生命熱作用于——亞里士多德是認為如此——女性的月經液體,前者就使后者賦形,并首先生成“生長的始點”心臟。(《論動物的生成》2.1,735a14-29)([9],p.1140)新的心臟一旦生成就開始生產自己的生命熱和自己的內生性普紐瑪/氣,它們同時也攜帶著作為“種”的形式的分化信息(《論動物的生成》2.6,741b37ff.)([9],p.1151)——例如,人的定義中所包含的兩腿無毛的分化信息,鳥的定義中包含的有翼的分化信息等等——這些信息被傳遞給周圍的物質(月經液體),這樣胎兒的各部分就逐漸分化出來。(《論動物的生成》2.1,735a12-26)([9],p.1141)
亞里士多德論內生性普紐瑪/氣在動物運動中的作用,是受到關注最多、爭議最多的部分,因為這里涉及到普紐瑪/氣作為身心關系的聯結以及動物與環境互動的問題。在《論靈魂》3.10的相關討論中,亞里士多德指出動物的運動符合他對運動一般性解釋的基本結構:“不動的推動者——被推動的推動者——被推動者”,其中“不動的推動者”被看作善好的對象,“被推動者”是動物的身體;難點在于“被推動的推動者”。在這個語境中,“被推動的推動者”被等同為欲求能力,亞里士多德說欲求能力需要借助“某種身體性的東西”才能完成,后者的功能“共通于靈魂與身體”,同時其被推動又都是通過“推力和拉力”。(《論靈魂》3.10.433b19-27)([9],p.689)這里的“某種身體性的東西”“共通于靈魂與身體”就是指內生性普紐瑪/氣,這可以在《論動物的運動》4[10,11](主要是《論動物的運動》105)得到證實。因而整個圖景變成:外界對象作為不動的推動者(在某時某地對我們顯現為善好的東西,即欲求對象)對感官產生刺激,引起某些性質變化——這種性質變化在生理層面被確定為主要是冷熱變化——它們通過傳導通道到達感覺中樞心臟。在心臟中的變化,一方面,冷熱會影響心臟中的血液和“內生的普紐瑪/氣”,引發不同的物理的機械的運動(如冷熱變化引起的心臟的收縮與擴張,被內生的普紐瑪/氣轉化為推力和拉力在傳導系統中傳遞;當到達關節時引起包裹關節囊的筋腱和肌肉的松弛或變硬,引發動物的位移運動)。另一方面,由于心臟是感知中心,也可能會引發與感知靈魂相關的運動。雖然在以上圖景中,欲求能力與內生的普紐瑪/氣的關系仍然需要被澄清(普紐瑪/氣所參與的這一運動模型,是學界長期討論的熱點問題)[12,13,14,15,16,17];但就本文的目的而言,我們可以暫時擱置對這一爭論的評價,側重在“被推動的推動者”的不同運動類型上,因為亞里士多德在進行更細致的身體運動的區分時,所涉及到的對心臟正常跳動和心悸、痙攣等運動的討論,正是之后早期希臘化醫生不斷討論的話題。
亞里士多德在《論動物的運動》11,區分了在心臟發生變化后可能引起的身體運動:“意愿運動”(?κουσ?α,voluntary motion)、“無需(?-)意愿的運動”(involuntary motion)和“無關(ο?χ)意愿的運動”(non-voluntary motion)6。第一種,心臟的冷熱變化(a)有可能引發某種靈魂活動,如有辨別能力的感知、表象或思想,因而造成“意愿運動”(τ?? ?κουσ?ου? κιν?σει?,703b3)。但經過心臟的活動,(b)也有可能不引發靈魂活動,完全由生理結構完成“無需意愿的運動”(?κουσ?ου?,703b6),如心悸等,這種運動“與思想發出命令無關”(ο? μ?ντοι κελε?σαντοσ το? νο?,703b7),或者說,是“反(或違背)邏各斯的”(παρ? τ?ν λ?γον,703b16)。這里“反(或違背)邏各斯的”含義,或許就是指與根據自然目的為某個器官在整個生命體中所設定的功能相反或相違背,如心臟本來應該正常跳動才能維持其基本的作為營養中樞的功能,因而心悸(無論是暫時的應激反應還是病理性的)就違背了這一正常狀況。(c)在這個過程中,亞里士多德還提到了一種“無關意愿的運動”(ο?χ ?κουσ?ου?,703b8),如睡眠、睡醒、呼吸等。三種運動中共同的生理變化都涉及普紐瑪/氣的作用:外部的或者內部的冷熱變化引起的質變,在身體部分引起的擴大或收縮,繼而引起的身體相鄰部分的變化(703b9-16);與此同時,伴隨著心臟中的熱量變化,心臟中的生命熱加熱血液產生內生的普紐瑪/氣,后者有膨脹和收縮能力,因而能夠將熱量變化及其引發的身體某些部分的大小變化,都轉變為推力和拉力傳遞出去。(關于《論動物的運動》11的解釋,近年來也成為學界討論熱點)[18,19]
表1 亞里士多德生理學中的普紐瑪/氣參與的生理運動(自制)
亞里士多德這里在自然哲學背景中所討論的身體層面的“意愿運動”,與他在倫理學中討論的基于“選擇”(προα?ρεσι?)的“意愿運動”并不相同,后者是指作出選擇或決定去行動時,所包含的認知狀態是“有意愿的”(?κο?σιον),因而也需要對接下來引發的行為負責。因而,當亞里士多德在《論動物的部分》討論動物和人的眨眼運動(為了防止其他東西傷害眼睛而眨眼)時說“這不是出于選擇的運動,而是自然使然”(《論動物的部分》2.13,657a37-b1),他的意思就是眨眼是眼瞼部分之“自然”所做的運動,與人的認知狀態無關。
總結起來,在亞里士多德認為,內生的普紐瑪/氣與生命熱相關,而體外的普紐瑪/氣是冷的;內生性普紐瑪/氣是由心臟中的生命熱加熱血液而產生的,與體外的普紐瑪/氣無關。這些都對普紐瑪/氣在古代希臘的發展有決定性影響,它使得普紐瑪/氣開始與基本生命活動聯系在一起,而不再是過去傳統中的疾病的根源。在亞里士多德這里,內生性普紐瑪/氣在生理層面的功能,都與動物特有的活動相關。比如,在繁殖活動中,它傳遞上一代的“形式”。而在動物身心連接及其與環境的互動中,內生性普紐瑪/氣又協助完成從冷熱變化到引發肢體位移運動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亞里士多德區分出了普紐瑪/氣參與其中的三種身體運動,即“意愿運動”“無需意愿的運動”與“無關意愿的運動”;無論這三種運動是否是明確的分類,亞里士多德的討論方式和所使用的術語,都對早期希臘化醫生們圍繞普紐瑪/氣進行的討論產生了影響7。例如,普拉薩格拉斯更進一步將身體中普紐瑪/氣的運動都稱為是“根據自然的運動”,后來希羅斐魯斯使用了“按照選擇(κατ? προα?ρεσιν)的運動”(英文也譯為“voluntary motions”,因而中文也翻譯為“意愿運動”)來與其他生理運動作區分,并將其與他新發現的生理結構——神經——聯系起來。
三、普拉薩格拉斯:普紐瑪/氣脈(arteriai)的發現與脈搏的自然化
普拉薩格拉斯來自小亞細亞沿岸的島嶼科斯(Cos),生活在公元前4世紀晚期到前3世紀早期,與亞里士多德生活的時間有交集。萊薇絲指出,普拉薩格拉斯明確受到了亞里士多德的影響,但亞里士多德似乎并不知道他的生理學解剖理論。([4],pp.234–237、p.251、pp.282–284)普拉薩格拉斯最大的貢獻就是發現了“普紐瑪/氣脈”(?ρτηρ?αι),在下文我們將分析為何普拉薩格拉斯要分離出一條專屬普紐瑪/氣運動之通道的原因(既有實踐來源,又有理論來源),在希臘世界,普拉薩格拉斯第一次將普紐瑪/氣的通路(?ρτηρ?αι)與血的通路(φλ?βε?)區分開,這在醫療上造成了很大影響。因為普拉薩格拉斯認為普紐瑪/氣脈的“自然運動”(或“按照自然的運動”,κατ? φ?σιν)就是脈搏(σφυγμ??,pulse),因而脈搏才第一次被作為人和動物健康狀態的表征。
在這里我們首先關注的問題是:“普紐瑪/氣脈”(?ρτηρ?αι)作為獨立通道不是預先知識,普拉薩格拉斯為何要按普紐瑪/氣脈和血液來劃分體內的傳導系統呢?近年來萊薇絲對普拉薩格拉斯殘篇作了新的匯編、翻譯與研究,我們從這些新的編纂資料中得知普拉薩格拉斯分離“普紐瑪/氣脈”,首先有經驗觀察方面的動機。他在動物解剖或為病人手術的過程中,觀察到有一種與血液管道有區別的傳導結構:其形態不完全是中空管狀,而是前面為中空管狀、但末端是與筋腱(neura)相似的繩索狀。普拉薩格拉斯認為,這種末端繩索狀結構表示其具有韌性或可塑性,因而這種通路應該不只是在被動地傳輸某種惰性物質(如血液),所以要與完全中空的運輸血液的傳導通路分開。這是解剖經驗觀察方面的原因。
普拉薩格拉斯在作出將這種通路與血液系統的區分后,萊薇絲認為他很可能是“方便起見”,將前者與普紐瑪/氣聯系了起來,稱其為“普紐瑪/氣的專屬工具”8(πνε?ματο? ?ργανα μ?νου),([4],p.229,n.50)并且由此第一次將體內的普紐瑪/氣分為“自然(κατ? φ?σιν)運動”與“反自然(παρ? φ?σιν)運動”。(關鍵段落見萊薇絲編,殘篇6和殘篇8)([4],pp.48-55)在我看來這種“方便起見”很可能也與普拉薩格拉斯熟悉亞里士多德對普紐瑪/氣的解釋有關,特別是普紐瑪/氣之“自然”所具有的推力和張力,似乎與他想要強調的“脈”(?ρτηρ?αι)所具有的韌性和可塑性的生理形態相合。在《論動物的運動》10,亞里士多德這樣描述過普紐瑪/氣的“自然”:“很明顯,它(即普紐瑪)具有作為使動者和產生動力(?σχ??)的自然傾向;其運動的功能就是推和拉,繼而器官必定能夠擴張和收縮。普紐瑪/氣的自然(φ?σι?)就是這樣的。因為(器官的)收縮<和擴張>無需強力(?β?αστο?),基于相同的原因,拉動者和推動者(?λκτιηκ? και ?στικ?)也無需強力。”(《論動物的運動》703a21-23;我的翻譯,尖括號為??闭咚a,圓括號為我根據文意所補)根據更合理的??保ㄖ饕槍ψ詈笠痪洌?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d6d6d6">9,這里的意思是普紐瑪/氣是使動者,它有發動運動的力(?σχ??),但這種力不是“強力”(β?α?),而是有自然傾向去推和拉。當內生性普紐瑪/氣在心臟的中心產生,它就作為被推動的推動者,出于其“自然”去推動和拉動,繼而引起器官(如整個心臟、肺部)的收縮和擴張。根據亞里士多德在其他地方經常提到的,“通過強力”(β??)的運動是“反(或違背)自然”(παρ? φ?σιν)的運動,“無需通過強力”的運動是“自然(或按照自然的)運動”(κατ? φ?σιν)(如《論天》III 2,300a23,301b20-22;《物理學》VIII.4,254b8ff.);那么我們也可以順理成章地將普紐瑪/氣的這種推動和拉動的運動,稱作普紐瑪/氣自身自然的(κατ? φ?σιν)運動。這是我認為普拉薩格拉斯區分出普紐瑪/氣獨立通道的理論來源。
當作為醫生的普拉薩格拉斯明確地將普紐瑪/氣的“自然運動”作為這種傳導系統獨立于其他傳導系統的標志區分出來之后,就產生了醫學上重要的后果。普拉薩格拉斯認為,上面所說的那種普紐瑪/氣脈的“自然運動”,在身體上的具體表現就是我們在皮膚表皮觀察到的脈搏運動(σφ?ζειν,pulsation)。(萊薇絲編,殘篇4-8,10,14,15)([4],pp.46-61)與此相對,普紐瑪/氣的“反(或違背)自然運動”,也就是病理性的運動,包括悸動(παλμ??,palpitition)、痙攣(σπασμ??,spasm)、戰栗(τρ?μο?,tremor)等。(萊薇絲編,殘篇6-8,10)([4],pp.48-57)導致這些病理性運動的原因多種多樣,例如,脈筋(或筋狀脈)過于強壯而不受控制等。([4],pp.222-229)這樣一來,脈動(σφ?ζειν)和脈搏(σφυγμ??,pulse)就第一次被理解為一種人體內恒定的自然現象。在早期希臘,σφ?ζειν和σφυγμ??都多指劇烈的病理性的心跳運動,通常與害怕、發燒等相關10;([20],p.268)不僅如此,普紐瑪/氣也常常被認為是疾?。ㄈ绡d攣、戰栗、中風、癲癇等)的肇因。但現在在普拉薩格拉斯這里,由于普紐瑪/氣被分為“自然運動”和“反自然運動”,且脈動和脈搏被歸為前者,作為人身體自然的、健康的表征,由此脈診才成為可能11。在萊維斯最新整理的普拉薩格拉斯的32個殘篇中,我們也看到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題目(不包括單獨討論普紐瑪/氣的篇目)都與脈搏(σφυγμ??)相關。([4],pp.34-35),“Table 2”
表2 普拉薩格拉斯生理學中普紐瑪/氣參與的生理運動及其傳導系統(自制)
從上面的討論中我們可以明確,普拉薩格拉斯在醫學上的普紐瑪/氣理論的確是在亞里士多德的影響之下。但與亞里士多德不同的是,普拉薩格拉斯恢復了體內與體外普紐瑪/氣的關聯,不認為體內的普紐瑪/氣是內生的(他之后的醫生也是如此),這意味著他需要解釋普紐瑪/氣進入身體后發生性質轉變的過程。普拉薩格拉斯將當時人們已普遍接受的心和肺的運動機制移植到對普紐瑪/氣脈的解釋中,認為整個普紐瑪/氣脈的系統(?ρτηρ?αι)都是通過呼吸的擴張和收縮來吸入和排出普紐瑪/氣12。([4],pp.257-259)
從外界進入的普紐瑪/氣,主要在肺和心臟發生質變,獲得濕和其他性質(如密度、溫度),因而獲得了能夠進行“自然運動”(即脈搏跳動)的能力。他繼承亞里士多德的心臟中心說,認為心臟是整個生理系統的中心,能夠思考、推理、作決定。并且他認為普紐瑪/氣經由心臟時,不只是發生了冷熱性質的轉變,還獲得了“信息”(如運動指令,或許也有感覺信息),作為傳導者的普紐瑪/氣以脈搏的方式將這些“信息”傳遞到身體相應的肌肉、筋腱、骨骼、器官等,這些傳導都是在普紐瑪/氣的專屬通道脈(?ρτηρ?αι)中發生。正是因為普拉薩格拉斯認為普紐瑪/氣在體內有這些特殊功能,所以它進行傳導時需要特殊的通道,而不能混同于進行營養傳遞的血管;雖然血管的出發點也是心臟,但二者的功能完全不同,這也加強了要將普紐瑪/氣運動的通道獨立于血管通道的理由。
在普拉薩格拉斯“發現”普紐瑪/氣脈過程中,我們看到了解剖實驗和理論傳統共同起作用的方式。為了下文探討方便,我們將他在整個過程中的思路總結為以下兩條原則:
(1)將解剖中新發現的具有傳導功能的生理結構與普紐瑪/氣相關聯,作為普紐瑪/氣的通道(原則1);
(2)一套傳導系統對應于一種功能和一種物質實體(原則2)。
四、希羅斐魯斯:神經的發現與脈搏的精確化
希羅斐魯斯與普拉薩格拉斯生活年代相似,是后者的學生。希羅斐魯斯接續了普拉薩格拉斯的很多看法,[5]([20],pp.117-124)他自己所作出的最重要的貢獻則是發現了“神經”,[8]([20],pp.159-160、pp.250-259)他也因此常被稱為“神經學之父”。這一發現有其歷史偶然性,其中最重要的外部條件是亞歷山大里亞在托勒密一世(可能同樣在他兒子托勒密二世)的時期,允許醫生對犯人開展人的活體解剖活動(主要的史料來源是凱爾蘇斯[Celsus])。([20],pp.139-153)希羅斐魯斯在這段時間中所做的活體解剖實驗(特別是對大部分顱神經所位于的后腦區域),使他能夠第一次將神經系統從其他傳導系統中區分出來,將“神經”的終端確認為連接于頭部,而不同于終端為心臟的“脈”(?ρτηρ?αι)和血管(φλ?βε?)。由此希羅斐魯斯第一次提出大腦而非心臟,才是感知和運動的中心,并指出其主要的“統治部分”是腦室。[22]([23],p.87)希羅斐魯斯認為這類神經基本上與那些繩索狀的、也就是之前被歸為νε?ρα名下(筋腱、韌帶等)的生理結構屬于一類,只是它們有感覺和動力的功能。([24],p.32)因而從希羅斐魯斯開始,νε?ρα的含義不只是韌性組織,而開始包括了我們現在所說的“神經”的含義。
