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是我國哲學學科的重要學術機構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哲學研究所。歷任所長為潘梓年、許立群、邢賁思、汝信(兼)、陳筠泉、李景源、謝地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國沒有專門的哲學研究機構。為了適應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 ... <詳情>
哲學專業書庫的前身是哲學研究所圖書館,與哲學研究所同時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圖書館合并之后將其劃為哲學所自管庫,從此只保留圖書借閱流通業務,不再購進新書。
2009年1月16日,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哲學專業書庫正式掛牌。
<詳情>內容提要:霍布斯通過契約論開啟了一種現代社會道德建構的從單一行為主體向多重行為主體的視角轉換。單一主體的視角是純粹從行為主體本身的立場、態度、信念出發,而多重主體的視角則要求行為主體不僅是基于自身的道德素質、道德情感與道德智慧,而且還要精準地把對方或他方的立場、態度納入到自身的道德權衡之中,全面地探究自己踐行道德要求時所需要的主體間的交互作用這樣一種前提條件。多重主體視角的特點,一是在于認知到并處理好道德與利益之間的重要關系,并將人的啟蒙了的利益需求視為道德論證的出發點與落腳點;二是通過建構一種滲透道德意涵的結構倫理,通過制度來塑造所有行為主體未來行為的確定性與可預期性,使得道德要求即便是在囚徒悖論的嚴酷結構下也有贏得踐行的可能。
關鍵詞:霍布斯 契約論 道德 利益 囚徒悖論 結構倫理
一、引言
在倫理學基本理論流派的大家庭里,契約論獨樹一幟之處并不在于它對人類自主性的強調,因為自主性理念也構成了后來出現的康德義務論的鮮明特色;也不在于它對人類利益在倫理學中地位的認可,因為功利主義也重視人的利益與福祉。契約論有別于德性論、義務論和功利論的獨到之處,在于后者均是以以“我”為名的單一行為主體為觀察道德問題的立足點,而前者則是以以“我們”為名的雙重行為主體(或交互行為主體)為觀察道德問題的出發點。德性論、義務論和功利論的做法是自然而然的,因為人都是個體性的,倫理學家審視道德問題的邏輯起點理應放在個體之人身上,即所謂從自我的視角開始。德性論從單個的行為主體的品行素質來解釋其道德行為。義務論從單個行為主體所先天擁有的作為善良意志的道德動機,推導出該行為主體應當施行可以屏蔽和排除任何私人欲求、利益希冀之考量的道德舉動。功利論盡管不僅著眼于行為者,而是更注重行為后果,但對行為后果的考慮,也是從單一行為主體的身份出發,將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規定為單個行為主體的行為目標。
德性論、義務論和功利論,均相信可以構造出一種以虛擬的“我”為中心角色的普遍的倫理思維模式。按照這一模式的運行邏輯,我的所思所想也同樣適用于社會中的每一個人。依據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規律,我怎么想,他、他們、我們肯定也都這么想。從“我”如此中,可以順暢地推出“我們大家”也都是如此;任何人如果不是如此,則結果對他并不利,邏輯上也說不通。借用一句歌詞來說,“只要世間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得美好的人間”。東西方都推崇的古老的道德金律也反映出這樣一種以自我為中心觀察問題的思維習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誠然,人都是個體性的,考慮問題從自我出發并立足于自我的視點完全合乎正常的思維邏輯。但問題在于,倫理道德是人際行為規范,是人與人之間的行為約束性的準則。道德主要不是針對如何對待自己的,而是針對如何對待他人的。這樣,道德便不可能僅僅是自己的個人私事(所謂私德之概念完全是可疑的),不論是道德的起源,還是其論證、辯護、建構、修正、反饋、監控、制裁等等,都應當是在行為主體之間進行的。正如霍曼(Karl Homann)所說,“道德服務于人們的共同生活,它并不服務于個體面對上帝的辯護,而是服務于對社會交往的型塑,最終目的在于使雙方及所有各方的利益得以調適的合作。即便是‘針對自己的義務’,……也是需引自隱含或清晰的社會關聯,因而需解釋為倫理學的臨界情形?!边@樣便顯露出了思考倫理道德問題時,僅僅從自我的視角這一做法所隱含著的缺陷。從我應當怎樣做,推出別人、任何人也都應當這樣做,這一點有可能是正確的,但也有可能是一種善意的一廂情愿。邏輯上講,我應當這樣,他人一般的確也應是如此。但事實上,情況又未必如此簡單。一是他人有可能不像我這樣地“應當如此”,甚至他的所思所想恰好是我的反面。這或許取決于多元社會中價值觀念的差異性。二是現代社會發生了巨大的高度復雜的結構性變化,不義之舉很容易逃避識別、監控與懲處,失德行為甚至可能獲得令人驚喜的獎賞。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仍然堅守個體自我的立場,一廂情愿地從單一行為主體的善良動機出發,則對方惡意的反應或環境的負面的反饋,便會使我單方面的道德舉動難以為繼。
契約論的過人之處,恰恰就在于它不僅認可“應當如何”是道德的本義關照,每一位行為主體都應秉持“道德應當”這樣一種行為動機,而且也注重這樣一種“道德應當”應該是行為主體之間協商約定的結果。也就是說,契約論不僅僅著眼于以“自我”為名的單個行為者,而且也考慮到主體之間的交往。于是,契約論便開啟了一種新的倫理學的視角,即人們不僅要承認行為主體道德動機對行為的牽引,而且也要注重交往著的行為他者對自身動機的回應與反饋,研究對方對本行為主體的反作用與影響,關注復雜的歷史環境以及多維的社會條件對本行為主體的制約力量。一句話,契約論開啟了一種現代社會道德建構的從單一行為主體向多重行為主體的視角轉換。
單一行為主體的視角體現了一種具有內在邏輯必然性與普遍適用性的理論模型。它反映了作為個體的道德行為主體如何在由優秀的品格或善良的意志或美好的情感所構成的道德動機的驅使下做出道德舉動的線性過程。這一視角或模型具有一定的理論解釋力與實踐應用性,但無法涵蓋與說明人類社會生活內容的全部,因而又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多重行為主體視角的產生,是對這種局限性的深刻反思與試圖克服的一種必然結果?;诂F代社會高度的流動性、匿名性和人際交往巨大的復雜性的現實特征,這一視角的倡導者認定僅僅出于單一主體善良的動機行事,就會被那些不善良的行為者所利用,因而給自身帶來巨大的利益損失?;袈偨Y道,多重行為主體視角的出現,來源于對單一行為主體模型所遭遇到的歷史慘痛經驗教訓的汲取。就多重行為主體視角而言,“中心并非是一種行為者的視角,而是一種犧牲者的視角。因此,這里并非關涉到一種行為或行動理論,而是關涉到再行為理論;并非關涉到一種通常理解的動機理論,而是關涉到一種學習理論,這里處于中心的是從對惡劣經歷(或者恐懼)中的學習”。按照多重行為主體的視角,道德行為的持續不僅取決于單一行為主體動機的堅定性,而且也依賴于多重行為主體之間意志與作為的協調作用,依賴于道德行為得以實現的社會環境與歷史條件的穩定性。
康德無疑屬于現代倫理學的開拓者,他通過將道德來源歸溯為人類個體的理性結構而彰顯了人之個體的主體地位。但是,康德的義務論仍然像亞里士多德的德性論那樣,其道德主體仍然僅僅局限于個體自我,他所關注的是個體的自我立法。更早的霍布斯不僅沒有忽視對人之自主性地位的強調,而且還突破了單一行為主體視角的局限性;認定不僅是作為個體的行為主體能夠自我立法,而且更重要的是他還要與作為行為伙伴的對方共同立法,因為我怎么“應當”并不能保障對方也如此“應當”??档聻榱苏撟C道德行為的普遍性,認定個體行為主體的道德動機取決于摒棄了一切利益、貪念、欲意的純粹先天的善良意志,這就使其道德理論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對人際交往與社會生活全部內容的解釋力。而霍布斯認為如果采用多重行為主體的視角,那么每位行為主體對自身自保的考慮,對對方不善行為的防備,對自己的好意可能會被對方利用的警惕,都會迫使當事人以及所有社會交往的參與者首先將利益作為道德考量的出發點,將對各方利益的保障作為道德規范存在的目的。這樣,霍布斯便將自主與利益結合在一起,確立了契約論自身不同于其他倫理學理論流派的獨特地位。
總之,康德的單一行為主體的自我立法是一種思想實驗,而更早的霍布斯的多重行為主體的共同立法也是一種思想實驗。但這兩種理論模型或邏輯范式代表了兩個不同的道德觀察的視角??档麓碇环N單一主體的視角,它從我應當如何做,合乎邏輯地推出所有的人都應當這樣做。它的出發點是自我的品德、自主的善良意志,這個“我”是一種行為者、參與者。而霍布斯則代表著一種多重主體的視角,它不僅從自我出發,而且也要看對方的態度,同時還要考慮到自我的社會處境與生活環境等客觀因素;它不僅承認道德“應當”,而且也認為“應當”要以“能夠”為前提,以對方的反應作為這種“應當”的允許條件。多重主體不僅是行為者、參與者,而且也是觀察者。從這個意義上講,多重主體的視角克服了單一主體視角的局限性,它不再是單一的、片面的,而是一種復合的、全面的道德觀察的視角。
二、道德素質、道德情感與道德智慧
當然,從單一主體視角向多重主體視角的轉換,絕不意味著后者對前者的取代,而不過是對其的一種補充。因為單一主體視角所強調的內容有其不容忽視的存在價值,所以不可能輕易受到取消。這種所謂不容忽視的內容表現在如下三個層面。首先,在單一主體視角的康德那里,表現為純粹的善良意志;在單一主體視角的亞里士多德那里,表現為人的品德、德性。從某種意義上說,善良意志與品德、德性兩者具有大致相同的屬性,故在本文中被統稱為個體作為內在行為動機的道德素質。其次,在單一主體視角的休謨、斯密、哈奇森那里,上述那種不容忽視的內容,就是指人類的道德情感。最后,持單一主體視角的倫理學家一般也都重視對道德沖突、倫理悖論予以恰適處置的倫理智慧。
第一,道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層面,就是行為主體的道德素質,它構成了個體深度的自我意識與內在的行為理由,從而使外在的道德行為得以驅動,同時也決定了其外在的品德形象。道德素質是人的行為的內在約束機制;裝備著道德素質者,守規范、盡義務、行善舉都是其內心意念所致,無需反思、不用權衡、知行合一、自然而然。反之,如果沒有盡責,就會遭到良心的煎熬,深受負罪感的重壓。擁有道德素質者,其道德行為無需以權衡算計為前提;為道德素質所塑造者,其道德行為取決于自身對好壞善惡的原本洞見,亦即由內在理由所驅動,故屬于一種非外在因素算計的行為?!胺撬阌嬛袨椋ㄖ辽僭诮o定時間點上)是單方面做出的,并且不取決于參與者們的交換條件。真正的愛與算計的動機是不相容的,正如諾齊克所言?!边@讓我們想起康德所說,真正的道德行為均是因行為者本身純粹善良意志的緣故,而無需關涉對任何外在因素的考量?!叭藗冊谠S多情況下是內在驅動地行動的。為什么狄金森(Emily Dickinson)寫詩卻一行都無意發表?為什么卡文迪許(Henry Cavendish)在他的實驗室做實驗,卻無意將結果予以公開?”在道德素質里,公正作為人皆有之的道德直覺,無疑構成了一種核心的、建構性的要素。它驅動人們堅定地遵紀守法,而無需對違法的得失予以考量?!拔也幌氩还?,不想讓合作活動處于一種狀態,在這里我自己獲益,為了我自己多余的個人好處卻以對他人的利用為代價?!崩?,民眾之所以依法納稅,并非攝于國家對逃稅的打擊,而是“個體感知到了程序正義,推動其守法,即便是其結果對其本身并不有利,而違法卻可以給他帶來許多好處”。就納稅道德而言,弗雷(Bruno S. Frey)對比了納稅積極性較高的瑞士、美國與逃稅比例較高的德國、法國、奧地利與意大利的情況,指出這里問題的關鍵在于國家稅收決策過程是否公平有效;對國家稅收體系充滿信心的民眾,自然會為公共益品的增加和收入再分配的實施做出貢獻。按照瑞士的經驗,公民的民主程序直接參與機會的增加以及公共訴求表達機制的成熟,還能進一步調動起納稅的積極性?!案叱潭让裰鲄⑴c的可能性導致一種更高的納稅道德”。再如,在大規模選舉中任何單張選票一般而言都不會對結果造成決定性的作用。若出于對自身投票所費時間、精力、物力成本的權衡,人們前來投票并非是明智之舉。但這恰恰說明選民的投票行為,是以內在的方式,通過其正義的道德信念所驅動的,而不是以外在的方式,即通過對自身成本的考慮以及對選舉結果的作用的權衡來做出的?!叭绻x民知道,依據所有的預測他的那張單一選票對于選舉結果不會有絲毫的影響,則他便擁有好的理由,在投票中恰恰不是以策略的、利益的導向方式行事。換言之,只要他前來投票,就說明這是基于并非策略性的理由。由于他在某種程度上較高的選舉參與中無法運用策略性的因果影響,則他馬上也就會是以其道德信念為導向”。
