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是我國哲學學科的重要學術機構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哲學研究所。歷任所長為潘梓年、許立群、邢賁思、汝信(兼)、陳筠泉、李景源、謝地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國沒有專門的哲學研究機構。為了適應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 ... <詳情>
哲學專業書庫的前身是哲學研究所圖書館,與哲學研究所同時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圖書館合并之后將其劃為哲學所自管庫,從此只保留圖書借閱流通業務,不再購進新書。
2009年1月16日,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哲學專業書庫正式掛牌。
<詳情>【專家視點】
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總方針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農業農村現代化既包括“物”的現代化,也包括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推進物質形態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科技裝備水平提高等實現“物”的現代化,體現在生產力領域的內容;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體現在生產關系領域的內容。
農業農村現代化應該是縣域整體推進的現代化。實現縣域全域振興,要破除妨礙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制度壁壘,促進發展要素、各類服務更多下鄉,率先在縣域內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把強縣和富民統一起來,把改革和發展結合起來。
農業農村現代化應該是實現城鄉融合的現代化。城鄉統籌政策的導向就在于統籌,即城和鄉都要兼顧,不可偏廢。要實現城鄉融合,這種融合狀態不是傳統的農村,也不是傳統的城市,而是兼具城鄉要素性質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新的生產生活共同體、新的社會組織運行方式、新的治理方式和治理體制。
農業農村現代化應該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要通過加強面向鄉村的公共文化服務的改革,建立健全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城鄉基本服務均等化,發揮農民的自我供給和市場供給的積極作用,形成健全的供給體系,增強文化產品與服務的豐富性與多樣性,注重文化供給的可接受性、可選擇性、精準性以及信息化趨勢,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的供給質量與效率,從而使得鄉村更有吸引力和凝聚力。
此外,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應有多樣化路徑:比如培植發展各類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形成特色產業化鏈條,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帶動區域特色經濟發展;再如,著眼增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高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又如,建立產業振興帶動農戶就業創業、增收致富的長效機制,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引導農民與龍頭企業、專業協會、科研單位等組成多種形式的專業化生產合作社或股份合作社,形成依靠合作經濟組織生產經營的新格局。
總而言之,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是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文章來源:光明日報2023年10月17日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5號郵編:100732
電話:(010)85195506
傳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專家視點】
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總方針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農業農村現代化既包括“物”的現代化,也包括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推進物質形態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科技裝備水平提高等實現“物”的現代化,體現在生產力領域的內容;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體現在生產關系領域的內容。
農業農村現代化應該是縣域整體推進的現代化。實現縣域全域振興,要破除妨礙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制度壁壘,促進發展要素、各類服務更多下鄉,率先在縣域內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把強縣和富民統一起來,把改革和發展結合起來。
農業農村現代化應該是實現城鄉融合的現代化。城鄉統籌政策的導向就在于統籌,即城和鄉都要兼顧,不可偏廢。要實現城鄉融合,這種融合狀態不是傳統的農村,也不是傳統的城市,而是兼具城鄉要素性質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新的生產生活共同體、新的社會組織運行方式、新的治理方式和治理體制。
農業農村現代化應該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要通過加強面向鄉村的公共文化服務的改革,建立健全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城鄉基本服務均等化,發揮農民的自我供給和市場供給的積極作用,形成健全的供給體系,增強文化產品與服務的豐富性與多樣性,注重文化供給的可接受性、可選擇性、精準性以及信息化趨勢,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的供給質量與效率,從而使得鄉村更有吸引力和凝聚力。
此外,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應有多樣化路徑:比如培植發展各類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形成特色產業化鏈條,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帶動區域特色經濟發展;再如,著眼增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高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又如,建立產業振興帶動農戶就業創業、增收致富的長效機制,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引導農民與龍頭企業、專業協會、科研單位等組成多種形式的專業化生產合作社或股份合作社,形成依靠合作經濟組織生產經營的新格局。
總而言之,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是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文章來源:光明日報2023年10月17日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