我們認為,希羅斐魯斯完全延續了其老師普拉薩格拉斯“發現”普紐瑪/氣脈的“原則1”,即,當他在解剖實驗中分離出“神經”之后,他就將其作為普紐瑪/氣的通道。但認識到這點也首先取決于萊薇絲和賴斯(D.Leith)最近的修正,即正確地將希羅斐魯斯那里的普紐瑪/氣的運動與神經運動緊密相連,而不是按照過去研究希羅斐魯斯的權威學者馮·施達登的看法,將其與呼吸運動相聯系。([20],p.258)萊薇絲和賴斯指出一段埃提烏斯(A?tius)報告希羅斐魯斯醫學觀點的重要證據(見《論自然哲學家的意見》[Placita Philosophorum]5.15.5)。在該段文本中,如果將“普紐瑪/氣的運動”的所指理解為呼吸運動,那么希羅斐魯斯以“普紐瑪/氣的運動”區分動物與非動物,就成了以呼吸運動來區分動物與非動物——但這樣是說不通的,因為這不僅會把胎兒排出在動物之外,也不符合當時已知的知識(例如亞里士多德在《論呼吸》[Περι ?ναπνο??,Resp.], 1.470b9-10中就已經指出并非所有動物都有呼吸)。根據上下文更合適的理解是,將“普紐瑪/氣的運動”與“按照選擇的運動”(? κ?νησι? κατ? προα?ρεσιν,常譯為“意愿運動”)聯系,后者是希羅斐魯斯用來區別動物運動與非動物運動的標準。([25],p.117,n.97)換言之,未出生的胎兒雖然已經有神經,但不能進行“按照選擇的運動”,這種運動要等出生時吸入周圍氣體才能被首次激活。在這個過程中,盡管呼吸是重要的,但它只是神經特有的“按照選擇運動”的激活者,而并不與神經運動直接掛鉤。([25],pp.116-117)
關于神經運動,希羅斐魯斯區分了兩類,對應于他所說的兩類神經。一類是感覺神經(neura aisthetika,直譯是“使感覺可能的神經”),另一類是“動力神經”(neura prohairetika,直譯是“使選擇可能的神經”,通常英譯為motor nerves)。在過去的研究中,學者們都同意普紐瑪/氣是負責在感覺神經中進行傳送的物質,但卻對動力神經或“使選擇可能的神經”的傳送者是否為普紐瑪/氣有不同意見(索爾姆森[Solmsen]支持,[8]馮·施達登反對([20],p.257)([23],p.89))。同樣基于對上面提到的埃提烏斯的段落,萊薇絲和賴斯指出索爾姆森在這點上更為正確,因為外界而來的普紐瑪/氣所激活的就是“動力神經”或“使選擇得以可能的神經”;而馮·施達登用來支持自己觀點的蓋倫的選段則與討論神經中是否有普紐瑪/氣無關。([25],pp.115-116)換句話說,通過萊薇絲和賴斯指出的這個段落,我們現在知道在希羅斐魯斯那里,“普紐瑪/氣的運動”不是與呼吸運動有內在關聯,而是與神經有關的運動;同時,也肯定了普紐瑪/氣不僅存在于感覺神經中,也存在于動力神經或“使選擇可能的神經”中。因而,我們可以安全地說希羅菲洛斯延用了普拉薩格拉斯“原則1”,即,在有了新的生理結構發現——神經——后,將其運動與普紐瑪/氣的運動關聯起來。
希羅斐魯斯是否堅持了普拉薩格拉斯的“原則2”呢?從一些材料上看,他似乎完全背棄了這一點,因為他認為普紐瑪/氣不僅在神經中,也認為它在脈(?ρτηρ?αι)中和血液一起運行;([20],pp.264-267)也就是說,?ρτηρ?αι在普拉薩格拉斯那里被確認為單獨走普紐瑪/氣的“普紐瑪/氣脈”,到了希羅斐魯斯這里又成了氣血共走的“氣血脈”了。如果認為不斷分離的清晰化過程是一種“進步”,那么希羅分羅斯在這點上似乎是一種倒退。但我認為背棄“原則2”并不是希羅斐魯斯的出發點,只是他堅持“原則1”的一個后果。因為他堅持把普紐瑪/氣的傳導系統劃給了新發現的“神經”,才導致“脈”(?ρτηρ?αι)沒辦法再保持為普紐瑪/氣的專屬通道。從后來的發展看,這種情況是暫時的,很快埃拉西斯特拉圖斯就將在加入神經系統的情況下,重新按照普拉薩格拉斯的兩個原則重新安排整個人體的傳導系統各自的物質和功能。
需要提醒的是,雖然普拉薩格拉斯這里的普紐瑪/氣在“神經”(νε?ρα)和“脈”(?ρτηρ?αι)兩條通路中運動,但并不表明他有對普紐瑪/氣的明確分類。[21,25]過去馮·施達登曾誤導地提出,希羅斐魯斯區分了“靈魂-普紐瑪”和“非靈魂性普紐瑪”,前者在神經中,后者在氣血脈和心臟中;([20],pp.253-259)并且基于這點,馮·施達登繼續提出希羅斐魯斯持有一種關于“靈魂、靈魂能力、靈魂統治部分(hegemonikon)的限制性觀念”,因為他將一些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和其他哲學家歸給靈魂的能力(如生長、肺部和心臟的收縮擴張等)都交給了“非靈魂性普紐瑪”,即“自然”。([23],p.90)但馮·施達登的觀點有時代錯置之嫌:之后埃拉西斯特拉圖斯作出了“靈魂的普紐瑪”(πνε?μα ψυχικ?ν)和“生命的普紐瑪”(πνε?μα ζωτικ?ν)的區分,但在希羅斐魯斯這里,還沒有這樣的意圖。([25],pp.114-123)此外,馮·施達登的判斷還基于一個可疑的隱含前提,即認為討論感覺運動和意愿運動(或“按照選擇的運動”)就一定是在討論靈魂能力。然而,這條前提適用于亞里士多德13,卻并不適用于希臘化早期的醫生們。例如,在一份大英博物館所藏的倫敦匿名紙草(Anonymus Londinensis Papyrus)中,就有希羅斐魯斯明確反對靈魂是醫學研究對象的證言。[24]([25],p.114&n.88)
表3 希羅斐魯斯生理學中普紐瑪/氣參與的生理運動及其傳導系統(自制)
希羅斐魯斯雖然作出了發現神經的巨大貢獻,但在整個希臘化早期建立人體傳導系統的過程中,他卻更像是一個過渡角色。在上面的分析中,我們看到這種過渡性體現在他發現“神經”后,因堅持“原則1”而無法兼顧“原則2”所造成的氣血脈混雜的暫時后果上。但這里還要提及他作為過渡角色的另一體現,即希羅斐魯斯人體傳導路徑之間并未形成連貫的系統。在他的傳導系統之間,我們知道:(1)外部氣體在吸入肺部進入胸部后,有一部分沒有隨胸和肺收縮所造成的呼氣排出體外;([25],pp.119-120)(2)肺和心臟之間,由肺的氣血脈(artery)和肺的血管(veins)聯通;([25],p.119)(3)普紐瑪/氣所在的神經系統(包括兩類神經)連接于大腦。但基于這三點,我們只能推測:呼吸活動剩余的普紐瑪/氣存于胸部,進入了肺的氣血脈(artery)和肺血管(veins),被運送到了心臟;它們很可能是也在心臟發生了質變,成為了與脈搏運動有關的普紐瑪/氣。然而,心臟中的普紐瑪/氣是如何與大腦中(神經的終端)的普紐瑪/氣建立聯系的,我們卻找不到任何解釋。這個工作要等到埃拉西斯特拉圖斯來完成。
最后有必要提及希羅斐魯斯對普拉薩格拉斯脈診的繼承和發展。他延續了普拉薩格拉斯開創的“脈搏自然化”傳統,認為脈動不是病理性的;但是,希羅斐魯斯卻否認普紐瑪/氣有自己獨立的運動,認為普紐瑪/氣只是跟隨心臟的跳動而發生收縮和擴張(在這點上不同于普拉薩格拉斯,也不同于亞里士多德)。相應地,脈搏也就不是脈的運動的表征,而是心臟運動的表征。在脈搏理論上,他提出了更多進行精細描述的范疇。例如,除了用“舒張”(διαστολ?)和“收縮”(συστολ?)這種一般的“屬”來描述脈搏,他還通過“種差”和生命的不同階段來描述脈搏。
希羅斐魯斯認為,有四或五個脈搏的“種差”,如節奏(?υθμ??)、大?。?span lang="EN-US">μ?γαθο?)、頻率(πυκν?τη?)或速度(ταχ??)以及激烈程度(σφοδρ?τη?)(有的地方出現了第五項體量[πλ?θο?])。([20],pp.273-287)有意思的是,在討論脈搏的“節奏”時,他將其對應于生命的不同階段,同時又借用同時代漫步學派亞里士多塞諾斯(Aristoxenus)的音步理論(metrical theory)來和脈搏跳動作類比。他將生命的階段劃分為嬰兒、成年、盛年與老年四個階段,各階段的脈搏分別對應于四種格律:嬰兒期的正常脈搏對應于短短格(pyrrhic,由兩個短音節音步構成),成年期的正常脈搏對應于長短格(trochee,又稱抑揚格,由一個長音音步加上一個短音節音步構成),壯年期的正常脈搏對應于長長格(spondee,由兩個長音節音步構成),而老年期的正常脈搏對應于短長格(iambic,由一個短音音步加上一個長音節音步構成)。([20],pp.278-281)因而生命的生、成、壯、死,就能夠通過各階段正常脈搏“節奏”反映出來。據說希羅斐魯斯還發明了一種便攜的水鐘或漏刻(κλεψ?δρα,clepsydra),方便脈診。([20],p.283&n.152,n.154)從他對脈搏“節奏”前所未有的關注來看,其為脈搏測量改進工具的說法,似乎也是可信的。
五、埃拉西斯特拉圖斯:“血管-普紐瑪/氣脈(arteriai)-神經”三重經脈系統的形成
埃拉西斯特拉圖斯與活躍于前3世紀中期,通常認為他比希羅斐魯斯年輕一代。他與普拉薩格拉斯一樣也來自科斯島,在允許活體解剖的幾十年中,他也在亞歷山大里亞做過活人解剖實驗,是希羅斐魯斯的學生和助手。他充分利用了希羅斐魯斯對神經系統的理解,我以為,他同時也因為堅持普拉薩格拉斯一套傳輸系統對應一種物質的觀點(“原則2”),所以最終形成了血管(φλ?βε?)、普紐瑪/氣脈(?ρτηρ?αι)和神經(νε?ρα)的“三重網絡”(triplokia)生理系統。下面我將借助三個關鍵點,解釋普紐瑪/氣學說在埃拉西斯特拉圖斯這里的發展,以及他如何完成了人體三套經脈系統的建立。
第一個關鍵點是埃拉西斯特拉圖斯大大推進了以機械裝置來理解生命體運動的面向。在機械與有機體之間進行類比是古代希臘是一種常見的解釋方式,即便是持有自然目的論看法的亞里士多德,在解釋動物的運動時,也不會認為使用機械類裝置比有機體是不恰當的;相反,在《動物的運動》7,他就使用了自動劇場(automata)與動物的類比來對動物運動進行說明。[26]亞里士多德之后機械科學的發展更是突飛猛進,對于埃拉西斯特拉圖斯來說,或許是因為受到了克特西比烏斯(Ctesibius,公元前3世紀最初幾十年都生活在亞歷山大里亞)發明的水泵機械(包括水管風琴中活栓的使用,見圖1)的啟發([27],pp.115-117、p.200)——加上同期解剖學對心臟瓣膜的知識——使他大膽地將心臟的工作方式類比為水泵,并認為心臟瓣膜類似泵閥,有阻止血液或普紐瑪/氣倒流的功能。[28](蓋倫,《論希波克拉底與柏拉圖的學說》(PHP)6.6.4-11)這種假說形成了一種對心臟推進力的全新看法,同時也帶來了全新的脈搏解釋。因為如果普紐瑪/氣從心臟左心室進入普紐瑪/氣脈類似泵閥機械力的推動,那么普紐瑪/氣脈就不僅不可能擁有自己主動獨立的“自然運動”(如普拉薩格拉斯所認為的那樣),而且是完全成為了一種被動的運動;同時,強力也就不再會像亞里士多德理解的那樣被認為是反自然的,相反,機械學/力學形成的強力直接成為了自然機體運作機制的一部分。據蓋倫報道,埃拉西斯特拉圖斯認為普紐瑪/氣作為一種仿機械運動非常強勁有利,在身體中運動的速度甚至超過最強勁的風,([22],p.137)(蓋倫,《論受影響的部位》(Loc.Aff.)5.3 (K.8.316))因而每次心跳才能夠通過如此強力將普紐瑪/氣灌入到整個普紐瑪/氣脈的系統。除了將心臟運動理解為機械運動,埃拉西斯特拉圖斯還將機械模型擴展到對消化運動的理解上,這也是前所未有的,再次說明了這一時期機械技術高度發展對理解生理機制的影響14。埃拉西斯特拉圖斯或許認為,既然從心臟出發的普紐瑪/氣的運動能夠作出仿機械運動的強力,那么聯通到胃的普紐瑪/氣的運動也與機械運動類似。他將胃比作研缽,被強力推入胃部的普紐瑪/氣則類似杵把,而消化作用就是普紐瑪/氣產生的強力對胃中的食物進行截斷和研磨的過程。([22],pp.136-137)
圖1 克特西比烏斯的水管風琴中的活栓(valve)裝置([27],p.159)
該裝置啟發了埃拉西斯特拉圖斯解釋心臟及其中瓣膜的功用
第二個關鍵點是埃拉西斯特拉圖斯堅持了以一套傳導系統對應一種功能、一種物質實體的觀念(原則2),最終完成了人體三套傳導系統的安排。如上文所說,希羅斐魯斯發現了神經,并將神經運動與普紐瑪/氣的運動緊密關聯時,造成了脈(?ρτηρ?αι)作為血與普紐瑪/氣混合于一個通道的后果。但這一后果很快被埃拉西斯特拉圖斯所克服,他的辦法是對普紐瑪/氣進行分類。根據巴黎匿名紙草(Anonymus Parisinus)和蓋倫的報道,([22],p.137,n.31)他將神經(νε?ρα)這種傳導系統中的普紐瑪/氣稱為“靈魂的普紐瑪”(πνε?μα ψυχικ?ν,或譯為“精神之氣”),其來源和功能都與希羅斐魯斯所認為的一致,即它們的唯一源頭是大腦(或大腦的腦膜),功能是傳達感覺和意愿運動。而“脈”(?ρτηρ?αι)中的普紐瑪/氣,根據蓋倫的報道,埃拉西斯特拉圖斯則稱之為“生命普紐瑪”(πνε?μα ζωτικ?ν,或譯為“生命之氣”),其源頭被認為是心臟的左心室。
關于后者的功能,雖然現有材料中沒有清晰說明,但學者推測很可能的是維持一些身體的基本生理現象,如消化。([24],p.46)這個推測從普紐瑪/氣進入體內轉變為生命的普紐瑪/氣的過程看也非常合理。首先,埃拉西斯特拉圖斯與前兩位醫生一樣,也認為整個身體內部普紐瑪/氣的來源都是外界氣體,它們唯一的途徑都是通過呼吸作用進入體內。在由肺部吸入外界的氣之后,它從肺部通過“血管狀的脈”(vein-like artery)或稱為肺血管(pulmonary vein)到達心臟,然后由心臟從其左心室泵進入“主脈”(aorta,由于都走普紐瑪/氣,也可以稱為“主普紐瑪/氣脈”);在這個過程中,外界的普紐瑪/氣的性質發生了轉變,成了“生命的普紐瑪”,進而在心臟每一泵的強力之下,繼續通過“脈”的傳導系統被推送到身體各個器官,完成器官各部分的生命活動。除了這兩種分別對應兩類普紐瑪/氣的傳導系統,血液及其所在的血管(φλ?βε?)網絡是另一套傳導系統,它們的功能是輸送營養,使身體各部分正常生長,它們的中樞是心臟的右心室。這樣,埃拉西斯特拉圖斯就通過區分了“靈魂的普紐瑪”和“生命的普紐瑪”的不同類型,并將其分別對應于神經(負責感知和意愿活動)和脈(負責消化等),同時分別對應于腦和左心室的不同中樞,再加上比較無爭議的血液-血管(負責營養)-右心室傳導系統,完成了在“一種傳導功能對應一種物質和一種功能”的原則下安排當時所知的所有人體傳導系統的任務。他將這一系統稱為“三重網絡”(triplokia)。
表4 埃拉西斯特拉圖斯的“三重網絡”經脈系統(自制)
第三個關鍵是,埃拉西斯特拉圖斯通過發明一些概念,如“不可見的生命管道”“不可見的微小吻合口”(miniscule anastomoses),第一次試圖解決各經、脈、血系統之間的連接問題。為什么會出現“不可見的生命管道”的概念?原因是在他所堅持的“一脈一功能一實體”觀念下,埃拉西斯特拉圖斯認為疾病的肇因應當是各系統之間出現交叉污染,如血液進入了普紐瑪/氣脈或神經。但如果各系統完全分而并行,血液是營養的唯一來源,經脈自身如何獲得營養的問題就無法解釋。因而埃拉西斯特拉圖斯提出了存在“不可見的血管”。([22],p.133)我們猜測他的思考邏輯仍然遵循了物質和功能一一對應的原則,即如果某一套系統中需要該項功能,那就必然有承擔該項功能的系統和物質。
因此,既然普紐瑪/氣脈和神經脈需要血管中的血液來提供營養,那么普紐瑪/氣脈和神經脈中一定有血管;但解剖中并沒有看到普紐瑪/氣脈和神經脈有血色,因而它們中的血管一定細小到肉眼不可見的程度,也就是“不可見的血管”。根據同樣的思維方式,他也提出普紐瑪/氣脈和血管中一定有“不可見的神經叢”,否則氣脈和血就無法獲得易感性(sensitivity)。埃拉西斯特拉圖斯還提出了“不可見的微小吻合口”,這是為了解釋普紐瑪/氣脈和神經脈末端的營養供應問題。因為經脈的末端被稱為“簡單物”(?πλ??),即不可再分之物,因而就無法再在其中分出“不可見的血管”來解釋末端的營養輸送問題了。但埃拉西斯特拉圖斯認為,經脈末端的營養獲得可以通過“不可見的微小吻合口”,從毗鄰的血管末端(毛細血管)直接獲得。([21],p.260)這種“不可見的微小吻合口”普遍存在于不同經脈之間,例如,腦膜上既有頸脈(carotid arteries)的末端——普紐瑪/氣從心臟左心室被壓入到這里——又是神經的發源處,因而在腦膜的位置,頸脈末端中的普紐瑪/氣就可以通過“不可見的微小吻合口”轉移到神經的末端。
