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是我國哲學學科的重要學術機構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哲學研究所。歷任所長為潘梓年、許立群、邢賁思、汝信(兼)、陳筠泉、李景源、謝地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國沒有專門的哲學研究機構。為了適應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 ... <詳情>
哲學專業書庫的前身是哲學研究所圖書館,與哲學研究所同時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圖書館合并之后將其劃為哲學所自管庫,從此只保留圖書借閱流通業務,不再購進新書。
2009年1月16日,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哲學專業書庫正式掛牌。
<詳情>兩頭耕牛肌肉結實、發力向前,一人在后扶犁,一名牧童在前牽?!哌M位于陜西省咸陽市楊陵區的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一眼就能看到這尊以漢代耦犁為原型的雕塑,向人們生動展示那個精耕細作時代的生產圖景。走在博物館內,碳化粟米、青銅農具、古代紡車等2000余件實物展品不僅體現出當時我國先進的農業技術,更蘊含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農耕文明傳承,讓人仿佛經歷了一場穿越千年的農耕文化之旅。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明,“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優秀傳統和鄉土文化倫理深深浸入民族血液中。歷史上中華民族創造出了怎樣的農業思想體系和科技體系?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從農耕文明中能汲取哪些營養?中華農耕文明的現代版本應該什么樣?本期對話邀請樊志民、閔慶文、王立勝三位專家進行探討。
總策劃|何蘭生
監制|王磊
施維
李竟涵
編輯|劉詩麟
胡 聰
出品|農民日報社
對話嘉賓
主持人: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竟涵 劉知宜
01 重農思想不僅影響了我國農業的發展進程,也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我國歷史和文化的發展路徑。中華文明之所以沒有中斷而延續至今,離不開農耕文明的連續性
主持人: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發展出了獨具特色的農業思想體系和科技體系,這當中主要包含哪些內容?體現了怎樣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
王立勝:在數千年的農業實踐中,中華民族積累了豐富的傳統農業思想,重農思想是其中的核心。民以食為天,農強則民富,民富則國興。重農思想不僅影響了我國農業的發展進程,也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我國歷史和文化的發展路徑。
農學理論是這一傳統農業思想的主體內容,并集中體現在《齊民要術》《農書》《農政全書》等專門性的農學典籍中。其中,古人對有關農時的經驗總結得最多,中國人獨創的“二十四節氣”被稱為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此外,古人還有“地力觀”,即認為土地種莊稼消耗地力、需要補充和恢復,基于這一思想,我們積累了休閑耕作、連種耕作、輪作耕作、復種耕作等豐富的辨土肥田技術,還有桑魚畜循環、稻魚(鴨)共生、農林牧復合等技術。
樊志民:中國農業因地制宜、農牧結合、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既是獨具特色的理論技術體系,也是彌足珍貴的科技遺產、文化遺產。
中華農耕文明一個非常有特色的理念就是“三才觀”,“三才者,天地人”,我們從不認為農業單純是人的事,不把人放在凌駕于自然之上的位置,而是強調“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在古人的觀念里,因地制宜、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比人的經營、勞動更為重要。在這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指導下,中國古人有一種強大的、始終如一的生存理性,這讓我們在幾千年的發展中一直沒有犯顛覆性的錯誤,從而奠定了中華文明歷史連續性的根基。
閔慶文: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創造并不斷完善了適應生態地理條件、滿足自身發展需求的農業思想體系和農業科技體系,其核心是“整體、協調、循環、再生”。
一是整體。這既表現在農業生產系統是一個整體,更表現在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天人相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確保了農業生產的可持續。二是協調。中國傳統農耕文化將農業視為一個互相制約、互相影響的復合生態系統,包括農業物種在內的各要素之間相生相克,形成了復雜的生態關系,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就是一個典型案例。三是循環。中國傳統農業強調種養結合、物質循環,形成完整的循環體系。正如美國著名農學家富蘭克林·H·金在《四千年農夫》一書中講到的,“靠著這個自然循環,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了五千年”。四是再生。通過與自然適應、要素協調、物質循環的發展理念和技術體系,實現了生物多樣、經濟多樣、技術多樣和文化多樣,保證了農業發展的基本動力與活力。例如,我國有著數量龐大的品種資源庫,僅水稻地方品種的文獻記載就超過5萬種。
主持人:中華文明之所以沒有中斷而延續至今,農耕文明發揮了何種作用?
