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是我國哲學學科的重要學術機構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哲學研究所。歷任所長為潘梓年、許立群、邢賁思、汝信(兼)、陳筠泉、李景源、謝地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國沒有專門的哲學研究機構。為了適應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 ... <詳情>
哲學專業書庫的前身是哲學研究所圖書館,與哲學研究所同時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圖書館合并之后將其劃為哲學所自管庫,從此只保留圖書借閱流通業務,不再購進新書。
2009年1月16日,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哲學專業書庫正式掛牌。
<詳情>【摘要】“器官學”(organology)由斯蒂格勒引入哲學界,作為理解技術的概念框架。從詞源上看,organ的基本含義是“工具”,而“器官”之義近代才出現。在斯蒂格勒之前,卡普和弗洛伊德已嘗試從器官角度理解技術,視技術為“器官投射”或“輔助器官”。斯蒂格勒的廣義器官學旨在探討身體器官(有機體)、人工器官(技術)與社會器官(組織、制度)之間的關系,并特別強調人與技術是“轉導關系”(transductive relations)?;趯ζ鞴賹W諸側面的刻畫,可進一步把它理解為關于人與技術的“替補”(supplement)存在論。技術的器官學之思表明,技術對此在(Dasein)具有構成性,人的生存離不開作為人工器官的技術。
【關鍵詞】技術 器官學 斯蒂格勒 存在論 替補
什么是技術?這是技術哲學的永恒話題。有人將技術理解為工具,似乎它是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仆人。有人將技術理解為“解蔽”(Unverborgenheit),是現代人難以逃離的“座架”(Gestell)。有人將技術理解為異化之淵藪,是人類墮落的罪魁禍首。德國技術哲學奠基人卡普(Ernst Kapp)則將技術與器官(organ)相提并論,法國技術哲學家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進一步提出“廣義器官學”(general organology)。那么,何謂器官學?技術的器官學之思能夠為我們提供怎樣的見解?本文嘗試進行探討。
一、“器官”的詞源分析
“Organology”一詞最初源于音樂領域,由貝薩拉博夫(Nicholas Bessaraboff)1941年首先使用,基本含義是對樂器的研究,特別是有關樂器的科學與工程方面的研究。(see Oler et al., pp. 170-174)2003年前后,斯蒂格勒將它移植到哲學領域。“我借用‘器官學’闡釋人的存在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偶然性原因,因為我在寫作《象征的貧困》一書時正在一家音樂組織工作,在工作中接觸到關于‘樂器學’的一些理論,恰巧樂器學也都是用的器官、組織這樣一些概念,所以我的使用受到其影響?!保ㄋ沟俑窭?,2019年a,第2頁)從構詞上看,organology是關于organ的學問或研究,正如biology是關于bios(生命)的學問或研究,anthropology是關于anthropos(人)的學問或研究。那么,organ究竟是什么?