根據我們前面所說的,頸脈通過主脈(aorta)連接于心臟左心室,是生命的普紐瑪/氣(或“生命之氣”)的通道,而連接于腦膜的神經是靈魂的普紐瑪/氣(或“靈魂之氣”)的通道,因而很可能正是在腦膜通過“不可見的微小吻合口”的接觸中,發生了前一類普紐瑪/氣向后一類普紐瑪/氣的轉變。
正如萊思(D.Leith)所說,埃拉西斯特拉圖斯的“三重網絡”理論,并不是一種描述人體最終由什么構成的元素理論,而是一種試圖在感覺以下層面對血管、氣脈、神經和器官如何相互作用進行描述的理論。[21]與希羅斐魯斯相比,在埃拉西斯特拉圖斯這里各個傳導系統之間的關系變得清楚了許多。在希羅斐魯斯那里,呼吸只是吸入氣體到肺和胸,在胸部剩余的氣體可能進入了心臟;但埃拉西斯特拉圖斯則建立了從肺和胸到心臟左心室,再通過整個普紐瑪/氣脈到達各器官的關聯。又如,在希羅斐魯斯那里,我們不太清楚外部氣體如何變成神經系統中有傳輸感覺和意愿運動的普紐瑪/氣;然而在埃拉西斯特拉圖斯這里,我們看到他為普紐瑪/氣脈系統中與神經系統中的兩種普紐瑪/氣可能發生在腦膜上的物質交換,發明了新的概念。
埃拉西斯特拉圖斯在后世被看作希臘脈診發達的代表醫生,這主要緣于藝術史上對一則軼事的不斷描繪,即敘利亞國王塞琉古一世(Seleucus I Nicator,統治期為公元前305-前281)的大兒子安條克(Antiochus)因愛上自己年輕的繼母斯特拉托尼庫斯(Stratonic)又無法表達而日漸消瘦,最終是希臘醫生埃拉西斯特拉圖斯通過脈搏,診斷出了他不為人知的激情。但實際上,埃拉西斯特拉圖斯在脈搏理論上在希臘并未成為權威,他認為“脈”在正常情況下只走普紐瑪/氣而不走血且連接到左心室的觀點,后來成為了蓋倫主要的批評對象,蓋倫認為其不符合解剖事實,并提出要回到脈中氣血同走的希羅斐魯斯的觀點上去(見蓋倫,《脈是否自然地含有血液》)。從表4中,我們似乎也可以預見,從系統連通上的需求出發,有可能逼迫醫生再次持有脈中氣血同走的觀點。
無論如何,古代希臘對于人身體生理結構的關注,在埃拉西斯特拉圖斯這里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研究方法上,埃拉西斯特拉圖斯的醫學也很大程度借鑒了當時希臘化時期的機械學,尤其是氣動力學(pneumatics)的知識。他將機械裝置和人有機體進行類比,認為前者的方法也同樣適用于后者。這或許可以稱之為一種“機械的(mechanisitic)解釋策略”。雖然這種策略后來成為了蓋倫主要的靶子(如在《論自然官能》中),但蓋倫也不得不承認訴諸機械論,是希臘醫學中不同于目的論(teleological)解釋和物理主義(materialistic)解釋之外的第三條路徑。([27],p.200)
六、余論:解剖生理學大發展后的普紐瑪/氣理論樣態
古代希臘的解剖學生理學,在公元前4世紀晚期到前3世紀的幾十年間,經由普拉薩格拉斯、希羅斐魯斯,埃拉西斯特拉圖斯而達到巔峰。此后,隨著活人解剖的禁止和解剖活動的整體銳減,解剖學生理學重要的新發現也減少了。與此相伴隨,希臘化時期的普紐瑪/氣學說開始進入到了一種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即大膽的理論探索階段。
阿斯克萊皮亞德斯(Asclepiades)(活躍于前2世紀晚期到前1世紀早期)是第一個在羅馬建立起理論醫學權威的人。在他這里,我們看到了解剖生理學與希臘化時期流行的伊壁鳩魯哲學的創造式結合。一方面,他對身體中普紐瑪/氣的解釋,在解剖學和生理學方面都完全基于埃拉西斯特拉圖斯的框架:例如他會用兩階段來解釋普紐瑪/氣在體內的運動(第一階段在肺與心臟,第二階段在腦部);同樣他給出了一套統一的關于呼吸和普紐瑪/氣脈運動的解釋;再者他也同樣喜歡使用機械類比,如說肺就類似于漏斗,([21],p.141)整個呼吸過程就是一個物質精細化和精選過程,并且從呼吸之氣到普紐瑪/氣脈之氣的轉化也是機械式的過程。但另一方面,他解釋普紐瑪/氣運動背后的流體動力時,使用的則是伊壁鳩魯式物理學(雖然代之以他自己發明的術語onkoi和“虛空空隙”,分別對應于伊壁鳩魯物理學中的原子與虛空)。此外,他對靈魂的看法也完全是一種伊壁鳩魯式的靈魂論。([22],p.141、pp.138-151)
偽亞里士多德著作《論普紐瑪/氣》(Περ? πνε?ματο?,De Spiritu)15反映的是漫步學派在解剖生理學大發展之后,基于新的醫學知識來整飭亞里士多德的普紐瑪/氣理論的興趣。[29]這部作品中出現了生命活動和靈魂活動對應不同種類的普紐瑪/氣的情況。在上面兩節我們提到,雖然希羅斐魯斯明確區分出了普紐瑪的兩條通路(普紐瑪/氣脈與神經脈),但是是埃拉西斯特拉圖斯才開始在概念上區分與這兩條經脈對應的普紐瑪/氣的不同類型。厘清這點,那么以不同的“生命的普紐瑪”(生命之氣)與“靈魂的普紐瑪”(精神之氣)來解釋生命現象的作品,理論上都應當不會早于埃拉西斯特拉圖斯;尤其是“靈魂的普紐瑪”,基本可以確定為一個后起概念。([25],p.99)因而我們在《論普紐瑪/氣》中遇到用“靈魂的普紐瑪”時,就基本可以肯定這是托名亞里士多德的偽作,是公元前3世紀左右的漫步學派在用當時流行的一些概念整飭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其中出現的三重網絡系統(普紐瑪/氣脈系統、血管系統、骨骼與神經系統),也更加強了這一判斷。
另外一個獨特的學派,是醫學生理學大發展之后四個世紀(即公元1-2世紀)、在小亞細亞出現的普紐瑪/氣論派(ο? Πνευματικο?),他們也是唯一一個因普紐瑪/氣而得名的醫學學派,學派的創立者被認為是阿特納奧斯(Athenaeus of Attaleia)??傮w看來,普紐瑪/氣論派的看法與在亞歷山大里亞得到蓬勃發展的解剖生理學傳統影響下的普紐瑪/氣的理論非常不同。它們的核心議題是平衡、預防與養生,很像是對更加古老的希波克拉底的醫學傳統的復興,只是對他們來說,混合和平衡的諸元素不是希波克拉底著作中的火、氣、水、土,而是冷、熱、干、濕。([30],p.209)這可能是受到了亞里士多德元素理論的影響。
在四個世紀前的解剖生理學迅猛發展的時代,這一以平衡為理解身體與疾病主要方式的傳統或許一直作為“暗流”存在,而到公元1世紀,出現了復興的新形態。普紐瑪/氣論派這里,我們能看出他們對解剖學和生理學知識的吸收,如他們認可神經的功能,也在對普紐瑪/氣進行分類時分出心臟-氣脈性的普紐瑪/氣。但仔細考察卻發現,這些內容并沒有在解釋中起到實質作用。
例如,雖然運動和感知的傳送功能在名義上被歸給了神經,但實際上這些功能似乎是由被稱為“構成性普紐瑪/氣”來完成的——這是他們特有的普紐瑪/氣的概念。“構成性普紐瑪/氣”出現在各部分的實體以及在每部分特有的混合中,但它們不是惰性物質,而是主動的原因或執行者,還可能與理智或靈魂的中心相連。([30],p.208、215)又如,他們有一種普紐瑪雖然叫作“心臟-脈的普紐瑪/氣”(cardio-arterial pneuma),但它不像在亞歷山大里亞醫生那里那樣被認為與特定的脈相關,也不與特定的來源相關,其功用還是平衡冷熱?;诜N種跡象,我們似乎可以說普紐瑪/氣論派最主要的理論基礎,還是以平衡為中心的身體和疾病觀念,而異于亞歷山大里亞建立起來的以傳導系統為中心的身體和疾病觀念。在以平衡為中心的身體和疾病觀念下,他們也能夠發展出了一套異于基于傳導系統建立起來的另一種別脈法。例如,普紐瑪/氣論派認為,天氣與氣候的知識為醫學之必需。天氣和氣候,以及毒藥和藥物,都會通過改變體內干、濕、冷、熱的混合而影響人的身體的得病和疾病治療;同時,只要對身體干、濕、冷、熱造成的影響,就都能夠通過檢查脈搏(其性質之盈虧)而獲知。因而,他們的脈診也就是圍繞外界因素所改變身體干、濕、冷、熱混合在脈搏上的表征而進行的。
最后,我們也不打算將希臘化時期普紐瑪/氣理論的代表斯多亞學派納入這條“生物學-醫學解剖的普紐瑪/氣理論”的線索。雖然在斯多亞哲學中——斯多亞學派始于前4世紀晚期,在之后一個世紀到達理論巔峰,其影響力則一直持續到公元2世紀之后——普紐瑪/氣理論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仔細考察他們的普紐瑪/氣理論,就會發現他們選擇普紐瑪/氣作為某些功能的因果性基礎,完全是出于哲學內在的原因,幾乎與本文討論的醫學生理學發展的影響無關。例如,他們將普紐瑪/氣擴展到解釋整個宇宙,認為普紐瑪/氣是“神”活動的中介,宇宙的普紐瑪/氣就是宇宙靈魂,即努斯/理智;而個體靈魂是宇宙靈魂的一小部分,其普紐瑪/氣既使植物和動物生長,也使感覺和理智成為可能;同時,他們也將普紐瑪/氣區分為靈魂的和物理的兩類,分別對應于“靈魂”和“自然”等等。[31]我們不將斯多亞派的普紐瑪/氣理論作為受本文所討論的醫學生理學大發展影響的理論形態來看待。相反,在本文前面的部分我們還提示過,過去將早期希臘化醫生在普紐瑪/氣理論上的貢獻,立刻作為斯多亞的普紐瑪/氣的理論的準備和先驅的做法,有失偏頗。
更多的研究材料的整理、更合理的理論發展重構、更確切中文對應概念的選擇,使我們如今可以更清晰、更接近真實地理解從亞里士多德,到他同時代及希臘化早期的醫學生理學發展。這是我們過去了解非常有限的和充滿了誤解和猜想的部分。本文所開展的這項跨哲學與醫學史的工作,能夠為理解希臘化時期身心問題的發展提供一個較為可靠的基礎。另外,這些醫學生理學發展與哲學的互動,甚至反映出了與近代早期哲學家非常近似的理論和實踐旨趣,因而這一圖景未來也會有助于我們建立希臘化哲學與近代早期哲學的連續性。同時,這一工作也會是我們開展中國古典醫學與希臘醫學比較研究,特別是氣論和經脈理論比較研究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Lloyd,G.'Pneuma between Body and Soul'[J].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2007,13:S135-146.
[2] 安東尼·朗.希臘化哲學--斯多亞派、伊壁鳩魯學派和懷疑派[M].劉瑋、王芷若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
[3] Steckerl,F.The Fragments of Praxagoras and his School[M].Leiden:Brill,1958.
[4] Lewis,O.Praxagoras of Cos on Arteries,Pulse and Pneuma[M].Leiden;Boston:Brill,2017.
[5] Coughlin,S.,Leith,D.,Lewis,O.The Concept of Pneuma After Aristotle[M].Berlin:Topoi,2020.
[6] 勞埃德.希臘科學[M].張卜天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
[7] Lloyd,G.'Diogenes of Apollonia:Master of Ducts'[A],Sassi,M.M.(Ed.) La Construzione del Discorso Filosofico Nell’etàdei Presocratici/The Construction of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the Presocratics[C],Pisa:Edizioni Della Normale,2006,237-257.
[8] Solmsen,F.'Greek Philosophy and the Discovery of the Nerves'[J].Museum Helveticum,1961,18(4):169-197.
[9] Barnes,J.The 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 (sixth printing,with Correction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
[10] Rapp,C.,Primavesi,O.Aristotle’s DeMotu Animalium[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20.
[11] 亞里士多德.論動物的運動[M].劉瑋編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
[12] Jaeger,W.'Das Pneuma im Lykeion'[J].Hermes,1913,48(1):29-74.
[13] Solmsen,F.'The Vital Heat,the Inborn Pneuma and the Aether'[J].Journal of Hellenic Studies,1957,57:119-123.
[14] Nussbaum,M.C.Aristotle’s De Motu Animalium.Text with Translation,Commentary,and Interpretive Essay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8.
[15] Freudenthal,G.Aristotle’s Theory of Material Substance:Heat and Pneuma,Form and Soul[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6] Berryman,S.'Aristotle on Pneuma and Animal Selfmotion'[J].Oxford Studies in Ancient Philosophy,2002,23:85-97.
[17] Bos,A.P.The Soul and Its Instrumental Body:AReinterpretation of Aristotle’s Philosophy of Living Nature[M].Leidon/Boston:Brill,2003.
[18] Corcilius,K.,Gregoric,P.'Aristotle’s Model of Animal Motion'[J].Phronesis,2013,58(1):52-97.
[19] Morel,P.M.'Voluntary or Not?The Physiological Perspective MA 11'[A],Rapp,C.,Primavesi,O.(Eds.)Aristotle’s De Motu Animalium[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20.
[20] von Staden,H.Herophilus:The Art of Medicine in Early Alexandria[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1] Leith,D.'Erasistratus’Triplokia of Arteries,Veins,and Nerves'[J].Apeiron,2015,48:251-262.
[22] Leith,D.'The Pneumatic Theories of Erasistratus and Asclepiades'[A],Coughlin,S.,Leith,D.,Lewis,O.(Eds.)The Concept of Pneuma After Aristotle[C],Berlin:Topoi,2020,131-156.