樊志民:中華文明之所以沒有中斷,離不開農耕文明的連續性。世界上有西亞、中南美洲和東亞三大農業起源中心,東亞起源中心主要就是中國。在這三大中心里,中國雖然資源不如美洲豐富,早期發展水平不如西亞的環地中海中心,卻是唯一延續至今而沒有中斷的農耕文明。這種連續性正是我們躋身世界三大農業起源中心的重要原因。
中華農耕文明的連續性源于三個方面。一是源于地理,長江黃河貫穿東西、分列南北,沿岸分布著面積廣大的小麥、水稻種植帶,這樣跨區域協調補充的格局有應對重大災害和變故的能力。二是源于文明特質,就像傳統農耕社會常用的陶土器具一樣,中華農耕文明具備高度的包容性與可塑性,因此即使飽經外來因素沖擊,依然延續至今不斷,并且在文明交流融合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三是源于理性判斷體系,中國傳統農耕社會在農業生產中形成了獨特的理性判斷體系,不一定精細到分子生物學那種層面,但是一種整體的、系統的科學判斷。比如對土壤狀況,中國古人沒有航拍、土壤調查等手段,卻在農業生產中形成了“九州”這樣一個概念,對九州土壤與物產分布作出了整體判斷,其中許多內容今天看也是十分準確的。這種整體理性判斷為農業發展和文明傳承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王立勝:中華文明延續至今的原因,不同學科的學者提供了多維度的解釋。地理學者認為這是由地理位置決定的,中國是相對獨立隔絕的大陸性地域,這使得中華文明在大航海和工業化時代之前不易與其他文明產生摩擦與碰撞。
考古學者認為,中華文明起源呈“滿天星斗”的格局,多個文化區既相對獨立發展,又彼此接觸、交流與互動。中原文化區之所以能夠在其中脫穎而出,恰恰得益于農業這一最有發展潛力的生產方式。高密度的村落定居能生產足夠多的糧食,使一部分人得以專門從事統治、管理、防衛、建筑、祭祀、手工藝等工作,并吸引周邊更多族群在此聚集,繁衍生息、壯大力量,從而逐漸演化成一種以中原文化區為核心、其他文化區多層環繞的“重瓣花朵”格局。
02 盡管在快速城鎮化進程中,傳統農耕文明從顯性存在變為隱性存在,但農耕文明的元素依然能以不同的方式為鄉村振興、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踐發揮作用,提供思想資源
主持人:探索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農耕文明可以提供哪些啟示和經驗?當前我們傳承發展農耕文明,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怎樣的作用?
王立勝:盡管在百年城鄉巨變、快速城鎮化的進程中,傳統農耕文明從顯性存在變為隱性存在,但是,農耕文明的元素依然能以不同的方式為鄉村振興、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踐發揮作用,提供思想資源。例如,思考鄉村組織振興的問題,村莊熟人社會是繞不開的關節所在;鄉賢傳統可以為探索鄉村人才振興的實踐提供啟示;鄉村的各種物質或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成為文旅開發的資源;傳統農業技術可以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智慧源泉等等。
樊志民:現代化給工業與農業都帶來了深刻的變化,但與工業和城市相比,農業農村的發展與進步仍是比較緩慢的。與此同時,農村的田園風光、清新空氣,以及出入相助、鄰里扶持的社會結構與生活方式都在逐漸成為稀缺資源,這正是現代化進程中強調鄉村振興的要義所在。
鄉村振興幾大目標中,我認為“鄉風文明”是相對不太容易實現的,我們要讓一個村子富裕起來,方式有很多,但是鄉風民風這些存于人心的東西,必須要靠長期的文化教養,還有和諧的社會構造去培育,這就需要充分發揮耕讀傳家、睦族之道、鄉賢文化等傳統農耕文明中優秀智慧的作用。
閔慶文:推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應當深入系統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等重要價值,從中汲取有益養分、獲取精神力量。
比如,農業文化遺產中量水定產等資源節約循環利用理念,環境友好的生態農業技術和農林牧復合等農業生態結構,能夠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思想和技術借鑒;魚燈舞、侗族大歌、哈尼古歌等鄉村文化以及鄉規民約等民間制度,能夠提供鄉村治理經驗;鄉村聚落、傳統民居以及民俗信仰、節慶習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發展鄉村旅游和文化產業的資源基礎。
主持人:從圩田、涂田、梯田等多種土地利用方式,到多熟種植、輪作倒茬、間作套種等靈活種植方式,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相對領先的。今天我們發展現代農業,能從中汲取哪些營養?