擁有道德素質者,其道德行為無需外在激勵的驅動。例如,利他傾向是一種重要的道德素質?!八芯窠】档娜硕肌喽嗌偕佟獡碛兄呐d趣。這種利他興趣首先產生于近親,針對親朋好友。但在遠的范圍里,許多人也有著某種利他的興趣,盡管與近親相比已經大大弱化”。這種純粹利他的傾向構成了道德素質裝備者道德行為的內在驅動理由,行為主體的行為完全獨立于通常是由獎懲因素體現出來的外在動機的左右。因此這種利他是純粹出于行為者素質的利他,不可回溯為對其任何意義上的自我利益的滿足。因為許多利他行為的所謂回報,當事人余生根本就等不到。國外曾有養老院試行對住戶的獎勵制度。若老人們在自己住處完成如整理房間或者清潔地面等一定的任務,便可獲得在院內商店換取物品的獎勵券。但是此項措施效果不佳。老人們感到自己似乎無需對什么事情負責,只是因為給了獎勵券才行動起來,這無疑傷害了老人們的自尊。后來此項做法遭到放棄。類似的例子是,瑞士政府選擇瑞士中部的一個地區為核廢料儲存地。盡管大家都知道對健康損害的可能性,但是有50.8%的瑞士當地居民均表示同意。之后瑞士議會決定對民眾做出平均每人2500元瑞士法郎的補償。但這一補償決斷卻導致贊同人數降至27.4%。政府的善意卻激起了相反的效果。這兩個例子表明作為外在因素的物質或金錢獎賞,對于由內在道德動機驅使者未必有激勵的作用,甚至有可能不利于其道德行為。這種現象被稱為“獎賞的隱形代價”。這種隱蔽的代價是指,物質與金錢獎賞作為外來的一種干預,會對行為者的內在動機起排擠和控制的作用,當事人自主決定的行為因此而受到限制,他也就很難維持其自我責任感以及由此而來的道德自尊,其自我表達的可能性也就隨之大大減少;更嚴重的是,在外來干預的重壓下自身內在動機的銷蝕所導致的其自我評價的迅速降低?!爱斠环N外來的干預蘊含著相關當事人內在動機的不受尊重,這便意味著對其動機的蔑視。這個人會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與能力得不到尊重,這便會削弱其在人際交往中的價值。對于一位內在驅動的人而言,如果其活動是受外在的獎賞或命令的話,則展現其對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的可能性便被剝奪了”。值得指出的是,“獎賞的隱形代價”只是呈現出了金錢與物質鼓勵對于內在動機驅使者可能造成的不幸的消極作用,但實際上這種外在的激勵也有可能對當事人的內在行為動機發揮積極正面的影響。如果行為主體沒有因外在干預而產生被控制的感受,而是相反地有了得到支持的體驗,則其內在動機便因此而獲得更高質量的塑造?!叭绻鈦淼母深A被當事人視為支持性的話,則這種干預便強化其內在動機。在這種情況下便建構起了自尊。個體擁有一種感覺,即自己獲得了更大的行為活動空間,這便是提升了其自我決定”。
總而言之,從行為主體主觀的視角來看,擁有道德素質者,其道德行為均是出自純粹善意的動機,并超脫了對任何短期或長期益處的考量,更不在于逃避違規后可能招致的懲處。如果行為不由素質品性驅動,而是出自機會主義的權衡,則對道德規范的接受與遵守便無從談起,因為并非每次嚴格的守規對于當事人都是完全合算的,有時甚至可能需要承受某種損失。但從行為主體客觀視角來看,從其個體本身長期發展來看,一種對道德規范的恒常的接受態度,一種對品德的習慣性堅守的立場,一種超然于一件件具體事例而永久保持的整體性的行為動機以及普遍的素質儲備,完全可以給當事人帶來長遠利益的滿足。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類道德來自于基因塑造及其進化發展,群體配備著一種利他的道德基因,可以使其顯示出進化上的巨大優勢?!拔覀內祟惐M管僅是在有限的程度上具有自然性的、近親導向的德性儲備,但同時我們也是擁有德性的生物,其品格特質可以通過社會與人工(如休謨所言)的方式得以繼續塑造。其結果歸根到底自然是能夠更好地維護其利益”。人類生活完全依賴于交往與合作。合作以信任為基礎,信任則以最低程度的正義感和善意為前提。誠實守信的高素質者可以贏得長遠的人生成功?!爱斈橙藫碛衅返?,周圍就會知道,人們可以期待他什么和不必害怕什么”。
第二,道德的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層面就是行為主體的道德情感。它也是個體深度的自我意識與內在行為理由的一種組成部分。無可否認的是,認可自利為人類行為之基,構成了亞當·斯密以及其他蘇格蘭道德哲學家的傳統。但這一傳統也并未無視人類道德情感普遍存在的現實性。亞當·斯密、休謨、哈奇森,從一種人類學提供的人的圖景出發,將道德奠基于人們共有的作為天然稟賦的同情、移情、善良的情感,這種道德情感構成了當事人道德行為的一種重要的動機?!熬臀覀兊膭訖C性和情感性的結構而言,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某種同情、同感和善意并非是全然陌生的,盡管這些感受因人因時差異巨大”。這種道德情感屬于自古以來就在人際分享的客觀存在的經驗事實。道德教育的任務便在于通過習俗、榜樣、文學、宗教而使良好的道德情感在每個人的內心得以強化和深化。道德情感的生發具有自然性?!懊總€人至少在自己的集體中期望針對兒童、老人、病人和殘疾人遵守道德,因為他自己也會有孩子、變老、生病和隨時成為殘障。人們也會樂于重視針對親朋好友以及針對人們會有同情感受的一般人的核心道德的倡導”。當然對他人境遇的感同身受并非完全取決于當事人想到自己終將進入他人類似的狀態。道德情感也可以出自于完全的利他立場。例如,一般而言男性受到強奸的威脅并成為受害人的可能性極小,而且有的男性也未必有會受到此種傷害的女性親友。但他仍然會反對強奸。理由就在于對于一位擁有道德情感者而言,即便是陌生人的困苦對于自己也并非是無足輕重、可以漠視的,他完全能夠站在受害人的立場上,運用自己公正的直覺深切地感受到對方身心的痛苦。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道德情感的投射總體來講依據對象的不同而有著程度上的差異性。即便是休謨也承認,利他情感主要適用于近親,特別是在家庭范圍之內。道德情感無法為一種超越近親關系的、具有廣泛適用性以及社會整合效力的普遍的理性道德奠立堅實基礎。
第三,道德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層面,即即便是傳統的秉持單一主體視角的倫理學家,也都需要運用道德智慧,對自己所遭遇到的倫理沖突、道德悖論的情形審慎應對,力求合宜的化解之道。這里可以舉所謂臟倫理(Dirty ethics)領域的討論為例。屬于臟倫理領域討論對象的有四個行業,軍火、煙草、博彩和情色。這里每一種行業都難以擺脫對社會明顯有害的一面。但在許多國家這些行業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下又取得了合法的地位。煙草工業的發達依賴于煙民的上癮。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每年因吸煙后果導致的死亡人數為400萬,此數字到2025年由于煙草消費的后續惡果還會上升到每年1000萬人。僅德國因與吸煙相涉疾病的死亡者每年有14萬人。吸煙致死率遠高于艾滋病、非法毒品、交通事故、謀殺、自殺等死亡率的總和。西方工業國健康支出中因吸煙疾病的花費就占6-15%。與此巨大的健康危害相對的是,煙草工業所強調的煙草帶來的益處。吸煙作為社會習慣的一部分構成了煙民享受生活的一個要素,同時它也體現了社會發展與技術進步的一項成果:直到19世紀香煙還無法大量生產,只有少數富人才能夠享用;工業生產規?;?,吸煙才得到普及。一百多個煙草種植國中,80%屬于發展中的國家。對于農民種植煙草具有儲存和運輸便利、世界市場價格穩定的優勢。而煙價的四分之三都被用于國家稅收,故煙草業因其交易廣、利潤高、作為國際貿易不可忽視的內容等因素而在社會經濟結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梢?,煙草業的利弊鮮明。衛生部門掀起控煙運動,倡導無煙社會;而煙草工農業界則強調其對經濟的好處。兩派之間的矛盾對立是結構性的,沒有妥協的余地和共識的可能。吸煙的危害盡人皆知,但任何一種主管都不得剝奪煙民吸煙的自由權利,就像野外探險風險巨大但也不得下令阻止那樣。煙民固然享有在非公共場所吸煙的權利,但也要遵循自負責任的原則為吸煙的健康代價承擔后果。在現實或潛在的利弊大體上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尊重每一位當事人自主的選擇便成為占主導地位的倫理處置原則。這就如同我們對待轉基因產品或實驗性新藥的態度那樣。就此而言,從吸煙的有害不能簡單得出煙草行業的有害與不道德的結論?!皩I的領域不應考慮個人的偏見。它需從某種程度上——正如上述,在合法性的框架內——舍棄對善惡之考量。一個來自被劃為臟倫理領域的企業,就此而言至少是不能從一開始便被視為壞于比如來自生態領域或新生能源領域的企業”。
三、利益與道德相容論
霍布斯開啟的從單一行為主體視角向多重行為主體視角的轉換,產生于啟蒙運動之后人們為一種普遍適用的道德努力尋找堅實的根基這一宏大的歷史背景。啟蒙運動的一項成果,便是上帝喪失了為倫理道德提供論證的來源的地位。人們便需要為道德找到新的辯護基礎與闡釋依據。這種道德有兩個特點,其一,它具有普遍的適用性?,F代性社會展現了勞動分工的深化、市場關系的擴大、族群界限的打破和地域性共同體歸屬性的弱化等趨勢。在這一背景下獨立自主的個體地位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一種沖破狹隘共同體界限并適用于開放社會的、對所有單個行為主體都普遍適用的道德規范塑造的要求便合乎邏輯地確立了起來。這樣一種人工建構的倫理也許是脆弱的,但卻順應了現代化時代社會聯系及道德規范的無界限性這樣一種歷史發展?!白鳛槭袌鰠⑴c者,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在這一發展的樂觀的解釋中,人們首先也寄望于一種道德的普遍化,一種獨立于出身、語言、種族、階級或信仰的原則上的平等對待,一種對任意維護的優先權與特權的抑制”。其二,這種新的普遍道德必須擁有一種堅實的根基。笛卡爾認為,道德的基礎來自于科學提供的保障??档聞t認為這種基礎來自于人類本身具有的理性的事實——善良意志;這種善良意志具有理性性、規范性的特征,其普遍適用性通過摒棄人的所有經驗性動機、利益性訴求、取巧性權衡、偶然性沖動、情感性刺激,并克服機會主義、相對主義、多元主義而得以保障。藉由這種純粹性,人們便可達到一種普遍認可的道德理解與倫理立場,從而實現和平與正義的世界圖景。由此可見,康德因堅信人的自由、自主性的原則而體現出了啟蒙運動與現代性的鮮明特色,但他為了強調道德的普適性卻又完全否定了行為主體自身利益的地位與存在價值。在他看來自利與任何其它希冀、欲求、沖動、情感等一樣都無可普遍化,故會玷污道德的純潔性??档逻@里道德行為與利益,特別是與自利尖銳沖突、根本對立的立場,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档滤坪醮_立了一種倫理教條,道德便意味著當事人應與自己的自然欲望抗爭,竭力阻止和避免自身自利的貪念、失控的情感、盲目的沖動、冷靜的理性算計,通過教育達到自發意欲的徹底改善。這些都是為了他人之好,為了所有參與者的益處。德國有研究項目,詢問是否有人自稱其經濟行為是出于自利的考量?結果是一年下來竟然找不到一位這樣的人,每個人都自稱自己是出于道德的理由行事??档乱云淅砟盍龅膱远ㄐ?、徹底性,將道德合理性與自利尖銳地對立了起來,完全排除了利益或啟蒙的自利被視為道德素質、道德情感之外另外一種行為動機的來源的可能性,否定了主體間通過合作來共同獲益的道德性,這便使自己從某種意義上又回到了傳統基督教倫理的基點上去了。