在現代用法中,它最為人熟知的含義是“器官”,如心臟、大腦等等。在音樂領域,它有“樂器”之意,比如管風琴叫作pipe organ。從詞源上說,organ來自拉丁文organum,希臘文是organon。從含義上說,organon的基本意義是“工具”(tool)或“用具”(instrument)。所以,亞里士多德的“范疇篇”、“解釋篇”等邏輯學著作被后人合稱為“Organon”,中文翻譯為“工具論”。17世紀,弗朗西斯·培根出于對亞里士多德“舊工具”的不滿,構造了以歸納推理為核心的“新工具”(Novum Organum)。對于“工具”和“器官”的同源關系,卡普早有明確認識:“希臘詞organon首先指身體的部分,其次指身體部分的后像(after-image)即工具;再次指質料,如樹或構成樹的木材。在德文中,至少在生理學領域,器官(Organ)和工具(Werkzeug)這兩個詞或多或少是可以交替使用的。”(Kapp, p. 35)[1]當代,“器官”之義逐漸占據上風,甚至遮蔽了“工具”的源初意義,這是應該注意的。
如此說來,將organology譯為“工具論”或“工具學”最為恰當。然而,“工具論”帶有強烈的工具主義色彩,這顯然不是卡普的初衷,更有違斯蒂格勒的本意。況且,“工具”無法涵蓋“器官”之義。在現代中文語境,“工具”和“器官”是完全不同的。[2]工具是外在的、可替換的、可拋棄的,但器官絕非如此,比如心臟事關生死,不能棄之如敝履。我們把心臟與大腦稱作器官,從不稱它們為工具。鑒于此,本文遵循現行做法,權且把organology譯為“器官學”。但需注意,器官學的“器官”取其廣義,不僅包括身體器官(bodily organs),而且包括人工器官(artificial organs)。其中,最重要的人工器官就是技術。將技術視為器官,這意味著技術不僅僅是可有可無的“工具”,而且是如同心腦一般不可須臾分離的“器官”。借用海德格爾的語言,此在(Dasein)之存在總是已經與作為人工器官的技術共在(mitsein)。這體現了器官學的主旨。
二、器官學前史:卡普與弗洛伊德
盡管“器官學”一詞由斯蒂格勒引入,但從器官的角度談技術早有先例。在技術哲學史上,最早將技術與器官相提并論的是德國技術哲學先驅卡普。在《技術哲學綱要》(1877)這部奠基性著作中,他提出了著名的“器官投射理論”(theory of organ projection)。該理論的核心思想是技術乃身體器官之投射。
卡普特別看重“手”在技術發展史中的特殊地位。在西方思想中,“眼”是最為哲學家重視的器官。比如,柏拉圖的eidos(理念)的最初含義是“外觀”或“相”,theoria(理論)的最初含義是“旁觀”等等。視覺中心主義有生物學根據,畢竟視覺是生物體獲取外界信息的首要途徑。然而,技術的本性是創制,這恰恰是視覺中心主義的盲點,因為“眼”不具備任何創制能力,只有“手”才具備。亞里士多德在《論靈魂》中有一句名言,手是“工具的工具”(tool of tools):“靈魂類比于手;手是工具的工具(organon pro organon),思想是形式的形式”。(Aristotle, p. 686)沒有手,技術無從談起。從這個意義上說,手作為身體器官是一切人工器官(工具)的條件??ㄆ照f道,“手是嚴格意義上的器官,有三層規定:第一、它是人的天生工具;第二、它是所有機械工具的樣圖(prototypal image);第三、因為深度參與制造物質后像(material after-image),所以用亞里士多德的話說,它是‘工具的工具’?!保?/span>Kapp, p. 35)在此基礎上,卡普提出工具是身體器官的投射。“當人類使用‘手邊’(at hand)的東西時,第一批工具是對人類身體器官的延展、強化和深化”。(ibid, p. 36)最先被投射的器官是手,投射而成的工具是錘子。“天然的錘子”是手臂加拳頭,“人工的錘子”是木柄加石塊:“柄是手臂的延展,石塊是拳頭的替代?!保?/span>ibid, p. 36)因此,錘子是作為身體器官的手臂和拳頭的投射或后像。所謂投射,就是“拋出去或向前拋,是放在前面或移到外面,是將內在之物置于外部世界”。(ibid, p. 28)