王立勝:現代農業奠基于現代自然科學,一方面將植物學、動物學等學科成果轉化為育種、栽培、飼養等實用型的農業技術;另一方面將現代工業所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管理方法廣泛應用于各項農業實踐活動。
相比于傳統農業,現代農業在生產效率方面具有壓倒性的優勢,但也不可避免地繼承了現代科技和現代工業所具有的缺點和弊端?,F代農業也被稱為“石油農業”,目前在一些地方已經暴露出粗放消耗能源、不科學施用化肥農藥、生產成本過高等問題。鑒于這些問題,人們開始尋找生態友好型的、可持續發展的“替代農業”。在這一意義上,我國古代農業思想和農業科技是一座無可比擬的資源庫。
樊志民: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的耦犁雕像,展現了一種典型的小農家庭合作模式。合作性是中華農耕文明的突出特性,在傳統耕作中,由于工具和技術不足,需要對勞動力加以組合才能完成一些耕作流程,于是誕生了“耦耕”這樣的合力耕作模式。這種模式的勞動效率很高,包括兒童在內,家庭中的所有人都不會偷奸?;?,大家都使出全力去耕作收獲。在生產力水平比較低的情況下,靠勞動組合創造比較高的勞動效率,體現了傳統農耕文化的高超智慧。
而在現代農業中,勞動效率監督已成為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這是因為農業生產的特殊性決定了,在規?;洜I當中,很難像標準化的工業生產一樣有效監督勞動效率。傳統精耕細作的小農經濟中是不存在這個問題的,當前我們發展現代農業,也應該對這當中的思想精髓進行研究和繼承。
閔慶文:數千年來,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創造積累了豐富的耕作經驗和技術體系,并長期居于世界前列。發展現代農業,不僅要追求高產量、高效率、高效益,還應當追求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不僅要重視現代生物技術、裝備技術、管理技術、信息技術等的應用,還應當從中國傳統農業中汲取營養。
其中尤為值得借鑒的是傳統生態農業的思想與技術,包括以天人合一、陰陽五行、中庸等為主要特征的整體性思維,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等為主要特征的生態文明觀,以廣開肥源、培肥地力、用養結合、促進地力常新為主要特征的土地利用體系,以種養結合、復合經營、精耕細作為主要特征的田間管理體系,以陰陽辯證、相生相克、互利共生為主要特征的病蟲害防治技術體系,以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多種經營等為主要特征的良種選育技術體系和氣候變化適應技術體系等。
03 中華文明具有復合的、柔性的內涵,是一種有溫度、可塑性和融合性很強的文明。找準柔性的農耕文明與剛性的、充滿張力的工業文明結合的路徑,農耕文明乃至中華民族文明的發展必將展現新時代的魅力和風采
主持人:現代化工業化進程中,我們應該怎樣看待農耕文明與工業文明、傳統與現代、創新與守舊的關系?怎樣做到“有鑒別地對待、有揚棄地繼承”傳統農耕文化,既不厚古薄今,也不厚今薄古?
王立勝:從以農為本的生存方式到以工商業為主導的生存方式,必然帶來從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的轉型。
然而如何理解文明的轉型?我認為應該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一方面,文明的轉型意味著社會的核心“游戲規則”的轉變,即工業文明的“游戲規則”替代農耕文明的“游戲規則”。另一方面,文明的轉型并不是從傳統到現代的“歷史性斷裂”,新的文明必然包含了對舊的文明因素的繼承和保留。換言之,農耕文明與工業文明,或者說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對立的,而是動態的并置。
那么,我們如何看待和處理傳統農耕文化?我認為,張岱年先生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文化綜合創新論”在今天依然適用。其總體方法是運用唯物辯證法來考察和分析中國傳統文化,即發展新文化,必須揚棄舊文化。揚棄的標準有兩把尺子,一個是科學性,即是否符合實際;一個是進步性,即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這與“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一致的。
樊志民:有人說過,現代的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現代的中國文化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升華,這就叫血脈。我們要發展,但是不能改變我們的基因、不能割斷我們的血脈,這就是傳統農耕文化的生命和價值所在。
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視野中,不只是工業化、城鎮化指標,綠水青山、人情倫理這些要素都成了現代化的組成部分,我們追求的是一種和諧與協調的發展。學術界有一個“農業巨系統”的概念,就是說農業是一個涉及社會、經濟、科技、自然等各方面的“巨系統”,要靠統籌、整體、綜合的思路去解決問題。因此,農耕文明孕育出的系統思維在今天有著獨特的優勢,實現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把這種優勢發揮出來,運用系統觀念去解決問題,實現平衡協調發展。
閔慶文:農業文化遺產是傳統農耕文化的精華,具有多方面重要價值。但也必須看到,因為歷史發展的原因和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包括農業文化遺產在內的傳統農耕文化也有其局限性,需要“有鑒別地對待、有揚棄地繼承”。