由此可見,正是霍布斯才通過從單一行為主體視角向多重行為主體視角的轉換,真正實現了近代倫理學的革命,其成果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舨妓归_創了道德契約論,而只要談到契約,就不可能夠離開對彼此利益的考量與顧及。契約論的要義就在于:道德規范的有效適用性取決于相關行為主體出于自身利益的關照所簽訂的契約。這樣一種理性的道德,盡管是對彼此行為自由的某種限制,卻可以給所有的當事人帶來益處?;舨妓蛊跫s論的道德論證方式有兩大優勢,其一,堅守了尊重行為者自主性的原則。道德來自于當事人的自主設置,而不是出于他人的強加,這樣就體現了自由為道德奠基這一現代倫理的啟動邏輯。其二,道德在于維護人的基本利益。反思道德之立足點,不在于形而上學的神秘啟示,而在于單純經驗性的人際事實。人性從本質上含有維護其利益的需求,道德的功能就在于對這種利益提供保護與調節。守德的結果在于不與利益之需相沖突,也不與人性訴求相違背。
其實,利益與道德相融論并非是近代的發明,早在古希臘就有如下的信念:“只有當德性引導與道德規范之遵循從長遠和整體上有益于人的利益更好的滿足,道德從根本上講才有意義?!敝皇堑搅私?,道德與利益并不對立、道德可以帶來利益的增進的觀念在英格蘭與蘇格蘭思想家那里又得到了強勁的復興。
霍布斯能夠在近代實現這種觀念的突破,依靠的是他獨到的觀察問題的眼光。首先,行為主體的道德品質固然有意義,但不起主導的作用,“而是社會關聯決定哪些道德論據能夠成功得以顯現,因而對個體行為產生影響”。這樣,“道德行為并非是導自于相關行為個體的品格特征,而是來自于一種社會激勵,如以道德論據的形式”。其次,既然不是個體固有的素質德性,而是社會環境影響了當事人的行為,那么所謂社會環境又表現在何處?這就是與行為主體交往的對方,所謂社會關聯便在于主體之間形成的交往關系。在私有制與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競爭與獲利沖動構成了社會發展的動力。因此,只要不是談到單一的主體,而是談到主體之間,則利益需求便是一種必然的考量。于是,人們便不能再簡單專注于行為主體的道德素質與利他動機,而是應著眼于雙方利己的動機,著眼于所有的人都有生存下去的欲望,并因此而需要使雙方的利益訴求得以滿足。這樣,道德便不再僅僅局限于對人的品格素養的訴求,而是要以人的利益需求為原始的出發點。在競爭的狀態下,道德行為便不再是通過行為者的意向性,而是通過競爭者對利益追求的過程得以體現。
這里的邏輯是這樣的:人都是社會動物,要想維持生存只有與作為對方的無數他者合作,通過對貢獻的相互做出和相互交換從而保障和促進雙方的福祉。出于純粹自利的動機行為主體進入合作,其結果必然也就實現了他利。休謨舉搶收谷物的例子說明合作的重要。你的谷物今天成熟,我的明天。我們兩人若互相幫助,則對于雙方都有益;反之,則雙方均受損。在此情況下,我通過幫你先行做出貢獻,并相信你隨后也會幫我而予以回報。合作關系的建立并非出于利他的理由。我對于你并無偏好,也知道你對我同樣如此。但恰恰是出于自利的考量,我們雙方都自然會選擇合作并守諾?!澳愕男袨檫x擇合作,只要你既不想損害你的可信度,也不想損害你的自利”?!敖栌眯攀刂Z言,理性決斷者可以無需有彼此偏愛和無私相助的準備,來解決重要的合作問題”。
這里的關鍵就在于,合作使自利與道德結合在一起了,或者更準確地講,合作本身便推出了一種被理解的道德:行為主體出于純粹自身有益性的考量,會向對方做出一種善意的投資,結果是贏得對方同樣善意的直接的行動返回;一種可信行為或者說一種道德行為便在人類生活的基本經驗與人的普遍心理狀態里獲得了強大的動機?!斑@本身便是一種規范性質的要求,即‘好’的規則應如此塑造,即理性的個體在由規則所設置的激勵下,樂于出于自利而展示道德上所期待的行為”。
這種全新得到理解的道德——合作的道德,是奠立在自利的基礎之上的。這種自利并非是愿望與欲求的隨意生發,而是主體之間交往的前提下得到認可的合理愿望與訴求,故亦被稱為“啟蒙的自利”或“啟蒙的利益”。這種合情合理的啟蒙的利益為所有的人類個體所擁有,包括未出世的未來人類。這樣,我們便在道德上首先要為自利或利益正名。
合作的道德奠基于利益,而無需訴諸任何形而上學的前提?!斑@種理論的出發點是經驗給出的事實,即所有的人均擁有某種基本性的利益這一理論認定,這些利益通過某些道德規范的社會適用而得以持續的促進。借此道德規范便得以論證,它們贏得普遍的認同和社會上的通行”。
這樣也就完全刷新了以往人們對道德與利益關系的認知。道德奠基于利益,奠基于一種經濟的基礎,它體現了個體對益處、利益的期待,使得個體恰恰是出于對利益的維護而樂于對道德規范的遵守?!靶袨檎弑仨毷悄軌虺鲇谧岳麃頋M足道德上的應當之要求”。道德不僅奠基于利益,而且同時也直接服務于當事人利益的滿足,道德規范的適用應使每一個人受益?!暗赖?、道德行為必須長期給行為者帶來個體性的、這里所運用的含義的‘益處’,或者至少是給予令人信服的承諾”。休謨也強調:“一種道德理論必須能夠指出,它所倡導的所有的義務,也是每位個體真實的利益”。例如,每個人都擁有活下去的欲求或利益,奠基于該利益之上的道德規范便是“禁止殺人”的律令;每個人都具備公平對待的欲求或利益,奠基于該利益基礎之上的道德規范便是不偏不倚的公正的顧及。
既然道德奠基于利益、服務于利益,那它便不可能意味著是對利益的抑制,不可能代表著一種無限的利他主義,而是提供了一種設置,使行為主體即便是出于自利也會遵守道德規范的要求,通過守德而維護他人合法利益,通過相互顧及而共同獲得好處,通過增進他人福祉而最終也達到自利的目的?!耙恢弧床灰姷氖帧瘯阉麕У酵耆浅鲇谧岳麃泶龠M一種不偏不倚的對所有的人的顧及。在這種情況下,‘道德的基點’與一種利益的基點是一致的”。
道德奠基于利益,服務于利益,這樣也就確定了道德是為了人而存在這樣一種工具性的地位。道德本身并不是目的,并沒有超然于人的需求之外的所謂內在的存在價值,而是一種旨在解決復雜的交往問題,使人際雙方及各方的利益得以滿足,使得相互行為期待的可靠性得以保障的人為的約束機制。
道德與利益的契合作為契約論與功利論的基本立場,完全有別于康德的義務論??档碌目剂渴侵挥袕募兇馍屏家庵镜牡赖聞訖C出發,才能實現道德規范的普適性。契約論的考量則是,不能從行為主體復雜多樣的行為動機出發,而應是專注于其行為效果。一種以自利為立足點,通過對自己行為的自覺約束,從而達到有意或無意地增進他人的益處,最終使自己的利益得以實現的道德思維模式,也完全能夠滿足道德的普適性的要求。這種合作的道德也是一種無限范圍的道德,一種普遍的道德?!暗赖伦匀欢痪偷旎诶?,藉由其對利益追逐的實際貢獻,道德便功能性地得到了論證。由此霍布斯為近代開啟了以利益為基礎的倫理學構想廣闊的巨流。這樣的理念的吸引力在于,放棄強烈的形而上學前提以及像理性、語言、商談這樣高品味的概念,而是(樂于)從完全弱化的,也就是說任何人都不會有意義地爭辯的前提,即從利益出發。道德的論證就在于,它服務于利益、意愿、期望、偏好,最終服務于古典的幸福概念”。
道德與利益的契合,也使得人們對利益的追求獲得了倫理上的辯護。逐利不僅給個體帶來收獲,而且作為一種規范性的、合法的行為理念構成了人類共同生活的運行基礎及重要的推動力量。在合宜的制度框架條件下,對利益的競爭可以促成廣泛的社會繁榮。這種福祉不僅是金錢和物質上的,而且也關涉到更高程度的自我決定、更加豐富的文化生活和平均預期壽命的普遍提高?!斑@樣一種對自利追求的復興,決不意味著對價值的重新評估,它倒是規劃性地堅守了作為除了個體自由與尊嚴之外的道德最高原則的所有的人的團結:自利追求的倫理辯護僅僅奠基于,其一,自利追求體現了每位個體的權利與義務;其二,在相應的框架秩序下持續地服務于所有的人的團結。因此自利追求并不是摩尼教式的人的原始沖動,對之人們需要道德上予以斗爭與馴化。追求自利反而需要得以發展、強化;也就是說,需得到解放,當然要在合宜的框架秩序規則的限制之下”。
綜上,道德奠基于利益,服務于行為主體逐利欲求的實現。但從遵守道德規范到獲得經濟效益,并非是一種直線性的邏輯過程。守德不過是使人們進入了一種看似有些吊詭的設置,在這里行為主體要借由先期的道德投入,借由預先的對道德費用的付出或者承受,而在最終結果上贏得整體性、長遠性的利益。
這就是說,從短期來看道德行為是對行為主體極端的、眼前利益的一種限制,它意味著當事人應該付出的利益代價,或者更準確地講意味著一種道德投資。道德要求的實現需先要讓當事人帶來一定的經濟費用或利益損失。從這個意義上講,“道德有助于追逐經濟利益。但吊詭的是,它這樣做,首要在于它是先于且獨立于利益”?!按嬗羞@樣的情境,即若誰都不著眼于其直接的益處,則結果便是對于每個人都有好處。因此道德可以是一種‘理性的詭計’”。但不幸的是,比起遙遠的事物人們往往傾向于對眼前的事物予以更多更大的關注,很難意識到普遍道德與自身利益并不對立;道德行為的經濟益處絕對不可忽視,但道德的積極后果往往只有在中期、甚至是在遠期才得以顯現。于是,能否做出道德行為,不僅要考驗當事人的道德素質儲備與倫理戰略眼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取決于行為者的財政活動空間或資源積累?!鞍凑諅惱順藴首龀鰶Q斷的經濟前提,是企業能夠付出相關的成本。因為其經濟狀態要有保障并且市場對其行為要有回報。就依靠高質量復雜技術之投資對象的供應者而言,它基于倫理標準的考量,比起在國際競爭市場上可替代的標準產品的供應者,要易于做得起”。
總之,道德對于當事人意味著一種投資,從長遠和整體上看,行為主體能夠從對道德原則的遵守中贏得益處和回報?!暗赖率沟弥鹄蔀榭赡?,方式在于道德上所遵守的事物能夠后來被稱為是有助于利益的”。從道德投資到利益回報,需要時空因素的支撐。當事人要付得起也要等得住。這固然對于行為主體的承受能力構成了一種考驗,但任何一位有識見的社會成員——不論個體還是團體——都應當認知到,自己想要真正盈利,從長遠來看一定有賴于對社會期待的及時順應,對生態維度的完整顧及和對所有與自身相關涉的人的冷暖與利害的全面關照。
這就決定了對于一個企業而言,從其內部層面來講,企業要向其員工進行道德投資,通過企業收益一定程度的讓渡使員工的勞動條件和生活福利得以改善,這樣企業最終便可從員工展示的認同性與忠誠度中獲益。企業的工作合同有形式上的和“內蘊性”的。形式上的合同面前,員工依據自己的所得而做出相應的貢獻。而在“內蘊性”的合同面前,員工向工作傾注熱情與價值。形式的合同賦予經理以權力,“內蘊性”合同賦予經理以權威。權力具有強制力,權威則贏得員工的自愿服從。一種“內蘊性”合同的企業毫無疑問具有道德感召力,員工可以在緊密的歸屬感的激勵下發揮出巨大的工作積極性,從而使企業贏得意料之外的經濟回報。
對于一個企業而言,就其外部層面來講,企業家要實現長遠的整體性的盈利,就得擁有一種良好的企業形象。在一個法治透明的社會里,企業形象是其內在心靈的反映。而形象又取決于企業制定的生態政策、推進的勞工福利和做出的社會捐贈。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塑造了企業在公眾中的可信度和可接受性??尚哦?、可接受性則直接決定著企業的業績。顧客不僅考慮產品的價格,而且也顧及產品制造者的形象??梢娖髽I的道德行為能夠促使公眾建構起信任聯系的紐帶,倫理道德是企業獲得長期盈利的基礎與保障?!靶袨檎弑仨殦碛心芰εc其社會環境的道德需求打交道,如果他們想逐利的話”。
四、囚徒悖論與結構倫理
前面已述,現代倫理學的特點之一在于霍布斯開啟的一種從單一主體視角向多重主體視角的轉換。這種轉換并非意味著多重主體視角對單一主體視角的簡單取代,而不過是前者對后者的補充或延展。因此,多重主體視角本身并不漠視單一主體視角所強調的如道德素質、道德情感與道德智慧等重要內容。但是只要啟動從單一主體視角向多重主體視角的轉換,只要不再拘泥于單一主體,而是關注到主體與主體之間相互的關系,則利益訴求便是一項無可回避的要件。所謂多重主體視角的特點,恰恰在于認知到并處理好道德與利益之間的重要關系,并將人的啟蒙了的利益需求視為道德論證的出發點與落腳點。接下來,我們需要著手對所謂多重主體視角本身的深入考察,說明多重主體的視角就體現在行為主體的道德舉動要以對方或他人作為的性質為考量的前提條件。當事人的道德行為并非像康德所說是無條件的,而恰恰是有前提的。如果作為陌生人的對方或他人沒有展現合作的道德,則本行為主體自身的道德意圖與舉動也就難以為繼。換言之,單一主體的視角是純粹從行為主體本身的立場、態度、信念出發,而多重主體的視角則要求行為主體不僅是基于自身的道德素質、道德情感與道德智慧,而且還要精準地把對方或他方的立場、態度納入自身的道德權衡之中,全面地探究自己踐行道德要求時所需要的主體間的交互作用這樣一種前提條件。這便是霍布斯視角轉換所呈現出的巨大理論突破與貢獻。
康德的義務論體現了單一主體的視角。他認為道德義務為每位行為主體所必須履行。這種履行出自于當事人自身純粹的道德動機,依賴于自己的道德裝備而獨立于內外的獎賞因素,獨立于對方或他人是否跟進。而道德行為取決于外在原因者,便不配享道德之美名。這一立場完全無視人的道德行為動機復雜的維度??档碌乃悸肥?,“論證規范、形成動機、傳導行動”,但是“道德意向對于行為的道德性是一種必要的,但并非充分的條件”。善良意志僅是一種“應當”,但未必一定邏輯地導出“能夠”。哈貝馬斯指出,“從討論而來的洞見中并不出現肯定的向行動的轉化”。從意志到行動,從應當到能夠,行為主體還需要觀察和等待相互交往的對方或他人的反應與回饋。道德作為行為規范必須是在行為主體之間得到內容上的確證與效力上的適用。不能想當然地認為我純粹出于善良動機限制自己的私利,則別人也一定會同樣如此。就此而言,康德強調個體意志的堅定性,無法為處于現代社會復雜的交往關系中的個體提供行為導引。