繼卡普之后,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不滿》(1930)中再次將技術與器官相提并論。遠古時代,技術落后,工具粗鄙,人在大自然面前何其渺小,何其脆弱。此時,人夢想擁有無限的力量。這一夢想最終轉變為全知全能的神的形象,凡人無法企及的能力被寄托在這一理想存在者身上。進入現代社會,人通過科學技術創造了大量的先進工具和儀器。高鐵讓人跑得更快,航空器讓人擺脫重力的限制,望遠鏡讓人看的更遠,顯微鏡讓人看的更小,互聯網無限提高人的獲取信息能力,實時通訊讓人掙脫空間的限制。凡此種種,無不昭示人越來越接近全能的神。弗洛伊德說,“今天,他離這一理想的實現只有一步之遙,他自己幾乎變成了神”。 (Freud, p. 38)對此,弗洛伊德稱為“代具神”(prosthetic God)[3]:“人似乎已經變成了代具神。當穿戴所有輔助器官時,他的確超凡脫俗;但是,這些器官并不長在他身上,它們有時給人帶來不小的麻煩”。(ibid, pp. 38-39)暫不論個中“麻煩”,僅就代具神這一概念來說,它頗具啟發性。根據一般理解,神全知全能,完美無缺,無所依賴。根據笛卡爾的定義,神是實體,即不依賴于其他存在者的存在者。根據斯賓諾莎的定義,神是自因的,自己決定自己,因而是自由的。顯然,“代具神”并不符合上述定義。他之所以能夠成為神,正因為他為自己配備了強有力的代具。他之所以獲得超凡脫俗的地位,正因為他對其他存在者具有無限依賴性。而且,“代具神”的神圣地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構成的,是通過不斷改進和完善作為輔助器官的技術贏得的。
回到器官與技術。與卡普一樣,弗洛伊德也將技術視為器官,視為人為自己配備的“輔助器官”。有證據表明,弗洛伊德的這一說法受到了卡普的影響?!都夹g哲學綱要》英文版導論寫道:“盡管基特勒(Friedrich Kittler)宣稱弗洛伊德‘從未讀過’卡普,但有充分的理由認為他讀過。不僅弗洛伊德的書房有這本書[指《技術哲學綱要》],而且在離開維也納時他挑選了一些隨身攜帶的書籍,此書位列其中。”(Kirkwood, Weatherby, p. xv)與卡普不同,弗洛伊德并未將技術視為“器官投射”。通過裝備作為輔助器官的技術,人前所未有地增強了自己的力量。但對于如何理解技術本身,弗洛伊德并未明言。毋寧說,他更側重技術對人的影響,而不是從器官的角度闡釋技術。一方面,弗洛伊德指出技術將人提升到“代具神”的高度,因而對人的神性具有構成性。另一方面,他亦表達了對技術的憂慮。代具是人造器官,不是天生的,它們可能而且已經為人類制造了“不小的麻煩”。
三、斯蒂格勒的“廣義器官學”
羅斯(Daniel Ross)曾經將斯蒂格勒的思想歷程劃分為三個階段。(Ross, pp. 22-23)第一是技術學(technological)階段,主要致力于從現象學思考技術的存在論意義。第二是器官學(organological)和藥理學(pharmacological)階段,主要聚焦于當代技術的“毒性”,即技術何以威脅人類的生存。第三是負人類學(neganthropological)階段,主要嘗試從熵(entropy)與負熵(negentropy)的角度反思人類世(Anthropocene)并為克服文化危機找尋出路。且不論這一劃分是否恰當,器官學確實代表了斯蒂格勒思考技術的獨特視角。
2003年前后,斯蒂格勒將“器官學”一詞從音樂界移植到哲學界,作為思考技術的概念框架。他這樣做的學理動機是:技術(techné)即器官(organ),故技術學(techno-logy)即器官學(organo-logy)。“我在《技術與時間》第一卷寫作的時候,就開始使用‘有機的’(organic)這個概念,這個概念的首次提出源自一位叫做萊瑪特的18 世紀物理學家,他第一個將人的生命體組織稱為‘organ’,而我在使用這個概念的時候著重強調了這個概念的詞源,其詞源是一個古希臘詞語,其中一個本質含義就是‘有組織卻非有機的物’,其實指的是工具”。(斯蒂格勒,2019年a,第2頁)斯蒂格勒認為自己對技術的定義十分符合“organ”的源初意義。在《技術與時間》第一卷,他對技術物的定義如下:“在物理科學的無機存在者與生物學的有機化存在者之間,還存在第三類‘存在者’:有機化的無機存在者(étants inorganiques organisés),即技術對象。”(Stiegler, 1998, p. 17)[4]可見,斯蒂格勒一開始就無意識地將技術與器官相提并論,而器官學則明確將這一隱含之義主題化。此外,器官學還是對德里達的繼承和發展。在斯蒂格勒的哲學生涯中,德里達發揮著重要影響。“我的工作從未放棄德里達從原-痕跡(archi-trace)和替補邏輯(logic of supplement)所做的總體分析,但我必須加以調整并在一些地方挑戰這一分析——廣義器官學方案恰恰滿足了這一要求”。(Stiegler, 2020, pp. 79-80)