[23] von Staden,H.'Body,Soul and Nerves:Epicurus,Herophilus,Erasistratus,the Stoics,and Galen'[A],Wright,J.P.,Potter,P.(Eds.) Psyche and Soma.Physicians and Metaphysicians on the Mind-Body Problem from Antiquity to Enlightenment[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79-116.
[24] Leith,D.'Herophilus and Erasistratus on the Hegemonikon'[A],Inwood,B.,Warren,J.(Eds.) Body and Soul in Hellenistic Philosophy[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20,30-61.
[25] Lewis,O.,Leith,D.'Ideas of Pneuma in Early Hellenistic Medical Writers'[A],Coughlin,S.,Leith,D.,Lewis,O.(Eds.) The Concept of Pneuma After Aristotle[C],Berlin:Topoi,2020,93-130.
[26] Berryman,S.'Ancient Automata and Mechanical Explanation'[J].Phronesis,2003,48:344-369.
[27] Berryman,S.The Mechanical Hypothesis in Ancient Greek Natural Philosoph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28] Harris,C.R.S.The Heart and the Vascular System in Ancient Greek Medicine-From Alcmaeon to Gale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29] Lewis,O.,Gregoric,P.'The Context of De Spiritu'[J].Early Science and Medicine,2015,20:125-149.
[30] Coughlin,S.,Lewis,O.'Pneuma and the Pneumatist School of Medicine'[A],Coughlin,S.,Leith,D.,Lewis,O.(Eds.) The Concept of Pneuma After Aristotle[C],Berlin:Topoi,2020,203-236.
[31] Hensley,I.'The Physics of Pneuma in Early Stoicism'[A],Coughlin,S.,Leith,D.,Lewis,O.(Eds.) The Concept of Pneuma After Aristotle[C],Berlin:Topoi,2020,171-202.
【注釋】
1 如希羅斐魯斯和埃拉西斯特拉圖斯(Erasistratus)都明確表示過,靈魂并不是醫學應當研究的議題,很可能是從阿斯克萊皮亞德斯(Asclepiades)的時代(即前2世紀晚期和前1世紀早期)開始,我們才在一些醫學學派中出現了有關靈魂的理論。
2 魯弗斯說,?ρτηρ?αι此前的含義:1.有時被等同于φλ?βε?(這個詞可指身體中任一通路);2.有時等同于aortai(這個詞在不同人那里含義又不一樣,亞里士多德用它表示心臟中像筋一樣的血管,并非中空,末端連接到骨骼;普拉薩格拉斯用它表示“厚的脈”;埃拉西斯特拉圖斯則用它表示“主[氣]脈”);3.有時是“普紐瑪/氣的通道”(πνευματικ? ?γγε?α,pneumatic vessels;4.有時是“通路”(σ?ραγγα?,passages),不是普紐瑪/氣的專屬;5.有時是“腔”(κεν?ματα,cavities);6.更晚的時候,開始被等同于neura(這里是指希羅斐魯斯發現“神經”后,neura所包含的“神經”的含義)。(《論人體不同部分之名稱》,括號中的解釋為作者所加)。
3 例如,阿波羅尼亞的第歐根尼在解釋聽覺時,將氣體通過耳朵到達腦部的通道也稱為φλ?βε?。勞埃德指出,第歐根尼的φλ?βε?中的物質是血液、從外部呼吸作用來的氣、濕等的混合,它們共同成為感知、快樂和意識等的物理基礎,他同時指出第歐根尼關于φλ?βε?的一系列說法是亞里士多德之前最為詳盡的φλ?βε?的討論。此外,在柏拉圖那里,呼吸的氣體似乎也是在φλ?βε?中與血液一起流動的。(《蒂邁歐》,79a5-e9)
4 本文中《論動物的運動》的希臘文版本使用普利馬維希(O.Primavesi)的最新??北?span lang="EN-US">,參考莫里森(B.Morison)的英文翻譯和劉瑋的中文翻譯。若有個別句子使用不同于普利馬維希的希臘文??北?span lang="EN-US">,或中文譯文有改動,都會在文中或注釋中指出。
5《論動物的運動》7僅有701b15-16一處提及普紐瑪,從上下文看很可能是抄傳過程中注文混入正文。
6 劉瑋將這三種運動譯為“自愿運動”“不(?-)自愿運動”和“非(ο?χ)自愿運動”。但“非自愿運動”聽上去像是“自愿運動”的對立面,因而從邏輯上說應該包含?-和ο?χ兩種情況;若只用作對其中一種情況的翻譯,容易造成誤解。我的譯法是一貫地將“?-”翻譯為“無需……”(或“無……”),例如?κουσ?α是“無需意愿的(運動)”,又如?β?αστο?是“無需強力的(運動)”。而ο?χ……從亞里士多德給出的例子(睡眠、睡醒、呼吸)看,都是完全無涉意愿的情況,因而我譯為“無關意愿的(運動)”。我將“反……”(或“違背……”)保留給“παρ?……”,如“反(或違背)邏各斯的”(παρ? τ?ν λ?γον),“反(或違背)自然的運動”(? παρ? φ?σιν κ?νησι?)等;同時,與此相對的概念“κατ?……”,我都譯為“按照……”,如“按照自然的運動”(或簡化為“自然運動),“按照選擇的運動”等。
7 在公元前1世紀安德羅尼柯(Andronicus)編輯的亞里士多德“全集”出現前,《論動物的運動》在希臘化時期都沒有直接流傳的證據,這也是過去學界忽略希臘化早期醫學中普紐瑪/氣的探討與亞里士多德論動物的運動中對普紐瑪/氣的討論的關系的原因。但沒有直接的文本流傳證據,并不意味著亞里士多德對普紐瑪/氣和身體層面不同運動類型的討論實際上沒有對他同時代及之后的醫學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相反,在我們之后的討論中,我們將明顯地看到這種影響,或者說,我們希望我們的討論能夠為建立這種思想的連續性提供有力證據。
8 這一說法見蓋倫《論別脈》(De dign.Puls)(萊維斯編,殘篇12;比較殘篇13-14)。萊薇絲令人信服地說明,雖然在普拉薩格拉斯稱?ρτηρ?αι為普紐瑪/氣的專屬工具這點上,我們只有來自蓋倫的材料,但由于蓋倫是在不同作品、不同地方、以不同方式提到這一觀點的,甚至有一處還是批評普拉薩格拉斯這種說法在診斷上的矛盾,因而我們基本可以將蓋倫的這一報道當作普拉薩格拉斯本人的看法。
9 這里采用了法庫哈森(A.Farquharson)的???span lang="EN-US">,他根據的拉丁本G回推這里希臘詞應為?λκτιηκ?,但抄本ω寫作β?αιτικ?,普利馬維希的??笔歉鶕?span lang="EN-US">ω改作β?αι <?λκ>τικ?。(見普利馬維希對該句的??庇?span lang="EN-US">)這里法庫哈森的??彼坪醺雍侠?span lang="EN-US">,因為?λκτιηκ?(“拉動者”)不僅與?στικ?(“能推者”)形成很好的搭配,文義也更通順,即整句話說的是,無論是器官的縮小與擴張,還是普紐瑪作為推動者或者拉動者,都不是強力使然,這樣這句話才能作為對普紐瑪的“自然”的說明。相反,若采用抄本ω寫作β?αιτικ?(“能產生強力者”)和普利馬維希的β?αι <?λκ>τικ?(通過強力的推動者),那么普紐瑪/氣的“自然”就都包含“借助強力”去推動和拉動,這與亞里士多德一向將“出于自然的運動”和“借助強力的運動”相對應就矛盾了。與此相反,莫瑞森(B.Morrison)的英譯和劉瑋的中譯這里都用的是普利馬維希的???span lang="EN-US">(即β?αι <?λκ>τικ?)。
10 例如在《伊利亞特》22.425中形容安德羅馬克預見赫克托爾之死時心臟的跳動,《斐德若》251d形同極度痛苦的靈魂,與青年的美分離,跳動地像發燒時的脈搏。
11 在普拉薩格拉斯之后,脈搏都被作為自然的正常的現象。但術語上還有流動。據蓋倫的報導,埃拉西斯特拉圖斯又回到了用σφυγμ??指不正常的和不自然(如發燒、發炎)時的脈象。但這遭到了蓋倫的強烈反對,蓋倫認為應當回到普拉薩格拉斯確定的傳統上去。(蓋倫,《論別脈》4.2[K.8,716,5-13])
12 萊薇絲令人信服地論證了,基于普拉薩格拉斯現有殘篇,唯一可以安全確定為普紐瑪/氣的來源的只有呼吸,而不像過去認為的那樣還包括皮膚表皮發生的蒸騰作用--因為關于蒸騰作用和內部產生的蒸氣作為普紐瑪/氣來源的證據很弱--同時也沒有證據表明普拉薩格拉斯相信有“內生的普紐瑪/氣”。
13 例如在《論靈魂》中,當亞里士多德首先報告前人關于靈魂的看法時,他說,“他們所有人,可謂都將靈魂按照如下三種特征定義:運動、感知和非實體。”(《論靈魂》1.2,405b11-12)
14 在此之前,消化運動是被理解為一種類似于生物化學運動,而非純粹機械式的物理運動。例如,在亞里士多德那里,消化作用被理解為內在的生命熱對食物的分解作用。在他之前的醫生,無論是普拉薩格拉斯和希羅斐魯斯,也都不會認為普紐瑪/氣的運動與消化有關。
15 De Spiritu這部作品的英文譯名是On Breath,因而中文名也被譯為《論呼吸》;但這容易與亞里士多德在《自然諸短篇》(Parva Naturalia)中的一篇Περι ?ναπνο?? (On Respiration)相混淆因而我們將其譯為《論普紐瑪/氣》。這部作品中的術語、解剖學和生理學(例如作者關于neura,脈搏)等的看法,都表明這是前3世紀早期的醫學知識,因而這部作品的年代也劃定在前4世紀晚期和前3世紀早期。
原載:《自然辯證法通訊》2023年第6期。引用請參考原文及格式。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5號郵編:100732
電話:(010)85195506
傳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提要:伴隨著近年來學界對希臘化時期醫學殘篇的個案研究,我們一方面確定亞里士多德的普紐瑪/氣理論,影響了他同時代及之后的醫生;另一方面,這些研究也幫助我們澄清了誤解,不再認為希臘化時期普紐瑪/氣不斷精細化系統化的分類是出于靈魂論的“理論需要”,而是當時幾位著名醫生傳導系統的探索反過來推動認識深化的結果。同時,這些醫生對人體傳導系統的觀察,解剖實驗中的材料取舍,總在某些(特別是亞氏)理論預設下進行。這一哲學與醫學、觀念與實踐相互的交織與影響,集中體現在希臘化時期氣脈的發現(普拉薩格拉斯)、神經的發現(希羅斐魯斯)以及三重人體生理網絡系統的建立(埃拉西斯特拉圖斯)上。這段時期概念或術語含義的流動性對理解及選擇合適翻譯造成巨大挑戰,但在不同醫學文本中重構其恰當內涵,正是理解希臘化早期醫學對身體觀之貢獻的關鍵。
一、導言
二、亞里士多德:靈魂能力、普紐瑪/氣與三種身體運動
三、普拉薩格拉斯:普紐瑪/氣脈(arteriai)的發現與脈搏的自然化
四、希羅斐魯斯:神經的發現與脈搏的精確化
五、埃拉西斯特拉圖斯:“血管-普紐瑪/氣脈(arteriai)-神經”三重經脈系統的形成
六、余論:解剖生理學大發展后的普紐瑪/氣理論樣態
一、導言
普紐瑪/氣(pneuma)原本是希臘一個非常普通的概念,最初含義與其他幾個有關氣、呼吸、風的概念相似(如aer,aither,phusa,anemos,此外還有幾個小詞如aella,thuella,anathumiasis),[1] 之后卻逐漸擁有了主動動力的含義,開始與生命或靈魂相關,并成為解決非物質性靈魂與身體連接及其所處環境互動的一個可能的概念工具。亞里士多德在這段發展歷史上起著決定性作用。他不僅有意識地進行了體內普紐瑪/氣與外界普紐瑪/氣的區分——這點與希波克拉底作品如Περ? φυσ?ν《論呼吸》類似——并且,提出了前者是“內生的普紐瑪/氣”(sumphuton pneuma,英譯為connate pneuma)的概念。他認為“內生的普紐瑪/氣”與“生命熱”(vital heat)相關,這就具有了與外部的空氣和風相反的性質,因為后兩者被認為是冷的。在亞里士多德之前的傳統中,外部的氣和風雖然是人呼吸作用之必需,但也可能會對人體的生理系統造成侵襲,造成某些痛苦和疾病。例如,在《蒂邁歐》中,柏拉圖就將某些疾病和痛苦的原因歸結為普紐瑪/氣進入身體后通路不暢,它們被體液堵塞后,造成有的地方沒有足夠的氣而無法供氧,有的地方有多余的氣聚集而造成痛苦的狀況。(《蒂邁歐》82e4-85a2)亞里士多德提出“內生的普紐瑪/氣”,將體內的普紐瑪/氣的性質轉變為與生命熱相關,它們就不僅不是疾病和痛苦的肇因,而且還成為了基本生命活動的解釋者。
亞里士多德之后,盡管大多數受他影響的醫生重新肯定了體內普紐瑪/氣的的外部來源,但亞里士多德認為動物和人要借助普紐瑪/氣才能順利進行一些專屬生命活動(如繁殖、感知、位移運動)的看法卻被一直繼承了下來。但恢復了內外聯通,需要解釋的問題(explanandum)就相應有了變化。在亞里士多德,普紐瑪/氣是內生的,因而需要解釋的問題是內生的普紐瑪/氣如何在基本生命活動中發揮作用。但受他影響的醫生恢復了內外普紐瑪/氣的關聯,因而待解釋的問題就變成:身體內外的普紐瑪/氣的性質在哪里轉變?體外普通的普紐瑪/氣是如何獲得與生命基本活動相關的能力?除此之外,這些醫生出于職業需要還關心如何通過觀察(或觸摸)體內普紐瑪/氣的運動,進行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公元前4世紀晚期和前3世紀早期解剖學的迅猛發展,尤其是亞歷山大里亞幾十年間允許對犯人進行活體解剖,為這些醫生回答上述問題提供了外部條件。他們在問題上的持續探索,也反過來促進了普紐瑪/氣理論的發展。
本文嘗試重構過去不大清楚的普紐瑪/氣的概念在公元前4世紀晚期到前3世紀中葉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狀況,近五年來學界關于希臘化時期醫學殘篇的優質個案研究為我們的這一工作提供了可能。這些個案研究最大的貢獻在于,修正了許多誤解及其片面預設。一方面,之前人們認為整個希臘化時期(從亞歷山大大帝前323年去世,到前31年屋大維戰勝安東尼,約三個世紀),占主導地位的思想資源基本上都來自亞里士多德之后才發展起來的斯多亞學派、懷疑學派和伊壁鳩魯學派,而不是來自柏拉圖及其學園和來自亞里士多德及其建立的漫步學派,([2],p.1)因此會將這些早期希臘化早期醫生的實踐作為希臘化時期主流學派理論的先驅或先導來定位。如之前普拉薩格拉斯(Praxagoras)文集編纂者和權威研究者斯德克爾(F.Sterkl),就將這位醫生放置在與斯多亞的關系中進行理解,預設了普拉薩格拉斯的醫學實踐是斯多亞普紐瑪/氣理論的來源。[3]但證據并不總能支持這種預設,有時甚至與之完全相反。最近萊維斯(O.Lewis)考察并重新編訂了普拉薩格拉斯的文本,在她提出的新解釋中,我們更多地看到普拉薩格拉斯與亞里士多德的連續性。[4]另一方面,過去認為希臘化時期普紐瑪學說出現了系統的分類(如出現“靈魂的普紐瑪/氣”“生命的普紐瑪/氣)是出于“理論需要”,尤其是靈魂論要更細致的、一一對應的身心關系連接。希羅斐魯斯(Herophilus)文集編纂者和權威研究者馮·施達登(von Staden)就持有這樣的觀點。但新的研究也表明這種講法與材料相左,并且錯誤預設了探討感知、運動這樣的生命現象就一定與“靈魂能力”有關。實際上這條適用于亞里士多德的預設,并未被希臘化時期的醫生們普遍接受。1從下文的討論我們將看到,早期希臘化醫生的確受到亞里士多德的影響,但他們的出發點與亞里士多德不同:他們不是按照靈魂所負責的不同功能和活動(如理智、感知、位移、營養等)來對身體中不同的生理運動進行分配;而是反過來從身體一側,從其生理結構和活動出發去安排各項生命活動(如營養、意愿性生理運動、非意愿性生理運動、感知等),后者并不一定要訴諸靈魂來解釋。本文主要討論的三位醫生的貢獻,是逐漸形成了人和動物有三套傳導系統,分別負責不同層面的生理運動的身體觀。因而更符合實際的情況或許是,在希臘化早期的醫學中先逐漸出現了對人體傳導系統更加精細的分類,之后的整個希臘化時期才開始流行根據不同傳導系統去劃分普紐瑪/氣的不同種類的做法。