對于傳統農耕文化,內涵價值的挖掘比形式上的保存更為重要。例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業文化遺產地單靠小農經營模式很難滿足市場發展的需要,必須通過適度規模經營、適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來獲得更好的效益。再如,傳統農業生產更多關注農產品,忽視生態、文化與景觀價值的實現。隨著城鄉融合發展,充分利用農業文化遺產地的生態、文化、景觀以及勞動力優勢,通過拓展農業功能,培育專業性和兼業性農民以及新型合作組織,才能更好實現農業的多元價值。
主持人:您認為,中華農耕文明的現代版本應該是什么樣的?怎樣挖掘和闡發,才能讓傳統農耕文明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王立勝:去年,我們發布了《中國鄉村文化發展報告(2018—2021)》,將過去一百年我國鄉村文明的變化分為四個階段,前三個階段是“鄉土中國”階段(20世紀初至1949年)、“城鄉二元中國”階段(1949年至1978年)、“城鄉兩棲中國”階段(1978年至2012年),第四個階段是從2012年到未來的15至30年時間,在此階段,我國日益呈現“城鄉融合中國”的趨勢。
對未來我國鄉村文明新形態的建構,我們在報告中也作了展望。具體內容是,參照國外鄉村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經驗教訓,針對我國鄉村在快速巨變中出現的問題,從傳統鄉村文明中發掘萃取“教化教養”元素,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而在充分和精準地發揮我國組織優勢的同時,讓鄉村基層治理內生出新的精神性內涵,最終滋養出對接歷史傳統、適應現代生活、提高群體修養的新的鄉村文明。這當中,以縣域為單位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落腳基層社區重塑“家園意識”,應是未來鄉村文明新形態構建的兩個焦點。
閔慶文:中華農耕文明源遠流長,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推動中華農耕文明創新發展也是一項重要任務?,F代版的中華農耕文明應當具有時代內涵,立足農耕文明的歷史底蘊,并融合現代文明理念,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把優秀傳統農耕文化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讓中華農耕文明歷久彌新,在新時代展現其魅力和風采。
對于農業文化遺產而言,應當堅持“動態保護、適應性管理”思想和“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原則,把傳統農業的理念和技術與現代農業生產要素結合起來,去蕪存精、活化利用,通過創新發展,形成與時代相適應的中國特色現代農耕文明。
主持人:擔負起新時代文化使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此大背景下,農耕文明應該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其自身應該如何實現創新性發展?
樊志民:西方文明常用石頭完成建筑,而東方是陶土、木頭組合起來的世界,我們將水、火、泥土用智慧燒結,建造建筑、制作器具。在我看來,這體現了中華文明具有復合的、柔性的內涵,是一種有溫度、可塑性和融合性很強的文明。歷史上我們經歷過多次兩種乃至兩種以上文明的碰撞與融合,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游牧民族進入中原,帶來了富有張力的游牧文化,厚重文化和有張力的文化融合互補,進而孕育出無與倫比的隋唐盛世。今天,我們同樣面對柔性的農耕文明與剛性的、充滿張力的工業文明結合的過程,找準二者結合的路徑,農耕文明乃至中華民族文明的發展就會迎來全新的面貌。
具體到農耕文明自身,其最關鍵的要素是什么?我的回答是“特色”,要有民族特色、文化特色、中國特色,而不是趨同。一個國家、一個族群在發展進步過程中形成的優秀文化遺產,是經驗、理性與智慧的凝聚與積淀,它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與完善,但作為底色與基因的東西,只會歷久彌新而永遠不會過時。
在我看來,“現代版的農耕文明”應該是既有明顯的中國特色和五千年歷史傳承的鄉村農耕文明,又體現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特征的現代文明,是傳統和現代相互融合發展出的文明。繼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融匯接納現代科技文化,是中國鄉村振興、文化繁榮的必由之路。
主持人:從獨具特色的二十四節氣,到梯田、垛田、圩田、基塘等土地利用方式,再到耕讀傳家、敦親睦族的家訓家風,中華農耕文明是農業科技的理性智慧,是刻在中國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國人代代傳承的人情倫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農耕文明是基礎和支撐,更是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為此,鄉村振興要做到塑形鑄魂并重,物質精神并舉,讓億萬農民共享文化建設成果,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感謝三位專家做客《對話》欄目,分享精彩觀點!