那么,究竟什么是器官學?斯蒂格勒寫道,它是一個理論平臺,“該平臺制定一些規則,以在三個平行且不可分割的層次上分析、思考和規定人類事實”。(斯蒂格勒,2019年b,第22-23頁)這三個層次分別是:1、心理身體(psychosomatic)即有機器官(organic organs)的體內層次,包括手、眼、神經系統等等;2、人工(artifactual)即器官學器官(organological organs)的體外層次,包括各種工具、儀器、設備等等;3、社會即機構或團體的組織層次(organisational level),包括家庭、族群、社團、公司等等。(see Stiegler, 2010, p. 34)所謂器官學,就是對這三類器官或三個層次之關系的研究。
首先,器官學拓展了“器官”一詞的外延,回到了希臘文organon的“工具”之本意。它既包含“身體器官”,也涵蓋“人工器官”(技術)和“社會器官”(組織)。這就是為何斯蒂格勒在“器官學”前面加上“廣義”(general)二字的原因。這樣,當我們談論此在或人的organon時,不再局限于皮膚,不再局限于有機的身體器官而將無機的人工器官排斥在外。由此,器官學突破了近代以來的身體/世界的二元本體論,我的器官可以而且已經在我之外存在。
其次,器官學的任務是考察三類器官之間的互構關系。“這里涉及到對有機器官、技術器官和社會組織之關系的分析——我們的出發點是,人的心理身體器官總是與人工器官關聯著,而這種關聯總是由社會組織所規定(prescribed),社會組織自身則由這些人工器官及其與心理身體器官的協調所“共同決定”(over-determined)”。(斯蒂格勒,2019年b,第24頁,譯文有改動)三類不同器官之間是相互構成的關系。人作為有機器官離不開作為人工器官的技術,反之亦然。
第三,器官學同時是藥理學(pharmacology)。1968年,德里達發表長文“柏拉圖的藥”,對柏拉圖的《斐德羅》進行了深入解讀。(see Derrida, 1981)受其影響,斯蒂格勒倡導“技術藥理學”(pharmacology of technology),主張技術是“藥”(pharmakon)。在希臘文中,pharmakon具有兩面性,既意味著良藥、解藥(remedy),也意味著毒藥(poison)。Pharmakon具有不穩定性,有可能由解藥變成毒藥,或由毒藥變成解藥。技術器官學主張,人離不開技術,有機器官離不開人造器官,后者對前者具有構成性。技術藥理學則主張,技術在構成人的同時也可能毒害人。“對于有機器官而言,這些心理身體器官和人工器官之間的安排總是有可能變成毒性的、破壞性的,因此對于有機器官所屬的身體也是毒性的、破壞性的。換言之,廣義器官學就是藥理學”。(斯蒂格勒,2019年b,第24頁)
四、器官學面面觀
下面從幾個方面具體刻畫器官學的特征。第一、“廣義器官學力圖建立一種技術生命(technical life)理論。這里,技術生命可以理解一個過程,它的進化不僅是相對的生物學進化,而且是心理-社會-技術學(psycho-socio-techno-logical)的合成進化”。(Stiegler, 2020, p. 73)人是技術生命,這意味著人不僅是自然物,而且是技術物。人的進化不僅是生物學意義上的遺傳進化,同時是技術學意義上的非遺傳進化。人從不赤手空拳參與生存競爭,而總是輔以技術工具。斯蒂格勒把這種非遺傳進化稱作“后種系發生”(epiphylogenesis),并在此基礎上大膽使用“人工選擇”(artificial selection),以區別于“自然選擇”。(see Stiegler, 1998, p. 176)器官學的研究對象是作為技術生命的此在,它的生命離不開人工器官或技術。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的存在方式不僅是有機的/器官的(organic),更是器官學的(organological)。