如今我們看到的是比原先設想更復雜、更交錯的哲學與醫學、理論與實踐的互動過程。因而我們有必要重新檢討亞里士多德的普紐瑪/氣的理論,特別是他在討論動物的運動時所作出的更細致的身體運動的分類(第二節);這樣我們才能充分理解早期希臘化醫生實踐受到的亞里士多德理論的影響,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將希臘化時期的醫學實踐,與希臘化時期如日中天的斯多亞派和他們的普紐瑪/氣的理論聯系起來。同時,我們也有必要在可靠的關于早期希臘化醫生的個案研究中找到較為一貫的線索。在最新的《亞里士多德之后的普紐瑪/氣的概念》導言中,個案研究的編者們也表達了對個案研究能夠貢獻于討論各個醫學作品中普紐瑪/氣理論之間關系的期望。([5],p.10)因而本文第三、四、五節,我會依次討論在三位有師承關系的醫生那里,普紐瑪/氣理論如何一次次作為解釋者(explanans)發揮作用,成為他們清晰化人體不同傳導系統的幫手;同時,我也總結了兩條這些醫生在實踐中似乎遵循著的原則(“原則1”和“原則2”)。我們或許可以將這樣一條較為連續的從亞里士多德到普拉薩格拉斯、希羅斐魯斯、埃拉西斯特拉圖斯的發展線索,稱為“生物學—醫學解剖的普紐瑪/氣理論”。在第六節,我將簡要說明,之后的希臘化時期發展中哪些學派的普紐瑪/氣的理論受到了這一進路的影響。
在進入正文前,還有必要提及幾個一直沒有得到正確翻譯的術語:?ρτηρ?αι(arteriai),φλ?βε?(phlebes)和νε?ρα(neura)?,F有譯法(如《希臘科學》)基本是按照?ρτηρ?αι拉丁轉寫arteriai后的英譯arteries,將其譯為“動脈”(即arteries的現代英文含義),同時將φλ?βε?按照其常見英譯veins的現代英文含義譯為“靜脈”;類似地,就會出現“肺動脈”“肺靜脈”“頸動脈”,以及字面就難以理解的“靜脈狀動脈”(vein-like artery)、“動脈性靜脈”(arterial vein)等情況。([6],pp.246-263)這些譯法容易給人造成古希臘醫學的身體觀念是在胡亂猜測的印象。這幾個概念本身的流動性,為我們的理解和翻譯都造成了巨大困難。由于希臘化時期解剖學迅猛發展,對人體的認識迅速更新迭代,因而術語的含義也一直在變化。就算是四百年后的羅馬人,也對這種含義的流動性感到頭疼,例如1世紀末的魯弗斯(Rufus of Euphesus)就提到過,?ρτηρ?αι含義一直變來變去,直到他的時代才基本被確定為指“感覺神經”2。([4],p.37,fr.1)
清楚這種流動性中包含的具體含義,并知道具體術語含義變化的明顯分界點,我們的選擇就可以針對具體情況進行選擇。在本文涉及的幾位醫生中,我建議將?ρτηρ?αι譯為“脈”,若現代讀者能夠杜絕將動脈與血液循環進行聯想的習慣,其實也可以取“脈之動”的含義將其譯為“動脈”(比較中國古代類似的用法,如《難經》一難曰:“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兇之法,何謂也?”)。同時,?ρτηρ?αι也可以根據不同醫生認為其中所走的物質來翻譯,如在普拉薩格拉斯和拉西斯特拉托斯那里可譯為“普紐瑪/氣脈”、在希羅斐魯斯那里譯為“普紐瑪/氣血脈”。這樣的譯法既能保留了?ρτηρ?αι在該醫學傳統中的基礎含義“(動)脈”,也能看到在不同醫生那里含義的變化(是氣的通道還是氣血一體的通道)。對于φλ?βε?(phlebes, veins)來說,我們絕不能將其譯為“靜脈”,因為靜脈的概念依賴于血液循環觀念的建立——而這套觀念遲至哈維(William Harvey)才出現;相反,在整個古代,血液系統一般都是被作為灌溉系統來理解的(例如《蒂邁歐》77c6-e8,亞里士多德在《動物志》III 2.511b30-512a中對阿波羅尼亞的第歐根尼[Diogenes of Apollonia]的報道),基本功能就是向身體的各個地方輸送營養。在早期,φλ?βε?可以泛指所有形態上中空的管道,與π?ροι是同義詞,其中的物質可以是血液,也可以是普紐瑪/氣、精液等的各種混合3;([7],p.250、252)([8],p.151)到亞里士多德,φλ?βε?有時被用于指代所有中空的傳輸通路,有時被用作專門走血的“血管”;此后φλ?βε?作為“血管”的含義似乎就相對穩定了,因而在本文涉及的希臘化醫生那里,我們就都將其譯為“血管”。最后是νε?ρα(neura),它的生理形態一直比較穩定,與φλ?βε?的中空形態相對,指一種實心的繩狀結構。只是以希羅斐魯斯解剖頭顱發現了“神經”(nerves)為分水嶺,此前它的含義就是指筋腱、韌帶、關節囊等這些身體內分散的韌性組織,從希羅斐魯斯開始,neura就多了聯通全身的傳導系統“神經”的含義。[8]我們只有在研究中對這些術語含義的流動性保持警惕,先搞清楚該術語的希臘文在這位醫生的生理學系統中的含義,再選擇合適的中文對應,同時總是備注希臘詞原文,才有可能使讀者看到同一術語在不同醫生那里的含義變化,進而能夠理解這一時期普紐瑪/氣學說的發展脈絡。
二、亞里士多德:靈魂能力、普紐瑪/氣與三種身體運動
在亞里士多德這里,內生性普紐瑪/氣的一項重要功能是解釋動物的繁殖。正如前面提到,亞里士多德對普紐瑪/氣觀念上的一個巨大轉變是,他區分出與身體外部的普紐瑪/氣不同的“內生性普紐瑪/氣”。在他之前一般認為外界的風/普紐瑪是冷的,因而通過呼吸作用或者皮膚蒸騰作用進入身體的普紐瑪/氣也是冷的。但亞里士多德割斷了這種聯系,認為體內產生的“內生型普紐瑪/氣”是熱的,這種熱還不是一般的熱,是生命熱(vital heat)。生命熱有賦形和生成的能力,在《論動物的生成》中,亞里士多德詳細討論這種生命熱和內生性普紐瑪/氣在繁殖過程中的作用。在交合過程中,雄性精子中的內生普紐瑪/氣負責將生命熱傳遞給下一代,而其攜帶的信息是該生物作為“種”的永恒的形式(eidos);當生命熱作用于——亞里士多德是認為如此——女性的月經液體,前者就使后者賦形,并首先生成“生長的始點”心臟。(《論動物的生成》2.1,735a14-29)([9],p.1140)新的心臟一旦生成就開始生產自己的生命熱和自己的內生性普紐瑪/氣,它們同時也攜帶著作為“種”的形式的分化信息(《論動物的生成》2.6,741b37ff.)([9],p.1151)——例如,人的定義中所包含的兩腿無毛的分化信息,鳥的定義中包含的有翼的分化信息等等——這些信息被傳遞給周圍的物質(月經液體),這樣胎兒的各部分就逐漸分化出來。(《論動物的生成》2.1,735a12-26)([9],p.1141)
亞里士多德論內生性普紐瑪/氣在動物運動中的作用,是受到關注最多、爭議最多的部分,因為這里涉及到普紐瑪/氣作為身心關系的聯結以及動物與環境互動的問題。在《論靈魂》3.10的相關討論中,亞里士多德指出動物的運動符合他對運動一般性解釋的基本結構:“不動的推動者——被推動的推動者——被推動者”,其中“不動的推動者”被看作善好的對象,“被推動者”是動物的身體;難點在于“被推動的推動者”。在這個語境中,“被推動的推動者”被等同為欲求能力,亞里士多德說欲求能力需要借助“某種身體性的東西”才能完成,后者的功能“共通于靈魂與身體”,同時其被推動又都是通過“推力和拉力”。(《論靈魂》3.10.433b19-27)([9],p.689)這里的“某種身體性的東西”“共通于靈魂與身體”就是指內生性普紐瑪/氣,這可以在《論動物的運動》4[10,11](主要是《論動物的運動》105)得到證實。因而整個圖景變成:外界對象作為不動的推動者(在某時某地對我們顯現為善好的東西,即欲求對象)對感官產生刺激,引起某些性質變化——這種性質變化在生理層面被確定為主要是冷熱變化——它們通過傳導通道到達感覺中樞心臟。在心臟中的變化,一方面,冷熱會影響心臟中的血液和“內生的普紐瑪/氣”,引發不同的物理的機械的運動(如冷熱變化引起的心臟的收縮與擴張,被內生的普紐瑪/氣轉化為推力和拉力在傳導系統中傳遞;當到達關節時引起包裹關節囊的筋腱和肌肉的松弛或變硬,引發動物的位移運動)。另一方面,由于心臟是感知中心,也可能會引發與感知靈魂相關的運動。雖然在以上圖景中,欲求能力與內生的普紐瑪/氣的關系仍然需要被澄清(普紐瑪/氣所參與的這一運動模型,是學界長期討論的熱點問題)[12,13,14,15,16,17];但就本文的目的而言,我們可以暫時擱置對這一爭論的評價,側重在“被推動的推動者”的不同運動類型上,因為亞里士多德在進行更細致的身體運動的區分時,所涉及到的對心臟正常跳動和心悸、痙攣等運動的討論,正是之后早期希臘化醫生不斷討論的話題。
亞里士多德在《論動物的運動》11,區分了在心臟發生變化后可能引起的身體運動:“意愿運動”(?κουσ?α,voluntary motion)、“無需(?-)意愿的運動”(involuntary motion)和“無關(ο?χ)意愿的運動”(non-voluntary motion)6。第一種,心臟的冷熱變化(a)有可能引發某種靈魂活動,如有辨別能力的感知、表象或思想,因而造成“意愿運動”(τ?? ?κουσ?ου? κιν?σει?,703b3)。但經過心臟的活動,(b)也有可能不引發靈魂活動,完全由生理結構完成“無需意愿的運動”(?κουσ?ου?,703b6),如心悸等,這種運動“與思想發出命令無關”(ο? μ?ντοι κελε?σαντοσ το? νο?,703b7),或者說,是“反(或違背)邏各斯的”(παρ? τ?ν λ?γον,703b16)。這里“反(或違背)邏各斯的”含義,或許就是指與根據自然目的為某個器官在整個生命體中所設定的功能相反或相違背,如心臟本來應該正常跳動才能維持其基本的作為營養中樞的功能,因而心悸(無論是暫時的應激反應還是病理性的)就違背了這一正常狀況。(c)在這個過程中,亞里士多德還提到了一種“無關意愿的運動”(ο?χ ?κουσ?ου?,703b8),如睡眠、睡醒、呼吸等。三種運動中共同的生理變化都涉及普紐瑪/氣的作用:外部的或者內部的冷熱變化引起的質變,在身體部分引起的擴大或收縮,繼而引起的身體相鄰部分的變化(703b9-16);與此同時,伴隨著心臟中的熱量變化,心臟中的生命熱加熱血液產生內生的普紐瑪/氣,后者有膨脹和收縮能力,因而能夠將熱量變化及其引發的身體某些部分的大小變化,都轉變為推力和拉力傳遞出去。(關于《論動物的運動》11的解釋,近年來也成為學界討論熱點)[18,19]
表1 亞里士多德生理學中的普紐瑪/氣參與的生理運動(自制)
亞里士多德這里在自然哲學背景中所討論的身體層面的“意愿運動”,與他在倫理學中討論的基于“選擇”(προα?ρεσι?)的“意愿運動”并不相同,后者是指作出選擇或決定去行動時,所包含的認知狀態是“有意愿的”(?κο?σιον),因而也需要對接下來引發的行為負責。因而,當亞里士多德在《論動物的部分》討論動物和人的眨眼運動(為了防止其他東西傷害眼睛而眨眼)時說“這不是出于選擇的運動,而是自然使然”(《論動物的部分》2.13,657a37-b1),他的意思就是眨眼是眼瞼部分之“自然”所做的運動,與人的認知狀態無關。
總結起來,在亞里士多德認為,內生的普紐瑪/氣與生命熱相關,而體外的普紐瑪/氣是冷的;內生性普紐瑪/氣是由心臟中的生命熱加熱血液而產生的,與體外的普紐瑪/氣無關。這些都對普紐瑪/氣在古代希臘的發展有決定性影響,它使得普紐瑪/氣開始與基本生命活動聯系在一起,而不再是過去傳統中的疾病的根源。在亞里士多德這里,內生性普紐瑪/氣在生理層面的功能,都與動物特有的活動相關。比如,在繁殖活動中,它傳遞上一代的“形式”。而在動物身心連接及其與環境的互動中,內生性普紐瑪/氣又協助完成從冷熱變化到引發肢體位移運動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亞里士多德區分出了普紐瑪/氣參與其中的三種身體運動,即“意愿運動”“無需意愿的運動”與“無關意愿的運動”;無論這三種運動是否是明確的分類,亞里士多德的討論方式和所使用的術語,都對早期希臘化醫生們圍繞普紐瑪/氣進行的討論產生了影響7。例如,普拉薩格拉斯更進一步將身體中普紐瑪/氣的運動都稱為是“根據自然的運動”,后來希羅斐魯斯使用了“按照選擇(κατ? προα?ρεσιν)的運動”(英文也譯為“voluntary motions”,因而中文也翻譯為“意愿運動”)來與其他生理運動作區分,并將其與他新發現的生理結構——神經——聯系起來。
三、普拉薩格拉斯:普紐瑪/氣脈(arteriai)的發現與脈搏的自然化
普拉薩格拉斯來自小亞細亞沿岸的島嶼科斯(Cos),生活在公元前4世紀晚期到前3世紀早期,與亞里士多德生活的時間有交集。萊薇絲指出,普拉薩格拉斯明確受到了亞里士多德的影響,但亞里士多德似乎并不知道他的生理學解剖理論。([4],pp.234–237、p.251、pp.282–284)普拉薩格拉斯最大的貢獻就是發現了“普紐瑪/氣脈”(?ρτηρ?αι),在下文我們將分析為何普拉薩格拉斯要分離出一條專屬普紐瑪/氣運動之通道的原因(既有實踐來源,又有理論來源),在希臘世界,普拉薩格拉斯第一次將普紐瑪/氣的通路(?ρτηρ?αι)與血的通路(φλ?βε?)區分開,這在醫療上造成了很大影響。因為普拉薩格拉斯認為普紐瑪/氣脈的“自然運動”(或“按照自然的運動”,κατ? φ?σιν)就是脈搏(σφυγμ??,pulse),因而脈搏才第一次被作為人和動物健康狀態的表征。
在這里我們首先關注的問題是:“普紐瑪/氣脈”(?ρτηρ?αι)作為獨立通道不是預先知識,普拉薩格拉斯為何要按普紐瑪/氣脈和血液來劃分體內的傳導系統呢?近年來萊薇絲對普拉薩格拉斯殘篇作了新的匯編、翻譯與研究,我們從這些新的編纂資料中得知普拉薩格拉斯分離“普紐瑪/氣脈”,首先有經驗觀察方面的動機。他在動物解剖或為病人手術的過程中,觀察到有一種與血液管道有區別的傳導結構:其形態不完全是中空管狀,而是前面為中空管狀、但末端是與筋腱(neura)相似的繩索狀。普拉薩格拉斯認為,這種末端繩索狀結構表示其具有韌性或可塑性,因而這種通路應該不只是在被動地傳輸某種惰性物質(如血液),所以要與完全中空的運輸血液的傳導通路分開。這是解剖經驗觀察方面的原因。