來源:“重農評”微信公眾號 2023-07-27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5號郵編:100732
電話:(010)85195506
傳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兩頭耕牛肌肉結實、發力向前,一人在后扶犁,一名牧童在前牽?!哌M位于陜西省咸陽市楊陵區的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一眼就能看到這尊以漢代耦犁為原型的雕塑,向人們生動展示那個精耕細作時代的生產圖景。走在博物館內,碳化粟米、青銅農具、古代紡車等2000余件實物展品不僅體現出當時我國先進的農業技術,更蘊含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農耕文明傳承,讓人仿佛經歷了一場穿越千年的農耕文化之旅。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明,“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優秀傳統和鄉土文化倫理深深浸入民族血液中。歷史上中華民族創造出了怎樣的農業思想體系和科技體系?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從農耕文明中能汲取哪些營養?中華農耕文明的現代版本應該什么樣?本期對話邀請樊志民、閔慶文、王立勝三位專家進行探討。
總策劃|何蘭生
監制|王磊
施維
李竟涵
編輯|劉詩麟
胡 聰
出品|農民日報社
對話嘉賓
主持人: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竟涵 劉知宜
01 重農思想不僅影響了我國農業的發展進程,也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我國歷史和文化的發展路徑。中華文明之所以沒有中斷而延續至今,離不開農耕文明的連續性
主持人: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發展出了獨具特色的農業思想體系和科技體系,這當中主要包含哪些內容?體現了怎樣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
王立勝:在數千年的農業實踐中,中華民族積累了豐富的傳統農業思想,重農思想是其中的核心。民以食為天,農強則民富,民富則國興。重農思想不僅影響了我國農業的發展進程,也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我國歷史和文化的發展路徑。
農學理論是這一傳統農業思想的主體內容,并集中體現在《齊民要術》《農書》《農政全書》等專門性的農學典籍中。其中,古人對有關農時的經驗總結得最多,中國人獨創的“二十四節氣”被稱為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此外,古人還有“地力觀”,即認為土地種莊稼消耗地力、需要補充和恢復,基于這一思想,我們積累了休閑耕作、連種耕作、輪作耕作、復種耕作等豐富的辨土肥田技術,還有桑魚畜循環、稻魚(鴨)共生、農林牧復合等技術。
樊志民:中國農業因地制宜、農牧結合、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既是獨具特色的理論技術體系,也是彌足珍貴的科技遺產、文化遺產。
中華農耕文明一個非常有特色的理念就是“三才觀”,“三才者,天地人”,我們從不認為農業單純是人的事,不把人放在凌駕于自然之上的位置,而是強調“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在古人的觀念里,因地制宜、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比人的經營、勞動更為重要。在這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指導下,中國古人有一種強大的、始終如一的生存理性,這讓我們在幾千年的發展中一直沒有犯顛覆性的錯誤,從而奠定了中華文明歷史連續性的根基。
閔慶文: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創造并不斷完善了適應生態地理條件、滿足自身發展需求的農業思想體系和農業科技體系,其核心是“整體、協調、循環、再生”。
一是整體。這既表現在農業生產系統是一個整體,更表現在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天人相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確保了農業生產的可持續。二是協調。中國傳統農耕文化將農業視為一個互相制約、互相影響的復合生態系統,包括農業物種在內的各要素之間相生相克,形成了復雜的生態關系,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就是一個典型案例。三是循環。中國傳統農業強調種養結合、物質循環,形成完整的循環體系。正如美國著名農學家富蘭克林·H·金在《四千年農夫》一書中講到的,“靠著這個自然循環,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了五千年”。四是再生。通過與自然適應、要素協調、物質循環的發展理念和技術體系,實現了生物多樣、經濟多樣、技術多樣和文化多樣,保證了農業發展的基本動力與活力。例如,我國有著數量龐大的品種資源庫,僅水稻地方品種的文獻記載就超過5萬種。
主持人:中華文明之所以沒有中斷而延續至今,農耕文明發揮了何種作用?