第二、器官學是對進化生物學的補充。根據達爾文,生物進化是自然選擇過程。器官學并不否認生存斗爭和自然選擇,但認為它不足以解釋人類進化的特殊性。與其他靈長類不同,人并不純粹依靠本能生存繁衍,而是以技術為中介與環境打交道。人體的邊界不是皮膚,而延展到身體之外的工具、語言、制度等人工器官和社會器官。人在生存競爭中所處的位置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通過技術主動構造的,并且可以世代傳遞。技術構成了人在生存競爭中所處的“小生境”(niché),即“技術小生境”或“技術生態位”(technical niché)。斯蒂格勒寫道,“這些[后遺傳(epigenetic)事件的]保存規定了與環境的關系,規定了整個變異選擇過程,特別是發生在皮層層次上的變異。”(ibid, p. 177)總之,技術作為人工器官參與著自然選擇,影響著對遺傳變異的選擇。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器官學是對進化生物學的補充。
第三、器官學的核心任務是說明器官學之物(the organological)與有機物/器官物(the organic)之間的關系。對于二者,一般不難作出區分。有機物/器官物是活的、有生命的,而器官學之物是死的、無生命的??墒?,器官學之物的獨特性在于盡管它們不是有機的(organic),卻是有機化的(organized)、有條理的、有組織的,具有特定的秩序和結構,并猶如身體器官一樣發揮特定的功能,如手機、電腦等等。進一步說,器官學之物(技術)影響、改變或塑造著有機物/器官物(此在)。“廣義器官學設定,器官學之物——在技術和技術學替補(technological supplement)的意義上理解——修改著有機物/器官物,即修改著它的延異(différance)過程:它的分化與延遲,它的空間化和時間化,以至于從中出現了新的個體化(individuation)過程,即新的生命形式。”(Stiegler, 2020, p. 80)這也是技術生命概念的獨特性之所在。生命離不開技術,技術作為人造器官不斷修改著生命。不同的器官/工具及其連接方式將塑造出不同的生命形態,產生出不同的個體。
第四、更具體地說,不同器官之間是“轉導關系”(transductive relationship)。轉導(transduction)來自法國技術哲學家西蒙棟(Gilbert Simondon)。那么,說有機物/器官物(人)與器官學之物(技術)之間是轉導關系,這意味著什么?“在技術生命中,有機物/器官物的有機性(organicity)是由器官學之物源初構成的,反之亦然——器官學之物本質上是由技術生命的有機形式構成的。換言之,在技術生命中,思考有機物/器官物離不開器官學之物,反之亦然。”(ibid, p. 80)在《技術與時間》第二卷導論,斯蒂格勒對人與技術的轉導關系作了這樣的解釋:“技術或許看起來是‘精神’、‘文明’、‘人類’的對立面,但它卻是人的命運:人與技術不可分割,雙方通過西蒙棟所謂的轉導關系相互纏繞(這種關系構成它的關系項,一個關系項離不開另一個關系項,諸關系項是共同-構成的(co-constituants)”。(Stiegler, 2009, p. 2)可見,轉導關系意味著人與技術是相互構成的。技術作為人工器官不是此在可有可無的工具。它構成著此在,改變著有機體的性質和形態。
第五、器官學的落腳點是人與技術。斯蒂格勒宣稱,器官學是對有機器官、人造器官和社會組織之關系的研究。廣義的器官概念似乎無所不包,這讓器官學顯得大而無當,一個試圖解釋一切的概念框架是令人生疑的。其實,器官學的優先關注點是人與技術,它涉及的中心問題是:技術在什么意義上算作人的器官?人為何需要技術作為器官?技術如何改變人的存在方式和認知方式?這種改變是否會威脅人的存在?因此,我們應當把器官學首先看作關于人和技術的存在論,并且以“替補”為導向。
五、器官學作為替補存在論