普拉薩格拉斯在作出將這種通路與血液系統的區分后,萊薇絲認為他很可能是“方便起見”,將前者與普紐瑪/氣聯系了起來,稱其為“普紐瑪/氣的專屬工具”8(πνε?ματο? ?ργανα μ?νου),([4],p.229,n.50)并且由此第一次將體內的普紐瑪/氣分為“自然(κατ? φ?σιν)運動”與“反自然(παρ? φ?σιν)運動”。(關鍵段落見萊薇絲編,殘篇6和殘篇8)([4],pp.48-55)在我看來這種“方便起見”很可能也與普拉薩格拉斯熟悉亞里士多德對普紐瑪/氣的解釋有關,特別是普紐瑪/氣之“自然”所具有的推力和張力,似乎與他想要強調的“脈”(?ρτηρ?αι)所具有的韌性和可塑性的生理形態相合。在《論動物的運動》10,亞里士多德這樣描述過普紐瑪/氣的“自然”:“很明顯,它(即普紐瑪)具有作為使動者和產生動力(?σχ??)的自然傾向;其運動的功能就是推和拉,繼而器官必定能夠擴張和收縮。普紐瑪/氣的自然(φ?σι?)就是這樣的。因為(器官的)收縮<和擴張>無需強力(?β?αστο?),基于相同的原因,拉動者和推動者(?λκτιηκ? και ?στικ?)也無需強力。”(《論動物的運動》703a21-23;我的翻譯,尖括號為??闭咚a,圓括號為我根據文意所補)根據更合理的??保ㄖ饕槍ψ詈笠痪洌?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d6d6d6">9,這里的意思是普紐瑪/氣是使動者,它有發動運動的力(?σχ??),但這種力不是“強力”(β?α?),而是有自然傾向去推和拉。當內生性普紐瑪/氣在心臟的中心產生,它就作為被推動的推動者,出于其“自然”去推動和拉動,繼而引起器官(如整個心臟、肺部)的收縮和擴張。根據亞里士多德在其他地方經常提到的,“通過強力”(β??)的運動是“反(或違背)自然”(παρ? φ?σιν)的運動,“無需通過強力”的運動是“自然(或按照自然的)運動”(κατ? φ?σιν)(如《論天》III 2,300a23,301b20-22;《物理學》VIII.4,254b8ff.);那么我們也可以順理成章地將普紐瑪/氣的這種推動和拉動的運動,稱作普紐瑪/氣自身自然的(κατ? φ?σιν)運動。這是我認為普拉薩格拉斯區分出普紐瑪/氣獨立通道的理論來源。
當作為醫生的普拉薩格拉斯明確地將普紐瑪/氣的“自然運動”作為這種傳導系統獨立于其他傳導系統的標志區分出來之后,就產生了醫學上重要的后果。普拉薩格拉斯認為,上面所說的那種普紐瑪/氣脈的“自然運動”,在身體上的具體表現就是我們在皮膚表皮觀察到的脈搏運動(σφ?ζειν,pulsation)。(萊薇絲編,殘篇4-8,10,14,15)([4],pp.46-61)與此相對,普紐瑪/氣的“反(或違背)自然運動”,也就是病理性的運動,包括悸動(παλμ??,palpitition)、痙攣(σπασμ??,spasm)、戰栗(τρ?μο?,tremor)等。(萊薇絲編,殘篇6-8,10)([4],pp.48-57)導致這些病理性運動的原因多種多樣,例如,脈筋(或筋狀脈)過于強壯而不受控制等。([4],pp.222-229)這樣一來,脈動(σφ?ζειν)和脈搏(σφυγμ??,pulse)就第一次被理解為一種人體內恒定的自然現象。在早期希臘,σφ?ζειν和σφυγμ??都多指劇烈的病理性的心跳運動,通常與害怕、發燒等相關10;([20],p.268)不僅如此,普紐瑪/氣也常常被認為是疾?。ㄈ绡d攣、戰栗、中風、癲癇等)的肇因。但現在在普拉薩格拉斯這里,由于普紐瑪/氣被分為“自然運動”和“反自然運動”,且脈動和脈搏被歸為前者,作為人身體自然的、健康的表征,由此脈診才成為可能11。在萊維斯最新整理的普拉薩格拉斯的32個殘篇中,我們也看到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題目(不包括單獨討論普紐瑪/氣的篇目)都與脈搏(σφυγμ??)相關。([4],pp.34-35),“Table 2”
表2 普拉薩格拉斯生理學中普紐瑪/氣參與的生理運動及其傳導系統(自制)
從上面的討論中我們可以明確,普拉薩格拉斯在醫學上的普紐瑪/氣理論的確是在亞里士多德的影響之下。但與亞里士多德不同的是,普拉薩格拉斯恢復了體內與體外普紐瑪/氣的關聯,不認為體內的普紐瑪/氣是內生的(他之后的醫生也是如此),這意味著他需要解釋普紐瑪/氣進入身體后發生性質轉變的過程。普拉薩格拉斯將當時人們已普遍接受的心和肺的運動機制移植到對普紐瑪/氣脈的解釋中,認為整個普紐瑪/氣脈的系統(?ρτηρ?αι)都是通過呼吸的擴張和收縮來吸入和排出普紐瑪/氣12。([4],pp.257-259)
從外界進入的普紐瑪/氣,主要在肺和心臟發生質變,獲得濕和其他性質(如密度、溫度),因而獲得了能夠進行“自然運動”(即脈搏跳動)的能力。他繼承亞里士多德的心臟中心說,認為心臟是整個生理系統的中心,能夠思考、推理、作決定。并且他認為普紐瑪/氣經由心臟時,不只是發生了冷熱性質的轉變,還獲得了“信息”(如運動指令,或許也有感覺信息),作為傳導者的普紐瑪/氣以脈搏的方式將這些“信息”傳遞到身體相應的肌肉、筋腱、骨骼、器官等,這些傳導都是在普紐瑪/氣的專屬通道脈(?ρτηρ?αι)中發生。正是因為普拉薩格拉斯認為普紐瑪/氣在體內有這些特殊功能,所以它進行傳導時需要特殊的通道,而不能混同于進行營養傳遞的血管;雖然血管的出發點也是心臟,但二者的功能完全不同,這也加強了要將普紐瑪/氣運動的通道獨立于血管通道的理由。
在普拉薩格拉斯“發現”普紐瑪/氣脈過程中,我們看到了解剖實驗和理論傳統共同起作用的方式。為了下文探討方便,我們將他在整個過程中的思路總結為以下兩條原則:
(1)將解剖中新發現的具有傳導功能的生理結構與普紐瑪/氣相關聯,作為普紐瑪/氣的通道(原則1);
(2)一套傳導系統對應于一種功能和一種物質實體(原則2)。
四、希羅斐魯斯:神經的發現與脈搏的精確化
希羅斐魯斯與普拉薩格拉斯生活年代相似,是后者的學生。希羅斐魯斯接續了普拉薩格拉斯的很多看法,[5]([20],pp.117-124)他自己所作出的最重要的貢獻則是發現了“神經”,[8]([20],pp.159-160、pp.250-259)他也因此常被稱為“神經學之父”。這一發現有其歷史偶然性,其中最重要的外部條件是亞歷山大里亞在托勒密一世(可能同樣在他兒子托勒密二世)的時期,允許醫生對犯人開展人的活體解剖活動(主要的史料來源是凱爾蘇斯[Celsus])。([20],pp.139-153)希羅斐魯斯在這段時間中所做的活體解剖實驗(特別是對大部分顱神經所位于的后腦區域),使他能夠第一次將神經系統從其他傳導系統中區分出來,將“神經”的終端確認為連接于頭部,而不同于終端為心臟的“脈”(?ρτηρ?αι)和血管(φλ?βε?)。由此希羅斐魯斯第一次提出大腦而非心臟,才是感知和運動的中心,并指出其主要的“統治部分”是腦室。[22]([23],p.87)希羅斐魯斯認為這類神經基本上與那些繩索狀的、也就是之前被歸為νε?ρα名下(筋腱、韌帶等)的生理結構屬于一類,只是它們有感覺和動力的功能。([24],p.32)因而從希羅斐魯斯開始,νε?ρα的含義不只是韌性組織,而開始包括了我們現在所說的“神經”的含義。
我們認為,希羅斐魯斯完全延續了其老師普拉薩格拉斯“發現”普紐瑪/氣脈的“原則1”,即,當他在解剖實驗中分離出“神經”之后,他就將其作為普紐瑪/氣的通道。但認識到這點也首先取決于萊薇絲和賴斯(D.Leith)最近的修正,即正確地將希羅斐魯斯那里的普紐瑪/氣的運動與神經運動緊密相連,而不是按照過去研究希羅斐魯斯的權威學者馮·施達登的看法,將其與呼吸運動相聯系。([20],p.258)萊薇絲和賴斯指出一段埃提烏斯(A?tius)報告希羅斐魯斯醫學觀點的重要證據(見《論自然哲學家的意見》[Placita Philosophorum]5.15.5)。在該段文本中,如果將“普紐瑪/氣的運動”的所指理解為呼吸運動,那么希羅斐魯斯以“普紐瑪/氣的運動”區分動物與非動物,就成了以呼吸運動來區分動物與非動物——但這樣是說不通的,因為這不僅會把胎兒排出在動物之外,也不符合當時已知的知識(例如亞里士多德在《論呼吸》[Περι ?ναπνο??,Resp.], 1.470b9-10中就已經指出并非所有動物都有呼吸)。根據上下文更合適的理解是,將“普紐瑪/氣的運動”與“按照選擇的運動”(? κ?νησι? κατ? προα?ρεσιν,常譯為“意愿運動”)聯系,后者是希羅斐魯斯用來區別動物運動與非動物運動的標準。([25],p.117,n.97)換言之,未出生的胎兒雖然已經有神經,但不能進行“按照選擇的運動”,這種運動要等出生時吸入周圍氣體才能被首次激活。在這個過程中,盡管呼吸是重要的,但它只是神經特有的“按照選擇運動”的激活者,而并不與神經運動直接掛鉤。([25],pp.116-117)
關于神經運動,希羅斐魯斯區分了兩類,對應于他所說的兩類神經。一類是感覺神經(neura aisthetika,直譯是“使感覺可能的神經”),另一類是“動力神經”(neura prohairetika,直譯是“使選擇可能的神經”,通常英譯為motor nerves)。在過去的研究中,學者們都同意普紐瑪/氣是負責在感覺神經中進行傳送的物質,但卻對動力神經或“使選擇可能的神經”的傳送者是否為普紐瑪/氣有不同意見(索爾姆森[Solmsen]支持,[8]馮·施達登反對([20],p.257)([23],p.89))。同樣基于對上面提到的埃提烏斯的段落,萊薇絲和賴斯指出索爾姆森在這點上更為正確,因為外界而來的普紐瑪/氣所激活的就是“動力神經”或“使選擇得以可能的神經”;而馮·施達登用來支持自己觀點的蓋倫的選段則與討論神經中是否有普紐瑪/氣無關。([25],pp.115-116)換句話說,通過萊薇絲和賴斯指出的這個段落,我們現在知道在希羅斐魯斯那里,“普紐瑪/氣的運動”不是與呼吸運動有內在關聯,而是與神經有關的運動;同時,也肯定了普紐瑪/氣不僅存在于感覺神經中,也存在于動力神經或“使選擇可能的神經”中。因而,我們可以安全地說希羅菲洛斯延用了普拉薩格拉斯“原則1”,即,在有了新的生理結構發現——神經——后,將其運動與普紐瑪/氣的運動關聯起來。
希羅斐魯斯是否堅持了普拉薩格拉斯的“原則2”呢?從一些材料上看,他似乎完全背棄了這一點,因為他認為普紐瑪/氣不僅在神經中,也認為它在脈(?ρτηρ?αι)中和血液一起運行;([20],pp.264-267)也就是說,?ρτηρ?αι在普拉薩格拉斯那里被確認為單獨走普紐瑪/氣的“普紐瑪/氣脈”,到了希羅斐魯斯這里又成了氣血共走的“氣血脈”了。如果認為不斷分離的清晰化過程是一種“進步”,那么希羅分羅斯在這點上似乎是一種倒退。但我認為背棄“原則2”并不是希羅斐魯斯的出發點,只是他堅持“原則1”的一個后果。因為他堅持把普紐瑪/氣的傳導系統劃給了新發現的“神經”,才導致“脈”(?ρτηρ?αι)沒辦法再保持為普紐瑪/氣的專屬通道。從后來的發展看,這種情況是暫時的,很快埃拉西斯特拉圖斯就將在加入神經系統的情況下,重新按照普拉薩格拉斯的兩個原則重新安排整個人體的傳導系統各自的物質和功能。
需要提醒的是,雖然普拉薩格拉斯這里的普紐瑪/氣在“神經”(νε?ρα)和“脈”(?ρτηρ?αι)兩條通路中運動,但并不表明他有對普紐瑪/氣的明確分類。[21,25]過去馮·施達登曾誤導地提出,希羅斐魯斯區分了“靈魂-普紐瑪”和“非靈魂性普紐瑪”,前者在神經中,后者在氣血脈和心臟中;([20],pp.253-259)并且基于這點,馮·施達登繼續提出希羅斐魯斯持有一種關于“靈魂、靈魂能力、靈魂統治部分(hegemonikon)的限制性觀念”,因為他將一些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和其他哲學家歸給靈魂的能力(如生長、肺部和心臟的收縮擴張等)都交給了“非靈魂性普紐瑪”,即“自然”。([23],p.90)但馮·施達登的觀點有時代錯置之嫌:之后埃拉西斯特拉圖斯作出了“靈魂的普紐瑪”(πνε?μα ψυχικ?ν)和“生命的普紐瑪”(πνε?μα ζωτικ?ν)的區分,但在希羅斐魯斯這里,還沒有這樣的意圖。([25],pp.114-123)此外,馮·施達登的判斷還基于一個可疑的隱含前提,即認為討論感覺運動和意愿運動(或“按照選擇的運動”)就一定是在討論靈魂能力。然而,這條前提適用于亞里士多德13,卻并不適用于希臘化早期的醫生們。例如,在一份大英博物館所藏的倫敦匿名紙草(Anonymus Londinensis Papyrus)中,就有希羅斐魯斯明確反對靈魂是醫學研究對象的證言。[24]([25],p.114&n.88)
表3 希羅斐魯斯生理學中普紐瑪/氣參與的生理運動及其傳導系統(自制)
希羅斐魯斯雖然作出了發現神經的巨大貢獻,但在整個希臘化早期建立人體傳導系統的過程中,他卻更像是一個過渡角色。在上面的分析中,我們看到這種過渡性體現在他發現“神經”后,因堅持“原則1”而無法兼顧“原則2”所造成的氣血脈混雜的暫時后果上。但這里還要提及他作為過渡角色的另一體現,即希羅斐魯斯人體傳導路徑之間并未形成連貫的系統。在他的傳導系統之間,我們知道:(1)外部氣體在吸入肺部進入胸部后,有一部分沒有隨胸和肺收縮所造成的呼氣排出體外;([25],pp.119-120)(2)肺和心臟之間,由肺的氣血脈(artery)和肺的血管(veins)聯通;([25],p.119)(3)普紐瑪/氣所在的神經系統(包括兩類神經)連接于大腦。但基于這三點,我們只能推測:呼吸活動剩余的普紐瑪/氣存于胸部,進入了肺的氣血脈(artery)和肺血管(veins),被運送到了心臟;它們很可能是也在心臟發生了質變,成為了與脈搏運動有關的普紐瑪/氣。然而,心臟中的普紐瑪/氣是如何與大腦中(神經的終端)的普紐瑪/氣建立聯系的,我們卻找不到任何解釋。這個工作要等到埃拉西斯特拉圖斯來完成。
最后有必要提及希羅斐魯斯對普拉薩格拉斯脈診的繼承和發展。他延續了普拉薩格拉斯開創的“脈搏自然化”傳統,認為脈動不是病理性的;但是,希羅斐魯斯卻否認普紐瑪/氣有自己獨立的運動,認為普紐瑪/氣只是跟隨心臟的跳動而發生收縮和擴張(在這點上不同于普拉薩格拉斯,也不同于亞里士多德)。相應地,脈搏也就不是脈的運動的表征,而是心臟運動的表征。在脈搏理論上,他提出了更多進行精細描述的范疇。例如,除了用“舒張”(διαστολ?)和“收縮”(συστολ?)這種一般的“屬”來描述脈搏,他還通過“種差”和生命的不同階段來描述脈搏。
希羅斐魯斯認為,有四或五個脈搏的“種差”,如節奏(?υθμ??)、大?。?span lang="EN-US">μ?γαθο?)、頻率(πυκν?τη?)或速度(ταχ??)以及激烈程度(σφοδρ?τη?)(有的地方出現了第五項體量[πλ?θο?])。([20],pp.273-287)有意思的是,在討論脈搏的“節奏”時,他將其對應于生命的不同階段,同時又借用同時代漫步學派亞里士多塞諾斯(Aristoxenus)的音步理論(metrical theory)來和脈搏跳動作類比。他將生命的階段劃分為嬰兒、成年、盛年與老年四個階段,各階段的脈搏分別對應于四種格律:嬰兒期的正常脈搏對應于短短格(pyrrhic,由兩個短音節音步構成),成年期的正常脈搏對應于長短格(trochee,又稱抑揚格,由一個長音音步加上一個短音節音步構成),壯年期的正常脈搏對應于長長格(spondee,由兩個長音節音步構成),而老年期的正常脈搏對應于短長格(iambic,由一個短音音步加上一個長音節音步構成)。([20],pp.278-281)因而生命的生、成、壯、死,就能夠通過各階段正常脈搏“節奏”反映出來。據說希羅斐魯斯還發明了一種便攜的水鐘或漏刻(κλεψ?δρα,clepsydra),方便脈診。([20],p.283&n.152,n.154)從他對脈搏“節奏”前所未有的關注來看,其為脈搏測量改進工具的說法,似乎也是可信的。
五、埃拉西斯特拉圖斯:“血管-普紐瑪/氣脈(arteriai)-神經”三重經脈系統的形成
埃拉西斯特拉圖斯與活躍于前3世紀中期,通常認為他比希羅斐魯斯年輕一代。他與普拉薩格拉斯一樣也來自科斯島,在允許活體解剖的幾十年中,他也在亞歷山大里亞做過活人解剖實驗,是希羅斐魯斯的學生和助手。他充分利用了希羅斐魯斯對神經系統的理解,我以為,他同時也因為堅持普拉薩格拉斯一套傳輸系統對應一種物質的觀點(“原則2”),所以最終形成了血管(φλ?βε?)、普紐瑪/氣脈(?ρτηρ?αι)和神經(νε?ρα)的“三重網絡”(triplokia)生理系統。下面我將借助三個關鍵點,解釋普紐瑪/氣學說在埃拉西斯特拉圖斯這里的發展,以及他如何完成了人體三套經脈系統的建立。