現代陌生人社會的復雜性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只有通過囚徒悖論的范型才能得到說明。換言之,囚徒悖論為現代人際關系提供了一種清晰的社會結構的模型。而“囚徒悖論構成了一種情境,其中甲的行為結果總是也取決于乙······如何做。這里關涉到一種互動的結構,其中個體無法獨自掌握其行為的結果。這一理論說明了行為的相互依賴”。于是,“囚徒悖論結構情形中,道德問題并不在于個體行為者,其意志、其品格、其‘素質’······,問題是在于他者或者他們。決定性的問題在于,與他人或他們的合作如何能夠得以保障”。
面對囚徒悖論的情形,相關行為主體有兩種可能的應對方式。第一種,行為主體針對對方首先釋出善意,或者主動做出先期投入。這第一輪的合作態度奠基于對對方也會善報的信任之上。一般而言,正常社會里這種信任落空的可能性比較小。行為者之后每一輪的舉動都要視對方所為而相應做出,這一戰略被稱為“一報還一報”。若行為者從對方獲得積極的回應,則在多次博弈中大家都采取合作的態度就會使雙方始終均受益。但若主動釋出善意者發現對方并未跟進,則就意味著其道德行動完全被利用,那么做出先期投入的行為主體就會轉而采取自保的舉動。
第二種方式是行為主體不愿主動示好,擔心自己單方面的道德舉動有可能受到剝削,同時也不確信對方的態度,則為了自保他就會直接采取反剝削、反被利用的防備戰略。這種狀態便是17世紀中葉霍布斯描繪的所謂自然狀態,這里殘酷的競爭支配著人際關系,人與人之間處于激烈的個體對利益的爭奪之中。盡管競爭構成了社會進步的動力,但同時競爭也會導致競爭者之間因囚徒悖論的結構而嚴重限制道德行為的可能性。為了預防遭受不道德的對方的剝削與利用,人們基本上失去了遵守道德規則的興趣。
由此可見,在由一種囚徒悖論范型填充的社會結構里,倫理道德問題并不在于行為主體的善良意志是否堅定,并不在于他能否從善良動機中順利地導出利他、團結、友愛的行為,而是在于行為主體對他人舉動的不確定性的深度憂慮。每位行為主體的作為都是在對方行動的巨大的未知性中展開的。因此,如果當事人采取自利的舉動,就不能僅僅歸因于其原始的行為動機,而是應作為一種自保的本能并順應囚徒悖論的運作邏輯,即對他人行為的反應來理解?!叭藗儾蛔袷氐赖乱巹t的一個本質性原因在于,他們在悖論結構中必須害怕受到那些不那么道德的交往者的剝削。這些參與者實際上總是潛在的競爭者”。于是,如果不重視由道德動機激發的那些樂于先期投入、先釋放善意與合作態度的行為主體后來卻被并不道德的競爭者所利用和剝削這一現象,那么我們在現代市場經濟占主導地位的社會里研究最基本的道德問題,便失去了應有的重要焦點。
由于囚徒悖論的結構標識出了個體由動機驅動的道德行為的界限,由于行為主體的出發點原則上并不在意志的強弱與素質的優劣或品格的善惡,而是在于對對方可能的系統性剝削的防備,因此在一種由競爭邏輯支配的現代市場經濟的社會里,行為主體道德行為的持續踐行,便取決于一種公平的、具有制裁能力的框架機制所提供的支撐。又由于在現代巨型、匿名的社會里,合作伙伴頻繁更換,對他人進行道德剝削的成本極低,逃脫處罰的機會巨大,于是這樣的規則體系就應當是剛性的,具有法律強制約束的力量。這樣一種規則性的框架機制對于所有的行為主體均發揮著獎懲的作用,使道德行為者持續獲得好處或至少不會帶來壞處;使得非道德行為者不再獲益,而是即便出于自利的動機也能夠道德地行動。這樣一種規則體系的存在,便藉由其內容的公開透明而使得所有的行為獲得了可預期性。
這樣,一種所謂秩序倫理、結構倫理、機制倫理的概念,便通過社會對規則性框架機制的建立而得到了體現。所謂結構倫理就是一種倫理設置,它以對防止行為主體道德行為持續、系統地受到不道德的對方或他者的剝削的考量為出發點,將道德要求熔鑄進一種對所有的游戲活動參與者均有嚴格約束作用的游戲規則里,這樣的一種道德秩序就像一只看不見的手那樣,在大家以理性的方式無法指望善意起作用的地方,引導人們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而關注到對他人與社會福祉的促進。結構倫理體現了:“現代社會里道德不再存在于行為者的動機中,而是在于規則里。正因為此在現代,秩序倫理支配著行為與德性倫理?!ぁぁぁぁぁがF代市場經濟中系統的、當然不是唯一的道德場所便是框架秩序”。因此,“在一種現代經濟中道德似乎并不在市場行為者直接的行為動機里,它以游戲規則的方式表現在對行為的約束上。游戲規則必須對所有競爭者同樣起作用。需要確定的是,個體競爭者的道德行為不能受到競爭活動的剝削”。
需要指出的是,結構倫理的構想并不意味著對個體行為者德性或素質倫理的取代,而是一種補充或支撐。行為主體的善良意志固然非常重要,但道德考量不能僅局限于單一行為主體的視角,而是也要向多重行為主體視角轉換。這就意味著,行為主體的道德行為要考慮到作為其制約因素的他人行為的可靠性,要以所有的人可信的行為約束為前提,以道德發揮作用的穩定性先決條件為基礎。在囚徒悖論的結構下,行為條件比行為動機更為重要。而對于這里所謂的可靠性、前提、基礎,唯有一種嚴格的裝備著制裁的框架機制才能提供保障,從而使行為者足夠確信交往伙伴也同樣會道德地行動。結構倫理表明,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環境下,所有的行為者均能夠樂意的道德結果,并非是通過單個行為主體各自的道德意向性可以取得,而是要通過在合宜的框架秩序下所有的人對自利的持續的追求活動才能達到。這樣,結構倫理便為道德提供了兩次“出場”的機會。一次是道德要求滲透在或寓居于對所有的人均有約束力的框架機制之中;另一次是在飽含道德要求的規則制度之下,市場競爭的結果是使整個社會獲得了普遍的富裕與繁榮,提升了民眾的福祉,從而達到了道德的目的??傊?,結構倫理在現代社會具有重大的存在意義,它使個體的德性倫理、素質倫理得到了擴充與強化,更準確地講,前者為后者提供了基礎性的支撐?!爸挥屑梢灾撇醚b備起來的社會秩序,才能為此創造前提,即目前只是對信念有約束力的道德法則,對于全體的行為也(能夠)擁有約束力”。
結構倫理的構想是對以往倫理學里亞里士多德和康德式的個體道德論一統天下狀況的一種沖擊。連黑格爾都意識到這種個體倫理觀念的影響巨大?;袈J為,黑格爾之所以沒有單獨推出一部倫理學著作,而是把倫理問題放在他的《法哲學原理》中加以討論,就是因為黑格爾自己也是推崇機制倫理學說的。黑格爾認為個體德性更多是在英雄時代,即缺乏得到法律和規則塑造的社會秩序的時代才得以倡導的。
結構倫理之所以被稱為倫理,有四個層面值得論及。一是結構倫理作為游戲規則的框架機制的設計塑造,要灌注進豐沛的道德內容,如人道、自主、尊嚴、團結等等已深植于人類道德意識之中、并體現現代文明精髓的倫理價值。這表明在現代社會,制度的道德性要遠重于個體道德的分量。二是這樣一種滲透著道德意蘊的游戲規則,還應特別體現道德公正的一般性的要求。它不能僅僅是以行為主體的自我利益為導向,把道德僅僅作為當事人達到自身短期目標的工具,而必須是從所有當事人不偏不倚的利益基點出發。結構倫理要把握一種超個體性的、具有最大普遍意義的觀察問題的視角,將當事人行為的后果對他人、社會、環境、生態等的影響作為道德考量的對象。三是結構倫理專注于行為主體的行為效果,而對其根本就無法成為把控對象的行為動機持開放的態度?,F代社會的特點在于行為主體價值觀念的多元化與復雜性。結構倫理無法為人們的生活目標與幸福理念提供一種一般性的方位導引,而只能是為人們在追尋各自生命目標的努力過程中創造一種統一的行為規則基礎,使行為者在決斷時因能夠對競爭者不道德行為進行懲罰的外在機制性條件的存在而獲得安穩感,使社會成員共同生活中相互行為的可預期性及穩定性得以加強和保障,最終使每一個人的自由都能夠獲得實現。四是結構倫理賦予競爭以道德性。結構倫理的理念是現代社會順應制度建構的道德作用日益凸顯的趨勢而提出的,故它有不同于傳統倫理規范價值取向的地方。傳統倫理注重同情、無私、利他與自我犧牲;即便是追求合法的自我利益,也應秉持中庸中道原則,嚴禁無度與極端。在這樣一種道德理解的影響下,許多現代人也認為企業應當盈利、不然無法生存,但不得將盈利最大化視為企業的目標,而是應滿足于一種一般的收益,也就是說獲益不得太多,從而合乎自身的生活風格以及社會外在環境的規范性的要求。問題在于這樣一種適度中庸的原則在零和游戲的前現代社會是行之有效的,但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這樣的規范只能導致經濟的停頓,甚至是普遍的貧困?;谶m度與中庸原則,太多的利潤和收益在道德上是可鄙的,這種理解是將著眼點確定為在事物的量的意義上。然而在現代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關注的重心不應是在盈利的規模與數量上,而應是在對追求利益手段的性質好壞的考察上?!爸灰侄卧诤玫目蚣苤刃蛳碌玫皆试S,自利的追求就應是無限的和得到解放的。用流行語來講‘超高的’獲利、收入,只要是在公平競爭中,在遵守規則的條件下獲得,在道德上便是可以得到辯護的,因為它體現了社會的需求;它的功能就在于吸引投資、擴大供給,使得高收入與獲利得以降低。收入與盈利在現代社會擁有一種調控作用:不論收入與盈利的規模怎樣,他們都不僅應是可允許的,且甚至是被要求的,因為只有這樣它們才能夠為所有的人的福祉完全發揮重要的調控作用”。結構倫理表明,道德體現在規則上,這種規則一方面禁止任何損人利己的行為;另一方面又要通過行為者自利能量的激發,為社會創造更多更好的財富,以達到道德所期待的整體富裕與繁榮極大增進的目標。因此在結構倫理的框架里,得到鼓勵的不是中庸之道,而是秩序下的競爭。因為如果社會的普遍福祉、人的積極生活機會以及健康水平和預期壽命的提高被視為道德的一種意圖的話,那么競爭便是一項不可回避的有效途徑與手段。競爭可以強化人類生產與創新的積極性,擴大人們成功生活的機會,通過社會經濟蛋糕做大做好而實現所有的人的團結?!熬痛硕?,競爭作為系統律令不僅在經濟學上,而且也在倫理學上得到良好的論證”。在遵守游戲規則的前提下,通過競爭而盈利不僅屬于個人的權利,而且在道德上也能夠得到巨大的鼓勵?!霸谑袌鼋洕鷹l件下,逃避競爭反而不道德”。結構倫理不僅體現出一種公平的價值,而且也是一種效率的倫理,它鼓勵人們“遵守競爭的邏輯,也就是說越過直接的利他主義的意向性,(而是)相信系統提供的團結的作用,即審慎地追求可持續的益處及收益的最大化,即便是其他行為者因此而陷于不利或者陷入經濟崩潰。這里適用的口號:競爭比分配更具團結性”。
五、結語
現代社會以各領域、各部門的功能分化為特征,每個社會系統都擁有自身的運作邏輯并構成不同科學的研究對象?!暗赖虏]有塑造自身的功能系統。它在某種程度上橫貫于這些功能系統,因此其作用也只有在且通過這些功能系統的邏輯才得以展現”。因而倫理學與其他作為功能系統的學科的關系是兩方面的。一方面倫理學通過道德原則與規范對這些研究領域起一種價值引領的作用,從而形成應用倫理學的各種分支學科,即所謂部門倫理。另一方面,這些學科領域也可能借由各自發展規律與運作邏輯的呈現,為倫理學理論本身的演進深化提供學理養料和觀念啟迪,這就導致了傳統倫理學應依據變化了的歷史背景、經濟基礎、社會結構和文化風貌而啟動向現代倫理學的轉型。從單一主體視角向多重主體視角的變換,就是這種整體轉型的一個層面。
傳統倫理學的適用范圍往往比較有限,它向家庭關系、村落內外的人際關系提供調節行為的規范。在共同體的邊界之內,所有的成員均具備可識別性,他們自覺將維護整體幸存作為自己不可避免的義務?,F代倫理學以市場經濟、法律統治、凸顯個體的地位為歷史發展的背景,它一方面從個體行為者的人性需求和自主選擇出發,確定道德規范具有在陌生人之間進行相互調節并維護所有當事人的整體與長遠利益的功能,為道德與利益的關系確立新的解釋框架;另一方面,它通過建構一種滲透道德意涵的結構倫理,通過制度來塑造行為主體未來行為的確定性與可預期性,使道德要求即便是在囚徒悖論的嚴酷結構下也有贏得踐行的可能。
現代倫理學呈現出的所謂道德不過是一種整體性的思維模式,它要求行為主體在行動時能夠瞻前顧后。瞻前,是指當事人要想到自己的存在取決于前人創造的條件;顧后,是指當事人要權衡自己行為對他人與環境的影響。它要求行為主體善于站在一種不偏不倚的立場上,超出自身視野的局限性來關照所有相關的當事人。盡管這一模式作為人類的一種發明會對行為者產生一定的行為限制,但它通過營造信任關系而使人際相互行為期待獲得了穩定性,從而使奠基在合作基礎上的社會生活的成功成為可能。一位行為主體如何具體運用道德思維模式,如何應對他所遭遇到的社會境遇,如何考量交往伙伴的回應與反饋,最終還要取決于其能否具備充分的信息知識儲存、守規的行為習慣、敏銳的道德判斷力以及成熟掌控的倫理智慧。