器官學主張技術是人的器官。那么,人為何需要為自己配備額外的器官?難道人的天生有機器官不充分嗎?的確如此,因為人是一種特殊的存在者。他是不完整的、未完成的并有待完成的。他的本質就是缺乏本質。斯蒂格勒借助愛比米修斯(Epimetheus)神話表達了這一點。這個神話的要義是,人起源于愛比米修斯的過失,是缺乏本質或才能(quality)的存在者,必須通過技術創造去贏得自己的本質,去充盈自身。人源自雙重過失:愛比米修斯的遺忘與普羅米修斯的盜竊。遺忘導致人類無法像別的動物那樣先天地擁有生存本領,不得不赤身裸體、孤立無援地來到世界。盜竊則賦予人類以制作、發明、想象和創造的能力,以彌補先天才能的缺失,這就是技術的意義??傊?,人沒有起源(origin),或者說人的起源就是起源之缺失(original default)。“人類之所以是人類,是因為缺失。也就是說,他們的存在是他們的生成”。(斯蒂格勒,2018年,第69頁)海德格爾也表達過類似看法。此在之生存是向著可能性籌劃,可能性意味著尚未成為現實,因此此在總是有待完成和實現的存在者。
正因為人是未完成并有待完成的,所以需要為自己配備額外的輔助器官,為自己添置“代具”(prosthesis)。在源初意義上,“代具意味著‘置于……前面’。代具性是世界的已經在此(déjà-là),因此也是過去的已經在此。代具字面上可以翻譯為前置(proposition)。一個代具就是被前置的東西,被放在前面(in front),被預先(in advance)放置;技術就是被放置在我們面前的東西。”(Stiegler, 1998, p. 235)作為缺乏本質和才能的存在者,此在必然并且總是已經依賴于技術。我們借助電腦寫作,借助網絡閱讀,借助手機交流,借助可穿戴設備獲悉自己的身體狀況等等??梢?,此在總是已經存在于代具之中,并通過代具而存在。對此,可稱為“代具性存在”(being prosthetically)。這樣,我們便回到了弗洛伊德所說的“代具神”概念。人通過代具而極大地充盈自身,提升自己的地位。代具性存在表明,技術必然是人的器官,此在之生存離不開人造器官。
然而,“代具”是一個容易引起誤解的概念,似乎它的功能只是替代殘缺的身體器官。譬如,某人不幸在車禍中失去雙腿,不得不裝配義肢/代具。為了更好地闡明器官學的宗旨,在此引入德里達的“替補”(supplément)概念。在《論文字學》中德里達反復強調,替補具有雙重意義:補充與替代。“替補概念……自身涵蓋兩種意義,這兩種意義的結合既怪異,又屬必然。替補補充,它是剩余,是充實另一個充足性(plénitude)的充足性,在場的填充(comble de la présence)”。(Derrida, 1967, p. 208)補充之義不難理解。落實到人與技術的關系,這意味著人是自足的,技術是輔助工具,它的功能是更好地服務于人——錦上添花。即便沒有技術,人依然無所缺失。這是工具主義技術觀的基本主張。另一方面,德里達進一步指出,“替補代替(supplée)。它補充只為取代。它介入或混入代替(à-la-place-de);如果它填充,那也如同填充虛空。如果它代表(représente)或臨摹[在場],那也是通過在場的先天缺失進行的。作為替補者和代理者,替補是想取而代之的副手、下屬機構。”(ibid, p. 208)這層含義略顯費解,但也更深刻。就人與技術而言,替代意味著賦予技術以構成性意義。技術作為人工器官似乎對人只具有輔助性和補充性意義,但它事實上構成著人的本質。鑒于人的本質就是缺乏本質即“在場的先天缺失”,技術便能夠發揮構成和替代的功能。舉例來說,我們常常將一些事情記在日記本上以備忘,似乎日記只是大腦記憶的輔助。但是,因為我們的記憶力是有限的,而且記憶會犯錯,所以一段日子過后,日記反而成為判定記憶是否準確的依據。日記看起來只是記憶的補充,反過來卻成為記憶的替代。
本文主張,器官學就是替補存在論。一方面,它的中心關懷是關于此在與技術的存在論。存在論關涉人與技術的本質和存在方式等基本問題,與倫理學、政治學有著原則性區別。另一方面,它堅持技術作為器官是此在的替補。技術看似是輔助工具,實則是對此在具有構成價值的必要器官。這樣,技術的器官學之思既不同于流行的工具主義,也不同于海德格爾的“座架”理論,或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等等。技術器官學主張,人不是自足的,技術對人具有構成性,人只有借助外部器官才能成為(become)自身。在這一點上,器官學與德勒茲的根狀莖(rhizome)存在論頗有親和性,二者都強調聯結與生成(becoming)。