第一個關鍵點是埃拉西斯特拉圖斯大大推進了以機械裝置來理解生命體運動的面向。在機械與有機體之間進行類比是古代希臘是一種常見的解釋方式,即便是持有自然目的論看法的亞里士多德,在解釋動物的運動時,也不會認為使用機械類裝置比有機體是不恰當的;相反,在《動物的運動》7,他就使用了自動劇場(automata)與動物的類比來對動物運動進行說明。[26]亞里士多德之后機械科學的發展更是突飛猛進,對于埃拉西斯特拉圖斯來說,或許是因為受到了克特西比烏斯(Ctesibius,公元前3世紀最初幾十年都生活在亞歷山大里亞)發明的水泵機械(包括水管風琴中活栓的使用,見圖1)的啟發([27],pp.115-117、p.200)——加上同期解剖學對心臟瓣膜的知識——使他大膽地將心臟的工作方式類比為水泵,并認為心臟瓣膜類似泵閥,有阻止血液或普紐瑪/氣倒流的功能。[28](蓋倫,《論希波克拉底與柏拉圖的學說》(PHP)6.6.4-11)這種假說形成了一種對心臟推進力的全新看法,同時也帶來了全新的脈搏解釋。因為如果普紐瑪/氣從心臟左心室進入普紐瑪/氣脈類似泵閥機械力的推動,那么普紐瑪/氣脈就不僅不可能擁有自己主動獨立的“自然運動”(如普拉薩格拉斯所認為的那樣),而且是完全成為了一種被動的運動;同時,強力也就不再會像亞里士多德理解的那樣被認為是反自然的,相反,機械學/力學形成的強力直接成為了自然機體運作機制的一部分。據蓋倫報道,埃拉西斯特拉圖斯認為普紐瑪/氣作為一種仿機械運動非常強勁有利,在身體中運動的速度甚至超過最強勁的風,([22],p.137)(蓋倫,《論受影響的部位》(Loc.Aff.)5.3 (K.8.316))因而每次心跳才能夠通過如此強力將普紐瑪/氣灌入到整個普紐瑪/氣脈的系統。除了將心臟運動理解為機械運動,埃拉西斯特拉圖斯還將機械模型擴展到對消化運動的理解上,這也是前所未有的,再次說明了這一時期機械技術高度發展對理解生理機制的影響14。埃拉西斯特拉圖斯或許認為,既然從心臟出發的普紐瑪/氣的運動能夠作出仿機械運動的強力,那么聯通到胃的普紐瑪/氣的運動也與機械運動類似。他將胃比作研缽,被強力推入胃部的普紐瑪/氣則類似杵把,而消化作用就是普紐瑪/氣產生的強力對胃中的食物進行截斷和研磨的過程。([22],pp.136-137)
圖1 克特西比烏斯的水管風琴中的活栓(valve)裝置([27],p.159)
該裝置啟發了埃拉西斯特拉圖斯解釋心臟及其中瓣膜的功用
第二個關鍵點是埃拉西斯特拉圖斯堅持了以一套傳導系統對應一種功能、一種物質實體的觀念(原則2),最終完成了人體三套傳導系統的安排。如上文所說,希羅斐魯斯發現了神經,并將神經運動與普紐瑪/氣的運動緊密關聯時,造成了脈(?ρτηρ?αι)作為血與普紐瑪/氣混合于一個通道的后果。但這一后果很快被埃拉西斯特拉圖斯所克服,他的辦法是對普紐瑪/氣進行分類。根據巴黎匿名紙草(Anonymus Parisinus)和蓋倫的報道,([22],p.137,n.31)他將神經(νε?ρα)這種傳導系統中的普紐瑪/氣稱為“靈魂的普紐瑪”(πνε?μα ψυχικ?ν,或譯為“精神之氣”),其來源和功能都與希羅斐魯斯所認為的一致,即它們的唯一源頭是大腦(或大腦的腦膜),功能是傳達感覺和意愿運動。而“脈”(?ρτηρ?αι)中的普紐瑪/氣,根據蓋倫的報道,埃拉西斯特拉圖斯則稱之為“生命普紐瑪”(πνε?μα ζωτικ?ν,或譯為“生命之氣”),其源頭被認為是心臟的左心室。
關于后者的功能,雖然現有材料中沒有清晰說明,但學者推測很可能的是維持一些身體的基本生理現象,如消化。([24],p.46)這個推測從普紐瑪/氣進入體內轉變為生命的普紐瑪/氣的過程看也非常合理。首先,埃拉西斯特拉圖斯與前兩位醫生一樣,也認為整個身體內部普紐瑪/氣的來源都是外界氣體,它們唯一的途徑都是通過呼吸作用進入體內。在由肺部吸入外界的氣之后,它從肺部通過“血管狀的脈”(vein-like artery)或稱為肺血管(pulmonary vein)到達心臟,然后由心臟從其左心室泵進入“主脈”(aorta,由于都走普紐瑪/氣,也可以稱為“主普紐瑪/氣脈”);在這個過程中,外界的普紐瑪/氣的性質發生了轉變,成了“生命的普紐瑪”,進而在心臟每一泵的強力之下,繼續通過“脈”的傳導系統被推送到身體各個器官,完成器官各部分的生命活動。除了這兩種分別對應兩類普紐瑪/氣的傳導系統,血液及其所在的血管(φλ?βε?)網絡是另一套傳導系統,它們的功能是輸送營養,使身體各部分正常生長,它們的中樞是心臟的右心室。這樣,埃拉西斯特拉圖斯就通過區分了“靈魂的普紐瑪”和“生命的普紐瑪”的不同類型,并將其分別對應于神經(負責感知和意愿活動)和脈(負責消化等),同時分別對應于腦和左心室的不同中樞,再加上比較無爭議的血液-血管(負責營養)-右心室傳導系統,完成了在“一種傳導功能對應一種物質和一種功能”的原則下安排當時所知的所有人體傳導系統的任務。他將這一系統稱為“三重網絡”(triplokia)。
表4 埃拉西斯特拉圖斯的“三重網絡”經脈系統(自制)
第三個關鍵是,埃拉西斯特拉圖斯通過發明一些概念,如“不可見的生命管道”“不可見的微小吻合口”(miniscule anastomoses),第一次試圖解決各經、脈、血系統之間的連接問題。為什么會出現“不可見的生命管道”的概念?原因是在他所堅持的“一脈一功能一實體”觀念下,埃拉西斯特拉圖斯認為疾病的肇因應當是各系統之間出現交叉污染,如血液進入了普紐瑪/氣脈或神經。但如果各系統完全分而并行,血液是營養的唯一來源,經脈自身如何獲得營養的問題就無法解釋。因而埃拉西斯特拉圖斯提出了存在“不可見的血管”。([22],p.133)我們猜測他的思考邏輯仍然遵循了物質和功能一一對應的原則,即如果某一套系統中需要該項功能,那就必然有承擔該項功能的系統和物質。
因此,既然普紐瑪/氣脈和神經脈需要血管中的血液來提供營養,那么普紐瑪/氣脈和神經脈中一定有血管;但解剖中并沒有看到普紐瑪/氣脈和神經脈有血色,因而它們中的血管一定細小到肉眼不可見的程度,也就是“不可見的血管”。根據同樣的思維方式,他也提出普紐瑪/氣脈和血管中一定有“不可見的神經叢”,否則氣脈和血就無法獲得易感性(sensitivity)。埃拉西斯特拉圖斯還提出了“不可見的微小吻合口”,這是為了解釋普紐瑪/氣脈和神經脈末端的營養供應問題。因為經脈的末端被稱為“簡單物”(?πλ??),即不可再分之物,因而就無法再在其中分出“不可見的血管”來解釋末端的營養輸送問題了。但埃拉西斯特拉圖斯認為,經脈末端的營養獲得可以通過“不可見的微小吻合口”,從毗鄰的血管末端(毛細血管)直接獲得。([21],p.260)這種“不可見的微小吻合口”普遍存在于不同經脈之間,例如,腦膜上既有頸脈(carotid arteries)的末端——普紐瑪/氣從心臟左心室被壓入到這里——又是神經的發源處,因而在腦膜的位置,頸脈末端中的普紐瑪/氣就可以通過“不可見的微小吻合口”轉移到神經的末端。
根據我們前面所說的,頸脈通過主脈(aorta)連接于心臟左心室,是生命的普紐瑪/氣(或“生命之氣”)的通道,而連接于腦膜的神經是靈魂的普紐瑪/氣(或“靈魂之氣”)的通道,因而很可能正是在腦膜通過“不可見的微小吻合口”的接觸中,發生了前一類普紐瑪/氣向后一類普紐瑪/氣的轉變。
正如萊思(D.Leith)所說,埃拉西斯特拉圖斯的“三重網絡”理論,并不是一種描述人體最終由什么構成的元素理論,而是一種試圖在感覺以下層面對血管、氣脈、神經和器官如何相互作用進行描述的理論。[21]與希羅斐魯斯相比,在埃拉西斯特拉圖斯這里各個傳導系統之間的關系變得清楚了許多。在希羅斐魯斯那里,呼吸只是吸入氣體到肺和胸,在胸部剩余的氣體可能進入了心臟;但埃拉西斯特拉圖斯則建立了從肺和胸到心臟左心室,再通過整個普紐瑪/氣脈到達各器官的關聯。又如,在希羅斐魯斯那里,我們不太清楚外部氣體如何變成神經系統中有傳輸感覺和意愿運動的普紐瑪/氣;然而在埃拉西斯特拉圖斯這里,我們看到他為普紐瑪/氣脈系統中與神經系統中的兩種普紐瑪/氣可能發生在腦膜上的物質交換,發明了新的概念。
埃拉西斯特拉圖斯在后世被看作希臘脈診發達的代表醫生,這主要緣于藝術史上對一則軼事的不斷描繪,即敘利亞國王塞琉古一世(Seleucus I Nicator,統治期為公元前305-前281)的大兒子安條克(Antiochus)因愛上自己年輕的繼母斯特拉托尼庫斯(Stratonic)又無法表達而日漸消瘦,最終是希臘醫生埃拉西斯特拉圖斯通過脈搏,診斷出了他不為人知的激情。但實際上,埃拉西斯特拉圖斯在脈搏理論上在希臘并未成為權威,他認為“脈”在正常情況下只走普紐瑪/氣而不走血且連接到左心室的觀點,后來成為了蓋倫主要的批評對象,蓋倫認為其不符合解剖事實,并提出要回到脈中氣血同走的希羅斐魯斯的觀點上去(見蓋倫,《脈是否自然地含有血液》)。從表4中,我們似乎也可以預見,從系統連通上的需求出發,有可能逼迫醫生再次持有脈中氣血同走的觀點。
無論如何,古代希臘對于人身體生理結構的關注,在埃拉西斯特拉圖斯這里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研究方法上,埃拉西斯特拉圖斯的醫學也很大程度借鑒了當時希臘化時期的機械學,尤其是氣動力學(pneumatics)的知識。他將機械裝置和人有機體進行類比,認為前者的方法也同樣適用于后者。這或許可以稱之為一種“機械的(mechanisitic)解釋策略”。雖然這種策略后來成為了蓋倫主要的靶子(如在《論自然官能》中),但蓋倫也不得不承認訴諸機械論,是希臘醫學中不同于目的論(teleological)解釋和物理主義(materialistic)解釋之外的第三條路徑。([27],p.200)
六、余論:解剖生理學大發展后的普紐瑪/氣理論樣態
古代希臘的解剖學生理學,在公元前4世紀晚期到前3世紀的幾十年間,經由普拉薩格拉斯、希羅斐魯斯,埃拉西斯特拉圖斯而達到巔峰。此后,隨著活人解剖的禁止和解剖活動的整體銳減,解剖學生理學重要的新發現也減少了。與此相伴隨,希臘化時期的普紐瑪/氣學說開始進入到了一種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即大膽的理論探索階段。
阿斯克萊皮亞德斯(Asclepiades)(活躍于前2世紀晚期到前1世紀早期)是第一個在羅馬建立起理論醫學權威的人。在他這里,我們看到了解剖生理學與希臘化時期流行的伊壁鳩魯哲學的創造式結合。一方面,他對身體中普紐瑪/氣的解釋,在解剖學和生理學方面都完全基于埃拉西斯特拉圖斯的框架:例如他會用兩階段來解釋普紐瑪/氣在體內的運動(第一階段在肺與心臟,第二階段在腦部);同樣他給出了一套統一的關于呼吸和普紐瑪/氣脈運動的解釋;再者他也同樣喜歡使用機械類比,如說肺就類似于漏斗,([21],p.141)整個呼吸過程就是一個物質精細化和精選過程,并且從呼吸之氣到普紐瑪/氣脈之氣的轉化也是機械式的過程。但另一方面,他解釋普紐瑪/氣運動背后的流體動力時,使用的則是伊壁鳩魯式物理學(雖然代之以他自己發明的術語onkoi和“虛空空隙”,分別對應于伊壁鳩魯物理學中的原子與虛空)。此外,他對靈魂的看法也完全是一種伊壁鳩魯式的靈魂論。([22],p.141、pp.138-151)
偽亞里士多德著作《論普紐瑪/氣》(Περ? πνε?ματο?,De Spiritu)15反映的是漫步學派在解剖生理學大發展之后,基于新的醫學知識來整飭亞里士多德的普紐瑪/氣理論的興趣。[29]這部作品中出現了生命活動和靈魂活動對應不同種類的普紐瑪/氣的情況。在上面兩節我們提到,雖然希羅斐魯斯明確區分出了普紐瑪的兩條通路(普紐瑪/氣脈與神經脈),但是是埃拉西斯特拉圖斯才開始在概念上區分與這兩條經脈對應的普紐瑪/氣的不同類型。厘清這點,那么以不同的“生命的普紐瑪”(生命之氣)與“靈魂的普紐瑪”(精神之氣)來解釋生命現象的作品,理論上都應當不會早于埃拉西斯特拉圖斯;尤其是“靈魂的普紐瑪”,基本可以確定為一個后起概念。([25],p.99)因而我們在《論普紐瑪/氣》中遇到用“靈魂的普紐瑪”時,就基本可以肯定這是托名亞里士多德的偽作,是公元前3世紀左右的漫步學派在用當時流行的一些概念整飭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其中出現的三重網絡系統(普紐瑪/氣脈系統、血管系統、骨骼與神經系統),也更加強了這一判斷。
另外一個獨特的學派,是醫學生理學大發展之后四個世紀(即公元1-2世紀)、在小亞細亞出現的普紐瑪/氣論派(ο? Πνευματικο?),他們也是唯一一個因普紐瑪/氣而得名的醫學學派,學派的創立者被認為是阿特納奧斯(Athenaeus of Attaleia)??傮w看來,普紐瑪/氣論派的看法與在亞歷山大里亞得到蓬勃發展的解剖生理學傳統影響下的普紐瑪/氣的理論非常不同。它們的核心議題是平衡、預防與養生,很像是對更加古老的希波克拉底的醫學傳統的復興,只是對他們來說,混合和平衡的諸元素不是希波克拉底著作中的火、氣、水、土,而是冷、熱、干、濕。([30],p.209)這可能是受到了亞里士多德元素理論的影響。
在四個世紀前的解剖生理學迅猛發展的時代,這一以平衡為理解身體與疾病主要方式的傳統或許一直作為“暗流”存在,而到公元1世紀,出現了復興的新形態。普紐瑪/氣論派這里,我們能看出他們對解剖學和生理學知識的吸收,如他們認可神經的功能,也在對普紐瑪/氣進行分類時分出心臟-氣脈性的普紐瑪/氣。但仔細考察卻發現,這些內容并沒有在解釋中起到實質作用。
例如,雖然運動和感知的傳送功能在名義上被歸給了神經,但實際上這些功能似乎是由被稱為“構成性普紐瑪/氣”來完成的——這是他們特有的普紐瑪/氣的概念。“構成性普紐瑪/氣”出現在各部分的實體以及在每部分特有的混合中,但它們不是惰性物質,而是主動的原因或執行者,還可能與理智或靈魂的中心相連。([30],p.208、215)又如,他們有一種普紐瑪雖然叫作“心臟-脈的普紐瑪/氣”(cardio-arterial pneuma),但它不像在亞歷山大里亞醫生那里那樣被認為與特定的脈相關,也不與特定的來源相關,其功用還是平衡冷熱?;诜N種跡象,我們似乎可以說普紐瑪/氣論派最主要的理論基礎,還是以平衡為中心的身體和疾病觀念,而異于亞歷山大里亞建立起來的以傳導系統為中心的身體和疾病觀念。在以平衡為中心的身體和疾病觀念下,他們也能夠發展出了一套異于基于傳導系統建立起來的另一種別脈法。例如,普紐瑪/氣論派認為,天氣與氣候的知識為醫學之必需。天氣和氣候,以及毒藥和藥物,都會通過改變體內干、濕、冷、熱的混合而影響人的身體的得病和疾病治療;同時,只要對身體干、濕、冷、熱造成的影響,就都能夠通過檢查脈搏(其性質之盈虧)而獲知。因而,他們的脈診也就是圍繞外界因素所改變身體干、濕、冷、熱混合在脈搏上的表征而進行的。
最后,我們也不打算將希臘化時期普紐瑪/氣理論的代表斯多亞學派納入這條“生物學-醫學解剖的普紐瑪/氣理論”的線索。雖然在斯多亞哲學中——斯多亞學派始于前4世紀晚期,在之后一個世紀到達理論巔峰,其影響力則一直持續到公元2世紀之后——普紐瑪/氣理論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仔細考察他們的普紐瑪/氣理論,就會發現他們選擇普紐瑪/氣作為某些功能的因果性基礎,完全是出于哲學內在的原因,幾乎與本文討論的醫學生理學發展的影響無關。例如,他們將普紐瑪/氣擴展到解釋整個宇宙,認為普紐瑪/氣是“神”活動的中介,宇宙的普紐瑪/氣就是宇宙靈魂,即努斯/理智;而個體靈魂是宇宙靈魂的一小部分,其普紐瑪/氣既使植物和動物生長,也使感覺和理智成為可能;同時,他們也將普紐瑪/氣區分為靈魂的和物理的兩類,分別對應于“靈魂”和“自然”等等。[31]我們不將斯多亞派的普紐瑪/氣理論作為受本文所討論的醫學生理學大發展影響的理論形態來看待。相反,在本文前面的部分我們還提示過,過去將早期希臘化醫生在普紐瑪/氣理論上的貢獻,立刻作為斯多亞的普紐瑪/氣的理論的準備和先驅的做法,有失偏頗。
更多的研究材料的整理、更合理的理論發展重構、更確切中文對應概念的選擇,使我們如今可以更清晰、更接近真實地理解從亞里士多德,到他同時代及希臘化早期的醫學生理學發展。這是我們過去了解非常有限的和充滿了誤解和猜想的部分。本文所開展的這項跨哲學與醫學史的工作,能夠為理解希臘化時期身心問題的發展提供一個較為可靠的基礎。另外,這些醫學生理學發展與哲學的互動,甚至反映出了與近代早期哲學家非常近似的理論和實踐旨趣,因而這一圖景未來也會有助于我們建立希臘化哲學與近代早期哲學的連續性。同時,這一工作也會是我們開展中國古典醫學與希臘醫學比較研究,特別是氣論和經脈理論比較研究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Lloyd,G.'Pneuma between Body and Soul'[J].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2007,13:S135-146.