原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3年第5期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5號郵編:100732
電話:(010)85195506
傳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內容提要:霍布斯通過契約論開啟了一種現代社會道德建構的從單一行為主體向多重行為主體的視角轉換。單一主體的視角是純粹從行為主體本身的立場、態度、信念出發,而多重主體的視角則要求行為主體不僅是基于自身的道德素質、道德情感與道德智慧,而且還要精準地把對方或他方的立場、態度納入到自身的道德權衡之中,全面地探究自己踐行道德要求時所需要的主體間的交互作用這樣一種前提條件。多重主體視角的特點,一是在于認知到并處理好道德與利益之間的重要關系,并將人的啟蒙了的利益需求視為道德論證的出發點與落腳點;二是通過建構一種滲透道德意涵的結構倫理,通過制度來塑造所有行為主體未來行為的確定性與可預期性,使得道德要求即便是在囚徒悖論的嚴酷結構下也有贏得踐行的可能。
關鍵詞:霍布斯 契約論 道德 利益 囚徒悖論 結構倫理
一、引言
在倫理學基本理論流派的大家庭里,契約論獨樹一幟之處并不在于它對人類自主性的強調,因為自主性理念也構成了后來出現的康德義務論的鮮明特色;也不在于它對人類利益在倫理學中地位的認可,因為功利主義也重視人的利益與福祉。契約論有別于德性論、義務論和功利論的獨到之處,在于后者均是以以“我”為名的單一行為主體為觀察道德問題的立足點,而前者則是以以“我們”為名的雙重行為主體(或交互行為主體)為觀察道德問題的出發點。德性論、義務論和功利論的做法是自然而然的,因為人都是個體性的,倫理學家審視道德問題的邏輯起點理應放在個體之人身上,即所謂從自我的視角開始。德性論從單個的行為主體的品行素質來解釋其道德行為。義務論從單個行為主體所先天擁有的作為善良意志的道德動機,推導出該行為主體應當施行可以屏蔽和排除任何私人欲求、利益希冀之考量的道德舉動。功利論盡管不僅著眼于行為者,而是更注重行為后果,但對行為后果的考慮,也是從單一行為主體的身份出發,將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規定為單個行為主體的行為目標。
德性論、義務論和功利論,均相信可以構造出一種以虛擬的“我”為中心角色的普遍的倫理思維模式。按照這一模式的運行邏輯,我的所思所想也同樣適用于社會中的每一個人。依據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規律,我怎么想,他、他們、我們肯定也都這么想。從“我”如此中,可以順暢地推出“我們大家”也都是如此;任何人如果不是如此,則結果對他并不利,邏輯上也說不通。借用一句歌詞來說,“只要世間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得美好的人間”。東西方都推崇的古老的道德金律也反映出這樣一種以自我為中心觀察問題的思維習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誠然,人都是個體性的,考慮問題從自我出發并立足于自我的視點完全合乎正常的思維邏輯。但問題在于,倫理道德是人際行為規范,是人與人之間的行為約束性的準則。道德主要不是針對如何對待自己的,而是針對如何對待他人的。這樣,道德便不可能僅僅是自己的個人私事(所謂私德之概念完全是可疑的),不論是道德的起源,還是其論證、辯護、建構、修正、反饋、監控、制裁等等,都應當是在行為主體之間進行的。正如霍曼(Karl Homann)所說,“道德服務于人們的共同生活,它并不服務于個體面對上帝的辯護,而是服務于對社會交往的型塑,最終目的在于使雙方及所有各方的利益得以調適的合作。即便是‘針對自己的義務’,……也是需引自隱含或清晰的社會關聯,因而需解釋為倫理學的臨界情形?!边@樣便顯露出了思考倫理道德問題時,僅僅從自我的視角這一做法所隱含著的缺陷。從我應當怎樣做,推出別人、任何人也都應當這樣做,這一點有可能是正確的,但也有可能是一種善意的一廂情愿。邏輯上講,我應當這樣,他人一般的確也應是如此。但事實上,情況又未必如此簡單。一是他人有可能不像我這樣地“應當如此”,甚至他的所思所想恰好是我的反面。這或許取決于多元社會中價值觀念的差異性。二是現代社會發生了巨大的高度復雜的結構性變化,不義之舉很容易逃避識別、監控與懲處,失德行為甚至可能獲得令人驚喜的獎賞。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仍然堅守個體自我的立場,一廂情愿地從單一行為主體的善良動機出發,則對方惡意的反應或環境的負面的反饋,便會使我單方面的道德舉動難以為繼。
契約論的過人之處,恰恰就在于它不僅認可“應當如何”是道德的本義關照,每一位行為主體都應秉持“道德應當”這樣一種行為動機,而且也注重這樣一種“道德應當”應該是行為主體之間協商約定的結果。也就是說,契約論不僅僅著眼于以“自我”為名的單個行為者,而且也考慮到主體之間的交往。于是,契約論便開啟了一種新的倫理學的視角,即人們不僅要承認行為主體道德動機對行為的牽引,而且也要注重交往著的行為他者對自身動機的回應與反饋,研究對方對本行為主體的反作用與影響,關注復雜的歷史環境以及多維的社會條件對本行為主體的制約力量。一句話,契約論開啟了一種現代社會道德建構的從單一行為主體向多重行為主體的視角轉換。
單一行為主體的視角體現了一種具有內在邏輯必然性與普遍適用性的理論模型。它反映了作為個體的道德行為主體如何在由優秀的品格或善良的意志或美好的情感所構成的道德動機的驅使下做出道德舉動的線性過程。這一視角或模型具有一定的理論解釋力與實踐應用性,但無法涵蓋與說明人類社會生活內容的全部,因而又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多重行為主體視角的產生,是對這種局限性的深刻反思與試圖克服的一種必然結果?;诂F代社會高度的流動性、匿名性和人際交往巨大的復雜性的現實特征,這一視角的倡導者認定僅僅出于單一主體善良的動機行事,就會被那些不善良的行為者所利用,因而給自身帶來巨大的利益損失?;袈偨Y道,多重行為主體視角的出現,來源于對單一行為主體模型所遭遇到的歷史慘痛經驗教訓的汲取。就多重行為主體視角而言,“中心并非是一種行為者的視角,而是一種犧牲者的視角。因此,這里并非關涉到一種行為或行動理論,而是關涉到再行為理論;并非關涉到一種通常理解的動機理論,而是關涉到一種學習理論,這里處于中心的是從對惡劣經歷(或者恐懼)中的學習”。按照多重行為主體的視角,道德行為的持續不僅取決于單一行為主體動機的堅定性,而且也依賴于多重行為主體之間意志與作為的協調作用,依賴于道德行為得以實現的社會環境與歷史條件的穩定性。
康德無疑屬于現代倫理學的開拓者,他通過將道德來源歸溯為人類個體的理性結構而彰顯了人之個體的主體地位。但是,康德的義務論仍然像亞里士多德的德性論那樣,其道德主體仍然僅僅局限于個體自我,他所關注的是個體的自我立法。更早的霍布斯不僅沒有忽視對人之自主性地位的強調,而且還突破了單一行為主體視角的局限性;認定不僅是作為個體的行為主體能夠自我立法,而且更重要的是他還要與作為行為伙伴的對方共同立法,因為我怎么“應當”并不能保障對方也如此“應當”??档聻榱苏撟C道德行為的普遍性,認定個體行為主體的道德動機取決于摒棄了一切利益、貪念、欲意的純粹先天的善良意志,這就使其道德理論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對人際交往與社會生活全部內容的解釋力。而霍布斯認為如果采用多重行為主體的視角,那么每位行為主體對自身自保的考慮,對對方不善行為的防備,對自己的好意可能會被對方利用的警惕,都會迫使當事人以及所有社會交往的參與者首先將利益作為道德考量的出發點,將對各方利益的保障作為道德規范存在的目的。這樣,霍布斯便將自主與利益結合在一起,確立了契約論自身不同于其他倫理學理論流派的獨特地位。
總之,康德的單一行為主體的自我立法是一種思想實驗,而更早的霍布斯的多重行為主體的共同立法也是一種思想實驗。但這兩種理論模型或邏輯范式代表了兩個不同的道德觀察的視角??档麓碇环N單一主體的視角,它從我應當如何做,合乎邏輯地推出所有的人都應當這樣做。它的出發點是自我的品德、自主的善良意志,這個“我”是一種行為者、參與者。而霍布斯則代表著一種多重主體的視角,它不僅從自我出發,而且也要看對方的態度,同時還要考慮到自我的社會處境與生活環境等客觀因素;它不僅承認道德“應當”,而且也認為“應當”要以“能夠”為前提,以對方的反應作為這種“應當”的允許條件。多重主體不僅是行為者、參與者,而且也是觀察者。從這個意義上講,多重主體的視角克服了單一主體視角的局限性,它不再是單一的、片面的,而是一種復合的、全面的道德觀察的視角。
二、道德素質、道德情感與道德智慧
當然,從單一主體視角向多重主體視角的轉換,絕不意味著后者對前者的取代,而不過是對其的一種補充。因為單一主體視角所強調的內容有其不容忽視的存在價值,所以不可能輕易受到取消。這種所謂不容忽視的內容表現在如下三個層面。首先,在單一主體視角的康德那里,表現為純粹的善良意志;在單一主體視角的亞里士多德那里,表現為人的品德、德性。從某種意義上說,善良意志與品德、德性兩者具有大致相同的屬性,故在本文中被統稱為個體作為內在行為動機的道德素質。其次,在單一主體視角的休謨、斯密、哈奇森那里,上述那種不容忽視的內容,就是指人類的道德情感。最后,持單一主體視角的倫理學家一般也都重視對道德沖突、倫理悖論予以恰適處置的倫理智慧。
第一,道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層面,就是行為主體的道德素質,它構成了個體深度的自我意識與內在的行為理由,從而使外在的道德行為得以驅動,同時也決定了其外在的品德形象。道德素質是人的行為的內在約束機制;裝備著道德素質者,守規范、盡義務、行善舉都是其內心意念所致,無需反思、不用權衡、知行合一、自然而然。反之,如果沒有盡責,就會遭到良心的煎熬,深受負罪感的重壓。擁有道德素質者,其道德行為無需以權衡算計為前提;為道德素質所塑造者,其道德行為取決于自身對好壞善惡的原本洞見,亦即由內在理由所驅動,故屬于一種非外在因素算計的行為?!胺撬阌嬛袨椋ㄖ辽僭诮o定時間點上)是單方面做出的,并且不取決于參與者們的交換條件。真正的愛與算計的動機是不相容的,正如諾齊克所言?!边@讓我們想起康德所說,真正的道德行為均是因行為者本身純粹善良意志的緣故,而無需關涉對任何外在因素的考量?!叭藗冊谠S多情況下是內在驅動地行動的。為什么狄金森(Emily Dickinson)寫詩卻一行都無意發表?為什么卡文迪許(Henry Cavendish)在他的實驗室做實驗,卻無意將結果予以公開?”在道德素質里,公正作為人皆有之的道德直覺,無疑構成了一種核心的、建構性的要素。它驅動人們堅定地遵紀守法,而無需對違法的得失予以考量?!拔也幌氩还?,不想讓合作活動處于一種狀態,在這里我自己獲益,為了我自己多余的個人好處卻以對他人的利用為代價?!崩?,民眾之所以依法納稅,并非攝于國家對逃稅的打擊,而是“個體感知到了程序正義,推動其守法,即便是其結果對其本身并不有利,而違法卻可以給他帶來許多好處”。就納稅道德而言,弗雷(Bruno S. Frey)對比了納稅積極性較高的瑞士、美國與逃稅比例較高的德國、法國、奧地利與意大利的情況,指出這里問題的關鍵在于國家稅收決策過程是否公平有效;對國家稅收體系充滿信心的民眾,自然會為公共益品的增加和收入再分配的實施做出貢獻。按照瑞士的經驗,公民的民主程序直接參與機會的增加以及公共訴求表達機制的成熟,還能進一步調動起納稅的積極性?!案叱潭让裰鲄⑴c的可能性導致一種更高的納稅道德”。再如,在大規模選舉中任何單張選票一般而言都不會對結果造成決定性的作用。若出于對自身投票所費時間、精力、物力成本的權衡,人們前來投票并非是明智之舉。但這恰恰說明選民的投票行為,是以內在的方式,通過其正義的道德信念所驅動的,而不是以外在的方式,即通過對自身成本的考慮以及對選舉結果的作用的權衡來做出的?!叭绻x民知道,依據所有的預測他的那張單一選票對于選舉結果不會有絲毫的影響,則他便擁有好的理由,在投票中恰恰不是以策略的、利益的導向方式行事。換言之,只要他前來投票,就說明這是基于并非策略性的理由。由于他在某種程度上較高的選舉參與中無法運用策略性的因果影響,則他馬上也就會是以其道德信念為導向”。