“根狀莖沒有開端,沒有結束;它總是位于途中(middle),在事物中間,是居間存在、間奏曲。樹是血統,但是根狀莖是聯姻、獨一無二的聯姻。樹強加動詞‘是’(to be),而根狀莖的成分是連詞“和……和……和。這種連詞具有足夠的力量去動搖動詞‘是’并將其連根拔起?!保?/span>Deleuze, Guattari, p. 25)此外,器官學之思與拉圖爾(Bruno Latour)的“行動者網絡理論”(ANT)以及克拉克的“延展認知”(extended cognition)也頗有共鳴。它們的共同點是:放棄實體主義,走向關系主義;放棄靜態思維,走向動態思維。
【參考文獻】
斯蒂格勒,2018年:《意外地哲學思考》,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斯蒂格勒,2019年a:《人類紀的“熵”、“負熵”和“熵增”》,載《社會科學戰線》第3期。
斯蒂格勒,2019年b:《南京課程:在人類紀時代閱讀馬克思和恩格斯》,南京大學出版社。
Aristotle, 1995, “On Soul”, in J. Barnes(ed.) The 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eleuze, G., Guattari, F., 1987, A Thousand Plateau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Derrida, J., 1967, De la grammatologie, Paris: Minuit. 譯文參照了中文版《論文字學》(汪家堂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
Derrida, J., 1981, “Plato’s Pharmacy”, in J. Derrida, Dissemination, London: Athlone.
Freud, S., 1961, 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New York: Norton.
Kapp, E., 2018, Elements of a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Kirkwood J., Weatherby L., 2018, “Introduction: The Culture of Operations, Ernst Kapp’s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in E. Kapp, Elements of a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Oler, W., et al., 1970, “Definition of Organology”, in The Galpin Society Journal23.
Ross, D., 2018, “Introduction”, in B. Stiegler, The Neganthropocene, London: Open Humanities Press.
Stiegler, B., 1998, Technics and Time 1, The Fault of Epimetheu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iegler, B., 2009, Technics and Time 2, Disorienta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iegler, B., 2010, For a New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Cambridge: Polity.
Stiegler, B., 2020, “Elements for a General Organology”, in Derrida Today 13(1).