[2] 安東尼·朗.希臘化哲學--斯多亞派、伊壁鳩魯學派和懷疑派[M].劉瑋、王芷若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
[3] Steckerl,F.The Fragments of Praxagoras and his School[M].Leiden:Brill,1958.
[4] Lewis,O.Praxagoras of Cos on Arteries,Pulse and Pneuma[M].Leiden;Boston:Brill,2017.
[5] Coughlin,S.,Leith,D.,Lewis,O.The Concept of Pneuma After Aristotle[M].Berlin:Topoi,2020.
[6] 勞埃德.希臘科學[M].張卜天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
[7] Lloyd,G.'Diogenes of Apollonia:Master of Ducts'[A],Sassi,M.M.(Ed.) La Construzione del Discorso Filosofico Nell’etàdei Presocratici/The Construction of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the Presocratics[C],Pisa:Edizioni Della Normale,2006,237-257.
[8] Solmsen,F.'Greek Philosophy and the Discovery of the Nerves'[J].Museum Helveticum,1961,18(4):169-197.
[9] Barnes,J.The 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 (sixth printing,with Correction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
[10] Rapp,C.,Primavesi,O.Aristotle’s DeMotu Animalium[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20.
[11] 亞里士多德.論動物的運動[M].劉瑋編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
[12] Jaeger,W.'Das Pneuma im Lykeion'[J].Hermes,1913,48(1):29-74.
[13] Solmsen,F.'The Vital Heat,the Inborn Pneuma and the Aether'[J].Journal of Hellenic Studies,1957,57:119-123.
[14] Nussbaum,M.C.Aristotle’s De Motu Animalium.Text with Translation,Commentary,and Interpretive Essay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8.
[15] Freudenthal,G.Aristotle’s Theory of Material Substance:Heat and Pneuma,Form and Soul[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6] Berryman,S.'Aristotle on Pneuma and Animal Selfmotion'[J].Oxford Studies in Ancient Philosophy,2002,23:85-97.
[17] Bos,A.P.The Soul and Its Instrumental Body:AReinterpretation of Aristotle’s Philosophy of Living Nature[M].Leidon/Boston:Brill,2003.
[18] Corcilius,K.,Gregoric,P.'Aristotle’s Model of Animal Motion'[J].Phronesis,2013,58(1):52-97.
[19] Morel,P.M.'Voluntary or Not?The Physiological Perspective MA 11'[A],Rapp,C.,Primavesi,O.(Eds.)Aristotle’s De Motu Animalium[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20.
[20] von Staden,H.Herophilus:The Art of Medicine in Early Alexandria[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1] Leith,D.'Erasistratus’Triplokia of Arteries,Veins,and Nerves'[J].Apeiron,2015,48:251-262.
[22] Leith,D.'The Pneumatic Theories of Erasistratus and Asclepiades'[A],Coughlin,S.,Leith,D.,Lewis,O.(Eds.)The Concept of Pneuma After Aristotle[C],Berlin:Topoi,2020,131-156.
[23] von Staden,H.'Body,Soul and Nerves:Epicurus,Herophilus,Erasistratus,the Stoics,and Galen'[A],Wright,J.P.,Potter,P.(Eds.) Psyche and Soma.Physicians and Metaphysicians on the Mind-Body Problem from Antiquity to Enlightenment[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79-116.
[24] Leith,D.'Herophilus and Erasistratus on the Hegemonikon'[A],Inwood,B.,Warren,J.(Eds.) Body and Soul in Hellenistic Philosophy[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20,30-61.
[25] Lewis,O.,Leith,D.'Ideas of Pneuma in Early Hellenistic Medical Writers'[A],Coughlin,S.,Leith,D.,Lewis,O.(Eds.) The Concept of Pneuma After Aristotle[C],Berlin:Topoi,2020,93-130.
[26] Berryman,S.'Ancient Automata and Mechanical Explanation'[J].Phronesis,2003,48:344-369.
[27] Berryman,S.The Mechanical Hypothesis in Ancient Greek Natural Philosoph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28] Harris,C.R.S.The Heart and the Vascular System in Ancient Greek Medicine-From Alcmaeon to Gale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29] Lewis,O.,Gregoric,P.'The Context of De Spiritu'[J].Early Science and Medicine,2015,20:125-149.
[30] Coughlin,S.,Lewis,O.'Pneuma and the Pneumatist School of Medicine'[A],Coughlin,S.,Leith,D.,Lewis,O.(Eds.) The Concept of Pneuma After Aristotle[C],Berlin:Topoi,2020,203-236.
[31] Hensley,I.'The Physics of Pneuma in Early Stoicism'[A],Coughlin,S.,Leith,D.,Lewis,O.(Eds.) The Concept of Pneuma After Aristotle[C],Berlin:Topoi,2020,171-202.
【注釋】
1 如希羅斐魯斯和埃拉西斯特拉圖斯(Erasistratus)都明確表示過,靈魂并不是醫學應當研究的議題,很可能是從阿斯克萊皮亞德斯(Asclepiades)的時代(即前2世紀晚期和前1世紀早期)開始,我們才在一些醫學學派中出現了有關靈魂的理論。
2 魯弗斯說,?ρτηρ?αι此前的含義:1.有時被等同于φλ?βε?(這個詞可指身體中任一通路);2.有時等同于aortai(這個詞在不同人那里含義又不一樣,亞里士多德用它表示心臟中像筋一樣的血管,并非中空,末端連接到骨骼;普拉薩格拉斯用它表示“厚的脈”;埃拉西斯特拉圖斯則用它表示“主[氣]脈”);3.有時是“普紐瑪/氣的通道”(πνευματικ? ?γγε?α,pneumatic vessels;4.有時是“通路”(σ?ραγγα?,passages),不是普紐瑪/氣的專屬;5.有時是“腔”(κεν?ματα,cavities);6.更晚的時候,開始被等同于neura(這里是指希羅斐魯斯發現“神經”后,neura所包含的“神經”的含義)。(《論人體不同部分之名稱》,括號中的解釋為作者所加)。
3 例如,阿波羅尼亞的第歐根尼在解釋聽覺時,將氣體通過耳朵到達腦部的通道也稱為φλ?βε?。勞埃德指出,第歐根尼的φλ?βε?中的物質是血液、從外部呼吸作用來的氣、濕等的混合,它們共同成為感知、快樂和意識等的物理基礎,他同時指出第歐根尼關于φλ?βε?的一系列說法是亞里士多德之前最為詳盡的φλ?βε?的討論。此外,在柏拉圖那里,呼吸的氣體似乎也是在φλ?βε?中與血液一起流動的。(《蒂邁歐》,79a5-e9)
4 本文中《論動物的運動》的希臘文版本使用普利馬維希(O.Primavesi)的最新??北?span lang="EN-US">,參考莫里森(B.Morison)的英文翻譯和劉瑋的中文翻譯。若有個別句子使用不同于普利馬維希的希臘文??北?span lang="EN-US">,或中文譯文有改動,都會在文中或注釋中指出。
5《論動物的運動》7僅有701b15-16一處提及普紐瑪,從上下文看很可能是抄傳過程中注文混入正文。
6 劉瑋將這三種運動譯為“自愿運動”“不(?-)自愿運動”和“非(ο?χ)自愿運動”。但“非自愿運動”聽上去像是“自愿運動”的對立面,因而從邏輯上說應該包含?-和ο?χ兩種情況;若只用作對其中一種情況的翻譯,容易造成誤解。我的譯法是一貫地將“?-”翻譯為“無需……”(或“無……”),例如?κουσ?α是“無需意愿的(運動)”,又如?β?αστο?是“無需強力的(運動)”。而ο?χ……從亞里士多德給出的例子(睡眠、睡醒、呼吸)看,都是完全無涉意愿的情況,因而我譯為“無關意愿的(運動)”。我將“反……”(或“違背……”)保留給“παρ?……”,如“反(或違背)邏各斯的”(παρ? τ?ν λ?γον),“反(或違背)自然的運動”(? παρ? φ?σιν κ?νησι?)等;同時,與此相對的概念“κατ?……”,我都譯為“按照……”,如“按照自然的運動”(或簡化為“自然運動),“按照選擇的運動”等。
7 在公元前1世紀安德羅尼柯(Andronicus)編輯的亞里士多德“全集”出現前,《論動物的運動》在希臘化時期都沒有直接流傳的證據,這也是過去學界忽略希臘化早期醫學中普紐瑪/氣的探討與亞里士多德論動物的運動中對普紐瑪/氣的討論的關系的原因。但沒有直接的文本流傳證據,并不意味著亞里士多德對普紐瑪/氣和身體層面不同運動類型的討論實際上沒有對他同時代及之后的醫學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相反,在我們之后的討論中,我們將明顯地看到這種影響,或者說,我們希望我們的討論能夠為建立這種思想的連續性提供有力證據。
8 這一說法見蓋倫《論別脈》(De dign.Puls)(萊維斯編,殘篇12;比較殘篇13-14)。萊薇絲令人信服地說明,雖然在普拉薩格拉斯稱?ρτηρ?αι為普紐瑪/氣的專屬工具這點上,我們只有來自蓋倫的材料,但由于蓋倫是在不同作品、不同地方、以不同方式提到這一觀點的,甚至有一處還是批評普拉薩格拉斯這種說法在診斷上的矛盾,因而我們基本可以將蓋倫的這一報道當作普拉薩格拉斯本人的看法。
9 這里采用了法庫哈森(A.Farquharson)的???span lang="EN-US">,他根據的拉丁本G回推這里希臘詞應為?λκτιηκ?,但抄本ω寫作β?αιτικ?,普利馬維希的??笔歉鶕?span lang="EN-US">ω改作β?αι <?λκ>τικ?。(見普利馬維希對該句的??庇?span lang="EN-US">)這里法庫哈森的??彼坪醺雍侠?span lang="EN-US">,因為?λκτιηκ?(“拉動者”)不僅與?στικ?(“能推者”)形成很好的搭配,文義也更通順,即整句話說的是,無論是器官的縮小與擴張,還是普紐瑪作為推動者或者拉動者,都不是強力使然,這樣這句話才能作為對普紐瑪的“自然”的說明。相反,若采用抄本ω寫作β?αιτικ?(“能產生強力者”)和普利馬維希的β?αι <?λκ>τικ?(通過強力的推動者),那么普紐瑪/氣的“自然”就都包含“借助強力”去推動和拉動,這與亞里士多德一向將“出于自然的運動”和“借助強力的運動”相對應就矛盾了。與此相反,莫瑞森(B.Morrison)的英譯和劉瑋的中譯這里都用的是普利馬維希的???span lang="EN-US">(即β?αι <?λκ>τικ?)。
10 例如在《伊利亞特》22.425中形容安德羅馬克預見赫克托爾之死時心臟的跳動,《斐德若》251d形同極度痛苦的靈魂,與青年的美分離,跳動地像發燒時的脈搏。
11 在普拉薩格拉斯之后,脈搏都被作為自然的正常的現象。但術語上還有流動。據蓋倫的報導,埃拉西斯特拉圖斯又回到了用σφυγμ??指不正常的和不自然(如發燒、發炎)時的脈象。但這遭到了蓋倫的強烈反對,蓋倫認為應當回到普拉薩格拉斯確定的傳統上去。(蓋倫,《論別脈》4.2[K.8,716,5-13])
12 萊薇絲令人信服地論證了,基于普拉薩格拉斯現有殘篇,唯一可以安全確定為普紐瑪/氣的來源的只有呼吸,而不像過去認為的那樣還包括皮膚表皮發生的蒸騰作用--因為關于蒸騰作用和內部產生的蒸氣作為普紐瑪/氣來源的證據很弱--同時也沒有證據表明普拉薩格拉斯相信有“內生的普紐瑪/氣”。
13 例如在《論靈魂》中,當亞里士多德首先報告前人關于靈魂的看法時,他說,“他們所有人,可謂都將靈魂按照如下三種特征定義:運動、感知和非實體。”(《論靈魂》1.2,405b11-12)
14 在此之前,消化運動是被理解為一種類似于生物化學運動,而非純粹機械式的物理運動。例如,在亞里士多德那里,消化作用被理解為內在的生命熱對食物的分解作用。在他之前的醫生,無論是普拉薩格拉斯和希羅斐魯斯,也都不會認為普紐瑪/氣的運動與消化有關。
15 De Spiritu這部作品的英文譯名是On Breath,因而中文名也被譯為《論呼吸》;但這容易與亞里士多德在《自然諸短篇》(Parva Naturalia)中的一篇Περι ?ναπνο?? (On Respiration)相混淆因而我們將其譯為《論普紐瑪/氣》。這部作品中的術語、解剖學和生理學(例如作者關于neura,脈搏)等的看法,都表明這是前3世紀早期的醫學知識,因而這部作品的年代也劃定在前4世紀晚期和前3世紀早期。
原載:《自然辯證法通訊》2023年第6期。引用請參考原文及格式。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