擁有道德素質者,其道德行為無需外在激勵的驅動。例如,利他傾向是一種重要的道德素質?!八芯窠】档娜硕肌喽嗌偕佟獡碛兄呐d趣。這種利他興趣首先產生于近親,針對親朋好友。但在遠的范圍里,許多人也有著某種利他的興趣,盡管與近親相比已經大大弱化”。這種純粹利他的傾向構成了道德素質裝備者道德行為的內在驅動理由,行為主體的行為完全獨立于通常是由獎懲因素體現出來的外在動機的左右。因此這種利他是純粹出于行為者素質的利他,不可回溯為對其任何意義上的自我利益的滿足。因為許多利他行為的所謂回報,當事人余生根本就等不到。國外曾有養老院試行對住戶的獎勵制度。若老人們在自己住處完成如整理房間或者清潔地面等一定的任務,便可獲得在院內商店換取物品的獎勵券。但是此項措施效果不佳。老人們感到自己似乎無需對什么事情負責,只是因為給了獎勵券才行動起來,這無疑傷害了老人們的自尊。后來此項做法遭到放棄。類似的例子是,瑞士政府選擇瑞士中部的一個地區為核廢料儲存地。盡管大家都知道對健康損害的可能性,但是有50.8%的瑞士當地居民均表示同意。之后瑞士議會決定對民眾做出平均每人2500元瑞士法郎的補償。但這一補償決斷卻導致贊同人數降至27.4%。政府的善意卻激起了相反的效果。這兩個例子表明作為外在因素的物質或金錢獎賞,對于由內在道德動機驅使者未必有激勵的作用,甚至有可能不利于其道德行為。這種現象被稱為“獎賞的隱形代價”。這種隱蔽的代價是指,物質與金錢獎賞作為外來的一種干預,會對行為者的內在動機起排擠和控制的作用,當事人自主決定的行為因此而受到限制,他也就很難維持其自我責任感以及由此而來的道德自尊,其自我表達的可能性也就隨之大大減少;更嚴重的是,在外來干預的重壓下自身內在動機的銷蝕所導致的其自我評價的迅速降低?!爱斠环N外來的干預蘊含著相關當事人內在動機的不受尊重,這便意味著對其動機的蔑視。這個人會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與能力得不到尊重,這便會削弱其在人際交往中的價值。對于一位內在驅動的人而言,如果其活動是受外在的獎賞或命令的話,則展現其對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的可能性便被剝奪了”。值得指出的是,“獎賞的隱形代價”只是呈現出了金錢與物質鼓勵對于內在動機驅使者可能造成的不幸的消極作用,但實際上這種外在的激勵也有可能對當事人的內在行為動機發揮積極正面的影響。如果行為主體沒有因外在干預而產生被控制的感受,而是相反地有了得到支持的體驗,則其內在動機便因此而獲得更高質量的塑造?!叭绻鈦淼母深A被當事人視為支持性的話,則這種干預便強化其內在動機。在這種情況下便建構起了自尊。個體擁有一種感覺,即自己獲得了更大的行為活動空間,這便是提升了其自我決定”。
總而言之,從行為主體主觀的視角來看,擁有道德素質者,其道德行為均是出自純粹善意的動機,并超脫了對任何短期或長期益處的考量,更不在于逃避違規后可能招致的懲處。如果行為不由素質品性驅動,而是出自機會主義的權衡,則對道德規范的接受與遵守便無從談起,因為并非每次嚴格的守規對于當事人都是完全合算的,有時甚至可能需要承受某種損失。但從行為主體客觀視角來看,從其個體本身長期發展來看,一種對道德規范的恒常的接受態度,一種對品德的習慣性堅守的立場,一種超然于一件件具體事例而永久保持的整體性的行為動機以及普遍的素質儲備,完全可以給當事人帶來長遠利益的滿足。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類道德來自于基因塑造及其進化發展,群體配備著一種利他的道德基因,可以使其顯示出進化上的巨大優勢?!拔覀內祟惐M管僅是在有限的程度上具有自然性的、近親導向的德性儲備,但同時我們也是擁有德性的生物,其品格特質可以通過社會與人工(如休謨所言)的方式得以繼續塑造。其結果歸根到底自然是能夠更好地維護其利益”。人類生活完全依賴于交往與合作。合作以信任為基礎,信任則以最低程度的正義感和善意為前提。誠實守信的高素質者可以贏得長遠的人生成功?!爱斈橙藫碛衅返?,周圍就會知道,人們可以期待他什么和不必害怕什么”。
第二,道德的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層面就是行為主體的道德情感。它也是個體深度的自我意識與內在行為理由的一種組成部分。無可否認的是,認可自利為人類行為之基,構成了亞當·斯密以及其他蘇格蘭道德哲學家的傳統。但這一傳統也并未無視人類道德情感普遍存在的現實性。亞當·斯密、休謨、哈奇森,從一種人類學提供的人的圖景出發,將道德奠基于人們共有的作為天然稟賦的同情、移情、善良的情感,這種道德情感構成了當事人道德行為的一種重要的動機?!熬臀覀兊膭訖C性和情感性的結構而言,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某種同情、同感和善意并非是全然陌生的,盡管這些感受因人因時差異巨大”。這種道德情感屬于自古以來就在人際分享的客觀存在的經驗事實。道德教育的任務便在于通過習俗、榜樣、文學、宗教而使良好的道德情感在每個人的內心得以強化和深化。道德情感的生發具有自然性?!懊總€人至少在自己的集體中期望針對兒童、老人、病人和殘疾人遵守道德,因為他自己也會有孩子、變老、生病和隨時成為殘障。人們也會樂于重視針對親朋好友以及針對人們會有同情感受的一般人的核心道德的倡導”。當然對他人境遇的感同身受并非完全取決于當事人想到自己終將進入他人類似的狀態。道德情感也可以出自于完全的利他立場。例如,一般而言男性受到強奸的威脅并成為受害人的可能性極小,而且有的男性也未必有會受到此種傷害的女性親友。但他仍然會反對強奸。理由就在于對于一位擁有道德情感者而言,即便是陌生人的困苦對于自己也并非是無足輕重、可以漠視的,他完全能夠站在受害人的立場上,運用自己公正的直覺深切地感受到對方身心的痛苦。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道德情感的投射總體來講依據對象的不同而有著程度上的差異性。即便是休謨也承認,利他情感主要適用于近親,特別是在家庭范圍之內。道德情感無法為一種超越近親關系的、具有廣泛適用性以及社會整合效力的普遍的理性道德奠立堅實基礎。
第三,道德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層面,即即便是傳統的秉持單一主體視角的倫理學家,也都需要運用道德智慧,對自己所遭遇到的倫理沖突、道德悖論的情形審慎應對,力求合宜的化解之道。這里可以舉所謂臟倫理(Dirty ethics)領域的討論為例。屬于臟倫理領域討論對象的有四個行業,軍火、煙草、博彩和情色。這里每一種行業都難以擺脫對社會明顯有害的一面。但在許多國家這些行業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下又取得了合法的地位。煙草工業的發達依賴于煙民的上癮。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每年因吸煙后果導致的死亡人數為400萬,此數字到2025年由于煙草消費的后續惡果還會上升到每年1000萬人。僅德國因與吸煙相涉疾病的死亡者每年有14萬人。吸煙致死率遠高于艾滋病、非法毒品、交通事故、謀殺、自殺等死亡率的總和。西方工業國健康支出中因吸煙疾病的花費就占6-15%。與此巨大的健康危害相對的是,煙草工業所強調的煙草帶來的益處。吸煙作為社會習慣的一部分構成了煙民享受生活的一個要素,同時它也體現了社會發展與技術進步的一項成果:直到19世紀香煙還無法大量生產,只有少數富人才能夠享用;工業生產規?;?,吸煙才得到普及。一百多個煙草種植國中,80%屬于發展中的國家。對于農民種植煙草具有儲存和運輸便利、世界市場價格穩定的優勢。而煙價的四分之三都被用于國家稅收,故煙草業因其交易廣、利潤高、作為國際貿易不可忽視的內容等因素而在社會經濟結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梢?,煙草業的利弊鮮明。衛生部門掀起控煙運動,倡導無煙社會;而煙草工農業界則強調其對經濟的好處。兩派之間的矛盾對立是結構性的,沒有妥協的余地和共識的可能。吸煙的危害盡人皆知,但任何一種主管都不得剝奪煙民吸煙的自由權利,就像野外探險風險巨大但也不得下令阻止那樣。煙民固然享有在非公共場所吸煙的權利,但也要遵循自負責任的原則為吸煙的健康代價承擔后果。在現實或潛在的利弊大體上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尊重每一位當事人自主的選擇便成為占主導地位的倫理處置原則。這就如同我們對待轉基因產品或實驗性新藥的態度那樣。就此而言,從吸煙的有害不能簡單得出煙草行業的有害與不道德的結論?!皩I的領域不應考慮個人的偏見。它需從某種程度上——正如上述,在合法性的框架內——舍棄對善惡之考量。一個來自被劃為臟倫理領域的企業,就此而言至少是不能從一開始便被視為壞于比如來自生態領域或新生能源領域的企業”。
三、利益與道德相容論
霍布斯開啟的從單一行為主體視角向多重行為主體視角的轉換,產生于啟蒙運動之后人們為一種普遍適用的道德努力尋找堅實的根基這一宏大的歷史背景。啟蒙運動的一項成果,便是上帝喪失了為倫理道德提供論證的來源的地位。人們便需要為道德找到新的辯護基礎與闡釋依據。這種道德有兩個特點,其一,它具有普遍的適用性?,F代性社會展現了勞動分工的深化、市場關系的擴大、族群界限的打破和地域性共同體歸屬性的弱化等趨勢。在這一背景下獨立自主的個體地位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一種沖破狹隘共同體界限并適用于開放社會的、對所有單個行為主體都普遍適用的道德規范塑造的要求便合乎邏輯地確立了起來。這樣一種人工建構的倫理也許是脆弱的,但卻順應了現代化時代社會聯系及道德規范的無界限性這樣一種歷史發展?!白鳛槭袌鰠⑴c者,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在這一發展的樂觀的解釋中,人們首先也寄望于一種道德的普遍化,一種獨立于出身、語言、種族、階級或信仰的原則上的平等對待,一種對任意維護的優先權與特權的抑制”。其二,這種新的普遍道德必須擁有一種堅實的根基。笛卡爾認為,道德的基礎來自于科學提供的保障??档聞t認為這種基礎來自于人類本身具有的理性的事實——善良意志;這種善良意志具有理性性、規范性的特征,其普遍適用性通過摒棄人的所有經驗性動機、利益性訴求、取巧性權衡、偶然性沖動、情感性刺激,并克服機會主義、相對主義、多元主義而得以保障。藉由這種純粹性,人們便可達到一種普遍認可的道德理解與倫理立場,從而實現和平與正義的世界圖景。由此可見,康德因堅信人的自由、自主性的原則而體現出了啟蒙運動與現代性的鮮明特色,但他為了強調道德的普適性卻又完全否定了行為主體自身利益的地位與存在價值。在他看來自利與任何其它希冀、欲求、沖動、情感等一樣都無可普遍化,故會玷污道德的純潔性??档逻@里道德行為與利益,特別是與自利尖銳沖突、根本對立的立場,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档滤坪醮_立了一種倫理教條,道德便意味著當事人應與自己的自然欲望抗爭,竭力阻止和避免自身自利的貪念、失控的情感、盲目的沖動、冷靜的理性算計,通過教育達到自發意欲的徹底改善。這些都是為了他人之好,為了所有參與者的益處。德國有研究項目,詢問是否有人自稱其經濟行為是出于自利的考量?結果是一年下來竟然找不到一位這樣的人,每個人都自稱自己是出于道德的理由行事??档乱云淅砟盍龅膱远ㄐ?、徹底性,將道德合理性與自利尖銳地對立了起來,完全排除了利益或啟蒙的自利被視為道德素質、道德情感之外另外一種行為動機的來源的可能性,否定了主體間通過合作來共同獲益的道德性,這便使自己從某種意義上又回到了傳統基督教倫理的基點上去了。
由此可見,正是霍布斯才通過從單一行為主體視角向多重行為主體視角的轉換,真正實現了近代倫理學的革命,其成果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舨妓归_創了道德契約論,而只要談到契約,就不可能夠離開對彼此利益的考量與顧及。契約論的要義就在于:道德規范的有效適用性取決于相關行為主體出于自身利益的關照所簽訂的契約。這樣一種理性的道德,盡管是對彼此行為自由的某種限制,卻可以給所有的當事人帶來益處?;舨妓蛊跫s論的道德論證方式有兩大優勢,其一,堅守了尊重行為者自主性的原則。道德來自于當事人的自主設置,而不是出于他人的強加,這樣就體現了自由為道德奠基這一現代倫理的啟動邏輯。其二,道德在于維護人的基本利益。反思道德之立足點,不在于形而上學的神秘啟示,而在于單純經驗性的人際事實。人性從本質上含有維護其利益的需求,道德的功能就在于對這種利益提供保護與調節。守德的結果在于不與利益之需相沖突,也不與人性訴求相違背。