樊志民:中華文明之所以沒有中斷,離不開農耕文明的連續性。世界上有西亞、中南美洲和東亞三大農業起源中心,東亞起源中心主要就是中國。在這三大中心里,中國雖然資源不如美洲豐富,早期發展水平不如西亞的環地中海中心,卻是唯一延續至今而沒有中斷的農耕文明。這種連續性正是我們躋身世界三大農業起源中心的重要原因。
中華農耕文明的連續性源于三個方面。一是源于地理,長江黃河貫穿東西、分列南北,沿岸分布著面積廣大的小麥、水稻種植帶,這樣跨區域協調補充的格局有應對重大災害和變故的能力。二是源于文明特質,就像傳統農耕社會常用的陶土器具一樣,中華農耕文明具備高度的包容性與可塑性,因此即使飽經外來因素沖擊,依然延續至今不斷,并且在文明交流融合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三是源于理性判斷體系,中國傳統農耕社會在農業生產中形成了獨特的理性判斷體系,不一定精細到分子生物學那種層面,但是一種整體的、系統的科學判斷。比如對土壤狀況,中國古人沒有航拍、土壤調查等手段,卻在農業生產中形成了“九州”這樣一個概念,對九州土壤與物產分布作出了整體判斷,其中許多內容今天看也是十分準確的。這種整體理性判斷為農業發展和文明傳承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王立勝:中華文明延續至今的原因,不同學科的學者提供了多維度的解釋。地理學者認為這是由地理位置決定的,中國是相對獨立隔絕的大陸性地域,這使得中華文明在大航海和工業化時代之前不易與其他文明產生摩擦與碰撞。
考古學者認為,中華文明起源呈“滿天星斗”的格局,多個文化區既相對獨立發展,又彼此接觸、交流與互動。中原文化區之所以能夠在其中脫穎而出,恰恰得益于農業這一最有發展潛力的生產方式。高密度的村落定居能生產足夠多的糧食,使一部分人得以專門從事統治、管理、防衛、建筑、祭祀、手工藝等工作,并吸引周邊更多族群在此聚集,繁衍生息、壯大力量,從而逐漸演化成一種以中原文化區為核心、其他文化區多層環繞的“重瓣花朵”格局。
02 盡管在快速城鎮化進程中,傳統農耕文明從顯性存在變為隱性存在,但農耕文明的元素依然能以不同的方式為鄉村振興、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踐發揮作用,提供思想資源
主持人:探索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農耕文明可以提供哪些啟示和經驗?當前我們傳承發展農耕文明,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怎樣的作用?
王立勝:盡管在百年城鄉巨變、快速城鎮化的進程中,傳統農耕文明從顯性存在變為隱性存在,但是,農耕文明的元素依然能以不同的方式為鄉村振興、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踐發揮作用,提供思想資源。例如,思考鄉村組織振興的問題,村莊熟人社會是繞不開的關節所在;鄉賢傳統可以為探索鄉村人才振興的實踐提供啟示;鄉村的各種物質或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成為文旅開發的資源;傳統農業技術可以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智慧源泉等等。
樊志民:現代化給工業與農業都帶來了深刻的變化,但與工業和城市相比,農業農村的發展與進步仍是比較緩慢的。與此同時,農村的田園風光、清新空氣,以及出入相助、鄰里扶持的社會結構與生活方式都在逐漸成為稀缺資源,這正是現代化進程中強調鄉村振興的要義所在。
鄉村振興幾大目標中,我認為“鄉風文明”是相對不太容易實現的,我們要讓一個村子富裕起來,方式有很多,但是鄉風民風這些存于人心的東西,必須要靠長期的文化教養,還有和諧的社會構造去培育,這就需要充分發揮耕讀傳家、睦族之道、鄉賢文化等傳統農耕文明中優秀智慧的作用。
閔慶文:推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應當深入系統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等重要價值,從中汲取有益養分、獲取精神力量。
比如,農業文化遺產中量水定產等資源節約循環利用理念,環境友好的生態農業技術和農林牧復合等農業生態結構,能夠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思想和技術借鑒;魚燈舞、侗族大歌、哈尼古歌等鄉村文化以及鄉規民約等民間制度,能夠提供鄉村治理經驗;鄉村聚落、傳統民居以及民俗信仰、節慶習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發展鄉村旅游和文化產業的資源基礎。
主持人:從圩田、涂田、梯田等多種土地利用方式,到多熟種植、輪作倒茬、間作套種等靈活種植方式,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相對領先的。今天我們發展現代農業,能從中汲取哪些營養?