其實,利益與道德相融論并非是近代的發明,早在古希臘就有如下的信念:“只有當德性引導與道德規范之遵循從長遠和整體上有益于人的利益更好的滿足,道德從根本上講才有意義?!敝皇堑搅私?,道德與利益并不對立、道德可以帶來利益的增進的觀念在英格蘭與蘇格蘭思想家那里又得到了強勁的復興。
霍布斯能夠在近代實現這種觀念的突破,依靠的是他獨到的觀察問題的眼光。首先,行為主體的道德品質固然有意義,但不起主導的作用,“而是社會關聯決定哪些道德論據能夠成功得以顯現,因而對個體行為產生影響”。這樣,“道德行為并非是導自于相關行為個體的品格特征,而是來自于一種社會激勵,如以道德論據的形式”。其次,既然不是個體固有的素質德性,而是社會環境影響了當事人的行為,那么所謂社會環境又表現在何處?這就是與行為主體交往的對方,所謂社會關聯便在于主體之間形成的交往關系。在私有制與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競爭與獲利沖動構成了社會發展的動力。因此,只要不是談到單一的主體,而是談到主體之間,則利益需求便是一種必然的考量。于是,人們便不能再簡單專注于行為主體的道德素質與利他動機,而是應著眼于雙方利己的動機,著眼于所有的人都有生存下去的欲望,并因此而需要使雙方的利益訴求得以滿足。這樣,道德便不再僅僅局限于對人的品格素養的訴求,而是要以人的利益需求為原始的出發點。在競爭的狀態下,道德行為便不再是通過行為者的意向性,而是通過競爭者對利益追求的過程得以體現。
這里的邏輯是這樣的:人都是社會動物,要想維持生存只有與作為對方的無數他者合作,通過對貢獻的相互做出和相互交換從而保障和促進雙方的福祉。出于純粹自利的動機行為主體進入合作,其結果必然也就實現了他利。休謨舉搶收谷物的例子說明合作的重要。你的谷物今天成熟,我的明天。我們兩人若互相幫助,則對于雙方都有益;反之,則雙方均受損。在此情況下,我通過幫你先行做出貢獻,并相信你隨后也會幫我而予以回報。合作關系的建立并非出于利他的理由。我對于你并無偏好,也知道你對我同樣如此。但恰恰是出于自利的考量,我們雙方都自然會選擇合作并守諾?!澳愕男袨檫x擇合作,只要你既不想損害你的可信度,也不想損害你的自利”?!敖栌眯攀刂Z言,理性決斷者可以無需有彼此偏愛和無私相助的準備,來解決重要的合作問題”。
這里的關鍵就在于,合作使自利與道德結合在一起了,或者更準確地講,合作本身便推出了一種被理解的道德:行為主體出于純粹自身有益性的考量,會向對方做出一種善意的投資,結果是贏得對方同樣善意的直接的行動返回;一種可信行為或者說一種道德行為便在人類生活的基本經驗與人的普遍心理狀態里獲得了強大的動機?!斑@本身便是一種規范性質的要求,即‘好’的規則應如此塑造,即理性的個體在由規則所設置的激勵下,樂于出于自利而展示道德上所期待的行為”。
這種全新得到理解的道德——合作的道德,是奠立在自利的基礎之上的。這種自利并非是愿望與欲求的隨意生發,而是主體之間交往的前提下得到認可的合理愿望與訴求,故亦被稱為“啟蒙的自利”或“啟蒙的利益”。這種合情合理的啟蒙的利益為所有的人類個體所擁有,包括未出世的未來人類。這樣,我們便在道德上首先要為自利或利益正名。
合作的道德奠基于利益,而無需訴諸任何形而上學的前提?!斑@種理論的出發點是經驗給出的事實,即所有的人均擁有某種基本性的利益這一理論認定,這些利益通過某些道德規范的社會適用而得以持續的促進。借此道德規范便得以論證,它們贏得普遍的認同和社會上的通行”。
這樣也就完全刷新了以往人們對道德與利益關系的認知。道德奠基于利益,奠基于一種經濟的基礎,它體現了個體對益處、利益的期待,使得個體恰恰是出于對利益的維護而樂于對道德規范的遵守?!靶袨檎弑仨毷悄軌虺鲇谧岳麃頋M足道德上的應當之要求”。道德不僅奠基于利益,而且同時也直接服務于當事人利益的滿足,道德規范的適用應使每一個人受益?!暗赖?、道德行為必須長期給行為者帶來個體性的、這里所運用的含義的‘益處’,或者至少是給予令人信服的承諾”。休謨也強調:“一種道德理論必須能夠指出,它所倡導的所有的義務,也是每位個體真實的利益”。例如,每個人都擁有活下去的欲求或利益,奠基于該利益之上的道德規范便是“禁止殺人”的律令;每個人都具備公平對待的欲求或利益,奠基于該利益基礎之上的道德規范便是不偏不倚的公正的顧及。
既然道德奠基于利益、服務于利益,那它便不可能意味著是對利益的抑制,不可能代表著一種無限的利他主義,而是提供了一種設置,使行為主體即便是出于自利也會遵守道德規范的要求,通過守德而維護他人合法利益,通過相互顧及而共同獲得好處,通過增進他人福祉而最終也達到自利的目的?!耙恢弧床灰姷氖帧瘯阉麕У酵耆浅鲇谧岳麃泶龠M一種不偏不倚的對所有的人的顧及。在這種情況下,‘道德的基點’與一種利益的基點是一致的”。
道德奠基于利益,服務于利益,這樣也就確定了道德是為了人而存在這樣一種工具性的地位。道德本身并不是目的,并沒有超然于人的需求之外的所謂內在的存在價值,而是一種旨在解決復雜的交往問題,使人際雙方及各方的利益得以滿足,使得相互行為期待的可靠性得以保障的人為的約束機制。
道德與利益的契合作為契約論與功利論的基本立場,完全有別于康德的義務論??档碌目剂渴侵挥袕募兇馍屏家庵镜牡赖聞訖C出發,才能實現道德規范的普適性。契約論的考量則是,不能從行為主體復雜多樣的行為動機出發,而應是專注于其行為效果。一種以自利為立足點,通過對自己行為的自覺約束,從而達到有意或無意地增進他人的益處,最終使自己的利益得以實現的道德思維模式,也完全能夠滿足道德的普適性的要求。這種合作的道德也是一種無限范圍的道德,一種普遍的道德?!暗赖伦匀欢痪偷旎诶?,藉由其對利益追逐的實際貢獻,道德便功能性地得到了論證。由此霍布斯為近代開啟了以利益為基礎的倫理學構想廣闊的巨流。這樣的理念的吸引力在于,放棄強烈的形而上學前提以及像理性、語言、商談這樣高品味的概念,而是(樂于)從完全弱化的,也就是說任何人都不會有意義地爭辯的前提,即從利益出發。道德的論證就在于,它服務于利益、意愿、期望、偏好,最終服務于古典的幸福概念”。
道德與利益的契合,也使得人們對利益的追求獲得了倫理上的辯護。逐利不僅給個體帶來收獲,而且作為一種規范性的、合法的行為理念構成了人類共同生活的運行基礎及重要的推動力量。在合宜的制度框架條件下,對利益的競爭可以促成廣泛的社會繁榮。這種福祉不僅是金錢和物質上的,而且也關涉到更高程度的自我決定、更加豐富的文化生活和平均預期壽命的普遍提高?!斑@樣一種對自利追求的復興,決不意味著對價值的重新評估,它倒是規劃性地堅守了作為除了個體自由與尊嚴之外的道德最高原則的所有的人的團結:自利追求的倫理辯護僅僅奠基于,其一,自利追求體現了每位個體的權利與義務;其二,在相應的框架秩序下持續地服務于所有的人的團結。因此自利追求并不是摩尼教式的人的原始沖動,對之人們需要道德上予以斗爭與馴化。追求自利反而需要得以發展、強化;也就是說,需得到解放,當然要在合宜的框架秩序規則的限制之下”。
綜上,道德奠基于利益,服務于行為主體逐利欲求的實現。但從遵守道德規范到獲得經濟效益,并非是一種直線性的邏輯過程。守德不過是使人們進入了一種看似有些吊詭的設置,在這里行為主體要借由先期的道德投入,借由預先的對道德費用的付出或者承受,而在最終結果上贏得整體性、長遠性的利益。
這就是說,從短期來看道德行為是對行為主體極端的、眼前利益的一種限制,它意味著當事人應該付出的利益代價,或者更準確地講意味著一種道德投資。道德要求的實現需先要讓當事人帶來一定的經濟費用或利益損失。從這個意義上講,“道德有助于追逐經濟利益。但吊詭的是,它這樣做,首要在于它是先于且獨立于利益”?!按嬗羞@樣的情境,即若誰都不著眼于其直接的益處,則結果便是對于每個人都有好處。因此道德可以是一種‘理性的詭計’”。但不幸的是,比起遙遠的事物人們往往傾向于對眼前的事物予以更多更大的關注,很難意識到普遍道德與自身利益并不對立;道德行為的經濟益處絕對不可忽視,但道德的積極后果往往只有在中期、甚至是在遠期才得以顯現。于是,能否做出道德行為,不僅要考驗當事人的道德素質儲備與倫理戰略眼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取決于行為者的財政活動空間或資源積累?!鞍凑諅惱順藴首龀鰶Q斷的經濟前提,是企業能夠付出相關的成本。因為其經濟狀態要有保障并且市場對其行為要有回報。就依靠高質量復雜技術之投資對象的供應者而言,它基于倫理標準的考量,比起在國際競爭市場上可替代的標準產品的供應者,要易于做得起”。
總之,道德對于當事人意味著一種投資,從長遠和整體上看,行為主體能夠從對道德原則的遵守中贏得益處和回報?!暗赖率沟弥鹄蔀榭赡?,方式在于道德上所遵守的事物能夠后來被稱為是有助于利益的”。從道德投資到利益回報,需要時空因素的支撐。當事人要付得起也要等得住。這固然對于行為主體的承受能力構成了一種考驗,但任何一位有識見的社會成員——不論個體還是團體——都應當認知到,自己想要真正盈利,從長遠來看一定有賴于對社會期待的及時順應,對生態維度的完整顧及和對所有與自身相關涉的人的冷暖與利害的全面關照。
這就決定了對于一個企業而言,從其內部層面來講,企業要向其員工進行道德投資,通過企業收益一定程度的讓渡使員工的勞動條件和生活福利得以改善,這樣企業最終便可從員工展示的認同性與忠誠度中獲益。企業的工作合同有形式上的和“內蘊性”的。形式上的合同面前,員工依據自己的所得而做出相應的貢獻。而在“內蘊性”的合同面前,員工向工作傾注熱情與價值。形式的合同賦予經理以權力,“內蘊性”合同賦予經理以權威。權力具有強制力,權威則贏得員工的自愿服從。一種“內蘊性”合同的企業毫無疑問具有道德感召力,員工可以在緊密的歸屬感的激勵下發揮出巨大的工作積極性,從而使企業贏得意料之外的經濟回報。
對于一個企業而言,就其外部層面來講,企業家要實現長遠的整體性的盈利,就得擁有一種良好的企業形象。在一個法治透明的社會里,企業形象是其內在心靈的反映。而形象又取決于企業制定的生態政策、推進的勞工福利和做出的社會捐贈。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塑造了企業在公眾中的可信度和可接受性??尚哦?、可接受性則直接決定著企業的業績。顧客不僅考慮產品的價格,而且也顧及產品制造者的形象??梢娖髽I的道德行為能夠促使公眾建構起信任聯系的紐帶,倫理道德是企業獲得長期盈利的基礎與保障?!靶袨檎弑仨殦碛心芰εc其社會環境的道德需求打交道,如果他們想逐利的話”。
四、囚徒悖論與結構倫理
前面已述,現代倫理學的特點之一在于霍布斯開啟的一種從單一主體視角向多重主體視角的轉換。這種轉換并非意味著多重主體視角對單一主體視角的簡單取代,而不過是前者對后者的補充或延展。因此,多重主體視角本身并不漠視單一主體視角所強調的如道德素質、道德情感與道德智慧等重要內容。但是只要啟動從單一主體視角向多重主體視角的轉換,只要不再拘泥于單一主體,而是關注到主體與主體之間相互的關系,則利益訴求便是一項無可回避的要件。所謂多重主體視角的特點,恰恰在于認知到并處理好道德與利益之間的重要關系,并將人的啟蒙了的利益需求視為道德論證的出發點與落腳點。接下來,我們需要著手對所謂多重主體視角本身的深入考察,說明多重主體的視角就體現在行為主體的道德舉動要以對方或他人作為的性質為考量的前提條件。當事人的道德行為并非像康德所說是無條件的,而恰恰是有前提的。如果作為陌生人的對方或他人沒有展現合作的道德,則本行為主體自身的道德意圖與舉動也就難以為繼。換言之,單一主體的視角是純粹從行為主體本身的立場、態度、信念出發,而多重主體的視角則要求行為主體不僅是基于自身的道德素質、道德情感與道德智慧,而且還要精準地把對方或他方的立場、態度納入自身的道德權衡之中,全面地探究自己踐行道德要求時所需要的主體間的交互作用這樣一種前提條件。這便是霍布斯視角轉換所呈現出的巨大理論突破與貢獻。
康德的義務論體現了單一主體的視角。他認為道德義務為每位行為主體所必須履行。這種履行出自于當事人自身純粹的道德動機,依賴于自己的道德裝備而獨立于內外的獎賞因素,獨立于對方或他人是否跟進。而道德行為取決于外在原因者,便不配享道德之美名。這一立場完全無視人的道德行為動機復雜的維度??档碌乃悸肥?,“論證規范、形成動機、傳導行動”,但是“道德意向對于行為的道德性是一種必要的,但并非充分的條件”。善良意志僅是一種“應當”,但未必一定邏輯地導出“能夠”。哈貝馬斯指出,“從討論而來的洞見中并不出現肯定的向行動的轉化”。從意志到行動,從應當到能夠,行為主體還需要觀察和等待相互交往的對方或他人的反應與回饋。道德作為行為規范必須是在行為主體之間得到內容上的確證與效力上的適用。不能想當然地認為我純粹出于善良動機限制自己的私利,則別人也一定會同樣如此。就此而言,康德強調個體意志的堅定性,無法為處于現代社會復雜的交往關系中的個體提供行為導引。