王立勝:現代農業奠基于現代自然科學,一方面將植物學、動物學等學科成果轉化為育種、栽培、飼養等實用型的農業技術;另一方面將現代工業所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管理方法廣泛應用于各項農業實踐活動。
相比于傳統農業,現代農業在生產效率方面具有壓倒性的優勢,但也不可避免地繼承了現代科技和現代工業所具有的缺點和弊端?,F代農業也被稱為“石油農業”,目前在一些地方已經暴露出粗放消耗能源、不科學施用化肥農藥、生產成本過高等問題。鑒于這些問題,人們開始尋找生態友好型的、可持續發展的“替代農業”。在這一意義上,我國古代農業思想和農業科技是一座無可比擬的資源庫。
樊志民: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的耦犁雕像,展現了一種典型的小農家庭合作模式。合作性是中華農耕文明的突出特性,在傳統耕作中,由于工具和技術不足,需要對勞動力加以組合才能完成一些耕作流程,于是誕生了“耦耕”這樣的合力耕作模式。這種模式的勞動效率很高,包括兒童在內,家庭中的所有人都不會偷奸?;?,大家都使出全力去耕作收獲。在生產力水平比較低的情況下,靠勞動組合創造比較高的勞動效率,體現了傳統農耕文化的高超智慧。
而在現代農業中,勞動效率監督已成為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這是因為農業生產的特殊性決定了,在規?;洜I當中,很難像標準化的工業生產一樣有效監督勞動效率。傳統精耕細作的小農經濟中是不存在這個問題的,當前我們發展現代農業,也應該對這當中的思想精髓進行研究和繼承。
閔慶文:數千年來,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創造積累了豐富的耕作經驗和技術體系,并長期居于世界前列。發展現代農業,不僅要追求高產量、高效率、高效益,還應當追求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不僅要重視現代生物技術、裝備技術、管理技術、信息技術等的應用,還應當從中國傳統農業中汲取營養。
其中尤為值得借鑒的是傳統生態農業的思想與技術,包括以天人合一、陰陽五行、中庸等為主要特征的整體性思維,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等為主要特征的生態文明觀,以廣開肥源、培肥地力、用養結合、促進地力常新為主要特征的土地利用體系,以種養結合、復合經營、精耕細作為主要特征的田間管理體系,以陰陽辯證、相生相克、互利共生為主要特征的病蟲害防治技術體系,以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多種經營等為主要特征的良種選育技術體系和氣候變化適應技術體系等。
03 中華文明具有復合的、柔性的內涵,是一種有溫度、可塑性和融合性很強的文明。找準柔性的農耕文明與剛性的、充滿張力的工業文明結合的路徑,農耕文明乃至中華民族文明的發展必將展現新時代的魅力和風采
主持人:現代化工業化進程中,我們應該怎樣看待農耕文明與工業文明、傳統與現代、創新與守舊的關系?怎樣做到“有鑒別地對待、有揚棄地繼承”傳統農耕文化,既不厚古薄今,也不厚今薄古?
王立勝:從以農為本的生存方式到以工商業為主導的生存方式,必然帶來從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的轉型。
然而如何理解文明的轉型?我認為應該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一方面,文明的轉型意味著社會的核心“游戲規則”的轉變,即工業文明的“游戲規則”替代農耕文明的“游戲規則”。另一方面,文明的轉型并不是從傳統到現代的“歷史性斷裂”,新的文明必然包含了對舊的文明因素的繼承和保留。換言之,農耕文明與工業文明,或者說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對立的,而是動態的并置。
那么,我們如何看待和處理傳統農耕文化?我認為,張岱年先生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文化綜合創新論”在今天依然適用。其總體方法是運用唯物辯證法來考察和分析中國傳統文化,即發展新文化,必須揚棄舊文化。揚棄的標準有兩把尺子,一個是科學性,即是否符合實際;一個是進步性,即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這與“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一致的。
樊志民:有人說過,現代的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現代的中國文化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升華,這就叫血脈。我們要發展,但是不能改變我們的基因、不能割斷我們的血脈,這就是傳統農耕文化的生命和價值所在。
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視野中,不只是工業化、城鎮化指標,綠水青山、人情倫理這些要素都成了現代化的組成部分,我們追求的是一種和諧與協調的發展。學術界有一個“農業巨系統”的概念,就是說農業是一個涉及社會、經濟、科技、自然等各方面的“巨系統”,要靠統籌、整體、綜合的思路去解決問題。因此,農耕文明孕育出的系統思維在今天有著獨特的優勢,實現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把這種優勢發揮出來,運用系統觀念去解決問題,實現平衡協調發展。
閔慶文:農業文化遺產是傳統農耕文化的精華,具有多方面重要價值。但也必須看到,因為歷史發展的原因和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包括農業文化遺產在內的傳統農耕文化也有其局限性,需要“有鑒別地對待、有揚棄地繼承”。