現代陌生人社會的復雜性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只有通過囚徒悖論的范型才能得到說明。換言之,囚徒悖論為現代人際關系提供了一種清晰的社會結構的模型。而“囚徒悖論構成了一種情境,其中甲的行為結果總是也取決于乙······如何做。這里關涉到一種互動的結構,其中個體無法獨自掌握其行為的結果。這一理論說明了行為的相互依賴”。于是,“囚徒悖論結構情形中,道德問題并不在于個體行為者,其意志、其品格、其‘素質’······,問題是在于他者或者他們。決定性的問題在于,與他人或他們的合作如何能夠得以保障”。
面對囚徒悖論的情形,相關行為主體有兩種可能的應對方式。第一種,行為主體針對對方首先釋出善意,或者主動做出先期投入。這第一輪的合作態度奠基于對對方也會善報的信任之上。一般而言,正常社會里這種信任落空的可能性比較小。行為者之后每一輪的舉動都要視對方所為而相應做出,這一戰略被稱為“一報還一報”。若行為者從對方獲得積極的回應,則在多次博弈中大家都采取合作的態度就會使雙方始終均受益。但若主動釋出善意者發現對方并未跟進,則就意味著其道德行動完全被利用,那么做出先期投入的行為主體就會轉而采取自保的舉動。
第二種方式是行為主體不愿主動示好,擔心自己單方面的道德舉動有可能受到剝削,同時也不確信對方的態度,則為了自保他就會直接采取反剝削、反被利用的防備戰略。這種狀態便是17世紀中葉霍布斯描繪的所謂自然狀態,這里殘酷的競爭支配著人際關系,人與人之間處于激烈的個體對利益的爭奪之中。盡管競爭構成了社會進步的動力,但同時競爭也會導致競爭者之間因囚徒悖論的結構而嚴重限制道德行為的可能性。為了預防遭受不道德的對方的剝削與利用,人們基本上失去了遵守道德規則的興趣。
由此可見,在由一種囚徒悖論范型填充的社會結構里,倫理道德問題并不在于行為主體的善良意志是否堅定,并不在于他能否從善良動機中順利地導出利他、團結、友愛的行為,而是在于行為主體對他人舉動的不確定性的深度憂慮。每位行為主體的作為都是在對方行動的巨大的未知性中展開的。因此,如果當事人采取自利的舉動,就不能僅僅歸因于其原始的行為動機,而是應作為一種自保的本能并順應囚徒悖論的運作邏輯,即對他人行為的反應來理解?!叭藗儾蛔袷氐赖乱巹t的一個本質性原因在于,他們在悖論結構中必須害怕受到那些不那么道德的交往者的剝削。這些參與者實際上總是潛在的競爭者”。于是,如果不重視由道德動機激發的那些樂于先期投入、先釋放善意與合作態度的行為主體后來卻被并不道德的競爭者所利用和剝削這一現象,那么我們在現代市場經濟占主導地位的社會里研究最基本的道德問題,便失去了應有的重要焦點。
由于囚徒悖論的結構標識出了個體由動機驅動的道德行為的界限,由于行為主體的出發點原則上并不在意志的強弱與素質的優劣或品格的善惡,而是在于對對方可能的系統性剝削的防備,因此在一種由競爭邏輯支配的現代市場經濟的社會里,行為主體道德行為的持續踐行,便取決于一種公平的、具有制裁能力的框架機制所提供的支撐。又由于在現代巨型、匿名的社會里,合作伙伴頻繁更換,對他人進行道德剝削的成本極低,逃脫處罰的機會巨大,于是這樣的規則體系就應當是剛性的,具有法律強制約束的力量。這樣一種規則性的框架機制對于所有的行為主體均發揮著獎懲的作用,使道德行為者持續獲得好處或至少不會帶來壞處;使得非道德行為者不再獲益,而是即便出于自利的動機也能夠道德地行動。這樣一種規則體系的存在,便藉由其內容的公開透明而使得所有的行為獲得了可預期性。
這樣,一種所謂秩序倫理、結構倫理、機制倫理的概念,便通過社會對規則性框架機制的建立而得到了體現。所謂結構倫理就是一種倫理設置,它以對防止行為主體道德行為持續、系統地受到不道德的對方或他者的剝削的考量為出發點,將道德要求熔鑄進一種對所有的游戲活動參與者均有嚴格約束作用的游戲規則里,這樣的一種道德秩序就像一只看不見的手那樣,在大家以理性的方式無法指望善意起作用的地方,引導人們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而關注到對他人與社會福祉的促進。結構倫理體現了:“現代社會里道德不再存在于行為者的動機中,而是在于規則里。正因為此在現代,秩序倫理支配著行為與德性倫理?!ぁぁぁぁぁがF代市場經濟中系統的、當然不是唯一的道德場所便是框架秩序”。因此,“在一種現代經濟中道德似乎并不在市場行為者直接的行為動機里,它以游戲規則的方式表現在對行為的約束上。游戲規則必須對所有競爭者同樣起作用。需要確定的是,個體競爭者的道德行為不能受到競爭活動的剝削”。
需要指出的是,結構倫理的構想并不意味著對個體行為者德性或素質倫理的取代,而是一種補充或支撐。行為主體的善良意志固然非常重要,但道德考量不能僅局限于單一行為主體的視角,而是也要向多重行為主體視角轉換。這就意味著,行為主體的道德行為要考慮到作為其制約因素的他人行為的可靠性,要以所有的人可信的行為約束為前提,以道德發揮作用的穩定性先決條件為基礎。在囚徒悖論的結構下,行為條件比行為動機更為重要。而對于這里所謂的可靠性、前提、基礎,唯有一種嚴格的裝備著制裁的框架機制才能提供保障,從而使行為者足夠確信交往伙伴也同樣會道德地行動。結構倫理表明,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環境下,所有的行為者均能夠樂意的道德結果,并非是通過單個行為主體各自的道德意向性可以取得,而是要通過在合宜的框架秩序下所有的人對自利的持續的追求活動才能達到。這樣,結構倫理便為道德提供了兩次“出場”的機會。一次是道德要求滲透在或寓居于對所有的人均有約束力的框架機制之中;另一次是在飽含道德要求的規則制度之下,市場競爭的結果是使整個社會獲得了普遍的富裕與繁榮,提升了民眾的福祉,從而達到了道德的目的??傊?,結構倫理在現代社會具有重大的存在意義,它使個體的德性倫理、素質倫理得到了擴充與強化,更準確地講,前者為后者提供了基礎性的支撐?!爸挥屑梢灾撇醚b備起來的社會秩序,才能為此創造前提,即目前只是對信念有約束力的道德法則,對于全體的行為也(能夠)擁有約束力”。
結構倫理的構想是對以往倫理學里亞里士多德和康德式的個體道德論一統天下狀況的一種沖擊。連黑格爾都意識到這種個體倫理觀念的影響巨大?;袈J為,黑格爾之所以沒有單獨推出一部倫理學著作,而是把倫理問題放在他的《法哲學原理》中加以討論,就是因為黑格爾自己也是推崇機制倫理學說的。黑格爾認為個體德性更多是在英雄時代,即缺乏得到法律和規則塑造的社會秩序的時代才得以倡導的。
結構倫理之所以被稱為倫理,有四個層面值得論及。一是結構倫理作為游戲規則的框架機制的設計塑造,要灌注進豐沛的道德內容,如人道、自主、尊嚴、團結等等已深植于人類道德意識之中、并體現現代文明精髓的倫理價值。這表明在現代社會,制度的道德性要遠重于個體道德的分量。二是這樣一種滲透著道德意蘊的游戲規則,還應特別體現道德公正的一般性的要求。它不能僅僅是以行為主體的自我利益為導向,把道德僅僅作為當事人達到自身短期目標的工具,而必須是從所有當事人不偏不倚的利益基點出發。結構倫理要把握一種超個體性的、具有最大普遍意義的觀察問題的視角,將當事人行為的后果對他人、社會、環境、生態等的影響作為道德考量的對象。三是結構倫理專注于行為主體的行為效果,而對其根本就無法成為把控對象的行為動機持開放的態度?,F代社會的特點在于行為主體價值觀念的多元化與復雜性。結構倫理無法為人們的生活目標與幸福理念提供一種一般性的方位導引,而只能是為人們在追尋各自生命目標的努力過程中創造一種統一的行為規則基礎,使行為者在決斷時因能夠對競爭者不道德行為進行懲罰的外在機制性條件的存在而獲得安穩感,使社會成員共同生活中相互行為的可預期性及穩定性得以加強和保障,最終使每一個人的自由都能夠獲得實現。四是結構倫理賦予競爭以道德性。結構倫理的理念是現代社會順應制度建構的道德作用日益凸顯的趨勢而提出的,故它有不同于傳統倫理規范價值取向的地方。傳統倫理注重同情、無私、利他與自我犧牲;即便是追求合法的自我利益,也應秉持中庸中道原則,嚴禁無度與極端。在這樣一種道德理解的影響下,許多現代人也認為企業應當盈利、不然無法生存,但不得將盈利最大化視為企業的目標,而是應滿足于一種一般的收益,也就是說獲益不得太多,從而合乎自身的生活風格以及社會外在環境的規范性的要求。問題在于這樣一種適度中庸的原則在零和游戲的前現代社會是行之有效的,但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這樣的規范只能導致經濟的停頓,甚至是普遍的貧困?;谶m度與中庸原則,太多的利潤和收益在道德上是可鄙的,這種理解是將著眼點確定為在事物的量的意義上。然而在現代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關注的重心不應是在盈利的規模與數量上,而應是在對追求利益手段的性質好壞的考察上?!爸灰侄卧诤玫目蚣苤刃蛳碌玫皆试S,自利的追求就應是無限的和得到解放的。用流行語來講‘超高的’獲利、收入,只要是在公平競爭中,在遵守規則的條件下獲得,在道德上便是可以得到辯護的,因為它體現了社會的需求;它的功能就在于吸引投資、擴大供給,使得高收入與獲利得以降低。收入與盈利在現代社會擁有一種調控作用:不論收入與盈利的規模怎樣,他們都不僅應是可允許的,且甚至是被要求的,因為只有這樣它們才能夠為所有的人的福祉完全發揮重要的調控作用”。結構倫理表明,道德體現在規則上,這種規則一方面禁止任何損人利己的行為;另一方面又要通過行為者自利能量的激發,為社會創造更多更好的財富,以達到道德所期待的整體富裕與繁榮極大增進的目標。因此在結構倫理的框架里,得到鼓勵的不是中庸之道,而是秩序下的競爭。因為如果社會的普遍福祉、人的積極生活機會以及健康水平和預期壽命的提高被視為道德的一種意圖的話,那么競爭便是一項不可回避的有效途徑與手段。競爭可以強化人類生產與創新的積極性,擴大人們成功生活的機會,通過社會經濟蛋糕做大做好而實現所有的人的團結?!熬痛硕?,競爭作為系統律令不僅在經濟學上,而且也在倫理學上得到良好的論證”。在遵守游戲規則的前提下,通過競爭而盈利不僅屬于個人的權利,而且在道德上也能夠得到巨大的鼓勵?!霸谑袌鼋洕鷹l件下,逃避競爭反而不道德”。結構倫理不僅體現出一種公平的價值,而且也是一種效率的倫理,它鼓勵人們“遵守競爭的邏輯,也就是說越過直接的利他主義的意向性,(而是)相信系統提供的團結的作用,即審慎地追求可持續的益處及收益的最大化,即便是其他行為者因此而陷于不利或者陷入經濟崩潰。這里適用的口號:競爭比分配更具團結性”。
五、結語
現代社會以各領域、各部門的功能分化為特征,每個社會系統都擁有自身的運作邏輯并構成不同科學的研究對象?!暗赖虏]有塑造自身的功能系統。它在某種程度上橫貫于這些功能系統,因此其作用也只有在且通過這些功能系統的邏輯才得以展現”。因而倫理學與其他作為功能系統的學科的關系是兩方面的。一方面倫理學通過道德原則與規范對這些研究領域起一種價值引領的作用,從而形成應用倫理學的各種分支學科,即所謂部門倫理。另一方面,這些學科領域也可能借由各自發展規律與運作邏輯的呈現,為倫理學理論本身的演進深化提供學理養料和觀念啟迪,這就導致了傳統倫理學應依據變化了的歷史背景、經濟基礎、社會結構和文化風貌而啟動向現代倫理學的轉型。從單一主體視角向多重主體視角的變換,就是這種整體轉型的一個層面。
傳統倫理學的適用范圍往往比較有限,它向家庭關系、村落內外的人際關系提供調節行為的規范。在共同體的邊界之內,所有的成員均具備可識別性,他們自覺將維護整體幸存作為自己不可避免的義務?,F代倫理學以市場經濟、法律統治、凸顯個體的地位為歷史發展的背景,它一方面從個體行為者的人性需求和自主選擇出發,確定道德規范具有在陌生人之間進行相互調節并維護所有當事人的整體與長遠利益的功能,為道德與利益的關系確立新的解釋框架;另一方面,它通過建構一種滲透道德意涵的結構倫理,通過制度來塑造行為主體未來行為的確定性與可預期性,使道德要求即便是在囚徒悖論的嚴酷結構下也有贏得踐行的可能。
現代倫理學呈現出的所謂道德不過是一種整體性的思維模式,它要求行為主體在行動時能夠瞻前顧后。瞻前,是指當事人要想到自己的存在取決于前人創造的條件;顧后,是指當事人要權衡自己行為對他人與環境的影響。它要求行為主體善于站在一種不偏不倚的立場上,超出自身視野的局限性來關照所有相關的當事人。盡管這一模式作為人類的一種發明會對行為者產生一定的行為限制,但它通過營造信任關系而使人際相互行為期待獲得了穩定性,從而使奠基在合作基礎上的社會生活的成功成為可能。一位行為主體如何具體運用道德思維模式,如何應對他所遭遇到的社會境遇,如何考量交往伙伴的回應與反饋,最終還要取決于其能否具備充分的信息知識儲存、守規的行為習慣、敏銳的道德判斷力以及成熟掌控的倫理智慧。
原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3年第5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