對于傳統農耕文化,內涵價值的挖掘比形式上的保存更為重要。例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業文化遺產地單靠小農經營模式很難滿足市場發展的需要,必須通過適度規模經營、適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來獲得更好的效益。再如,傳統農業生產更多關注農產品,忽視生態、文化與景觀價值的實現。隨著城鄉融合發展,充分利用農業文化遺產地的生態、文化、景觀以及勞動力優勢,通過拓展農業功能,培育專業性和兼業性農民以及新型合作組織,才能更好實現農業的多元價值。
主持人:您認為,中華農耕文明的現代版本應該是什么樣的?怎樣挖掘和闡發,才能讓傳統農耕文明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王立勝:去年,我們發布了《中國鄉村文化發展報告(2018—2021)》,將過去一百年我國鄉村文明的變化分為四個階段,前三個階段是“鄉土中國”階段(20世紀初至1949年)、“城鄉二元中國”階段(1949年至1978年)、“城鄉兩棲中國”階段(1978年至2012年),第四個階段是從2012年到未來的15至30年時間,在此階段,我國日益呈現“城鄉融合中國”的趨勢。
對未來我國鄉村文明新形態的建構,我們在報告中也作了展望。具體內容是,參照國外鄉村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經驗教訓,針對我國鄉村在快速巨變中出現的問題,從傳統鄉村文明中發掘萃取“教化教養”元素,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而在充分和精準地發揮我國組織優勢的同時,讓鄉村基層治理內生出新的精神性內涵,最終滋養出對接歷史傳統、適應現代生活、提高群體修養的新的鄉村文明。這當中,以縣域為單位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落腳基層社區重塑“家園意識”,應是未來鄉村文明新形態構建的兩個焦點。
閔慶文:中華農耕文明源遠流長,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推動中華農耕文明創新發展也是一項重要任務?,F代版的中華農耕文明應當具有時代內涵,立足農耕文明的歷史底蘊,并融合現代文明理念,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把優秀傳統農耕文化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讓中華農耕文明歷久彌新,在新時代展現其魅力和風采。
對于農業文化遺產而言,應當堅持“動態保護、適應性管理”思想和“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原則,把傳統農業的理念和技術與現代農業生產要素結合起來,去蕪存精、活化利用,通過創新發展,形成與時代相適應的中國特色現代農耕文明。
主持人:擔負起新時代文化使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此大背景下,農耕文明應該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其自身應該如何實現創新性發展?
樊志民:西方文明常用石頭完成建筑,而東方是陶土、木頭組合起來的世界,我們將水、火、泥土用智慧燒結,建造建筑、制作器具。在我看來,這體現了中華文明具有復合的、柔性的內涵,是一種有溫度、可塑性和融合性很強的文明。歷史上我們經歷過多次兩種乃至兩種以上文明的碰撞與融合,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游牧民族進入中原,帶來了富有張力的游牧文化,厚重文化和有張力的文化融合互補,進而孕育出無與倫比的隋唐盛世。今天,我們同樣面對柔性的農耕文明與剛性的、充滿張力的工業文明結合的過程,找準二者結合的路徑,農耕文明乃至中華民族文明的發展就會迎來全新的面貌。
具體到農耕文明自身,其最關鍵的要素是什么?我的回答是“特色”,要有民族特色、文化特色、中國特色,而不是趨同。一個國家、一個族群在發展進步過程中形成的優秀文化遺產,是經驗、理性與智慧的凝聚與積淀,它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與完善,但作為底色與基因的東西,只會歷久彌新而永遠不會過時。
在我看來,“現代版的農耕文明”應該是既有明顯的中國特色和五千年歷史傳承的鄉村農耕文明,又體現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特征的現代文明,是傳統和現代相互融合發展出的文明。繼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融匯接納現代科技文化,是中國鄉村振興、文化繁榮的必由之路。
主持人:從獨具特色的二十四節氣,到梯田、垛田、圩田、基塘等土地利用方式,再到耕讀傳家、敦親睦族的家訓家風,中華農耕文明是農業科技的理性智慧,是刻在中國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國人代代傳承的人情倫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農耕文明是基礎和支撐,更是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為此,鄉村振興要做到塑形鑄魂并重,物質精神并舉,讓億萬農民共享文化建設成果,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感謝三位專家做客《對話》欄目,分享精彩觀點!
來源:“重農評”微信公眾號 2023-07-27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