【注釋】
[1] “后像”是一種視覺現象,在視覺刺激停止后,圖像并不立即消失,而會減弱并持續一段時間。這種殘留的圖像就是后像。
[2] 在古漢語中,“器”指工具,如器皿、器具、陶器等等。因此,孔子說“君子不器”。但是,在現代漢語中,“器官”特指生物學意義上的身體結構,不含工具之義。
[3] 在醫學領域,prosthesis一般翻譯為“假肢”或“義肢”,即代替殘缺身體器官的人造器官,特別是四肢。本文統一譯為“代具”。
[4] Organic(法語organique)與organized(法語organisé)的詞根都是organ,可直譯為“器官的”與“器官化的”。但是,這樣翻譯略顯怪異。本文遵循通行做法,分別譯為“有機的”與“有組織的”或“有機化的”,盡管這無法體現它們與organ之間的同源關系。
原載:《哲學動態》2023年第8期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5號郵編:100732
電話:(010)85195506
傳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摘要】“器官學”(organology)由斯蒂格勒引入哲學界,作為理解技術的概念框架。從詞源上看,organ的基本含義是“工具”,而“器官”之義近代才出現。在斯蒂格勒之前,卡普和弗洛伊德已嘗試從器官角度理解技術,視技術為“器官投射”或“輔助器官”。斯蒂格勒的廣義器官學旨在探討身體器官(有機體)、人工器官(技術)與社會器官(組織、制度)之間的關系,并特別強調人與技術是“轉導關系”(transductive relations)?;趯ζ鞴賹W諸側面的刻畫,可進一步把它理解為關于人與技術的“替補”(supplement)存在論。技術的器官學之思表明,技術對此在(Dasein)具有構成性,人的生存離不開作為人工器官的技術。
【關鍵詞】技術 器官學 斯蒂格勒 存在論 替補
什么是技術?這是技術哲學的永恒話題。有人將技術理解為工具,似乎它是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仆人。有人將技術理解為“解蔽”(Unverborgenheit),是現代人難以逃離的“座架”(Gestell)。有人將技術理解為異化之淵藪,是人類墮落的罪魁禍首。德國技術哲學奠基人卡普(Ernst Kapp)則將技術與器官(organ)相提并論,法國技術哲學家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進一步提出“廣義器官學”(general organology)。那么,何謂器官學?技術的器官學之思能夠為我們提供怎樣的見解?本文嘗試進行探討。
一、“器官”的詞源分析
“Organology”一詞最初源于音樂領域,由貝薩拉博夫(Nicholas Bessaraboff)1941年首先使用,基本含義是對樂器的研究,特別是有關樂器的科學與工程方面的研究。(see Oler et al., pp. 170-174)2003年前后,斯蒂格勒將它移植到哲學領域。“我借用‘器官學’闡釋人的存在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偶然性原因,因為我在寫作《象征的貧困》一書時正在一家音樂組織工作,在工作中接觸到關于‘樂器學’的一些理論,恰巧樂器學也都是用的器官、組織這樣一些概念,所以我的使用受到其影響?!保ㄋ沟俑窭?,2019年a,第2頁)從構詞上看,organology是關于organ的學問或研究,正如biology是關于bios(生命)的學問或研究,anthropology是關于anthropos(人)的學問或研究。那么,organ究竟是什么?
在現代用法中,它最為人熟知的含義是“器官”,如心臟、大腦等等。在音樂領域,它有“樂器”之意,比如管風琴叫作pipe organ。從詞源上說,organ來自拉丁文organum,希臘文是organon。從含義上說,organon的基本意義是“工具”(tool)或“用具”(instrument)。所以,亞里士多德的“范疇篇”、“解釋篇”等邏輯學著作被后人合稱為“Organon”,中文翻譯為“工具論”。17世紀,弗朗西斯·培根出于對亞里士多德“舊工具”的不滿,構造了以歸納推理為核心的“新工具”(Novum Organum)。對于“工具”和“器官”的同源關系,卡普早有明確認識:“希臘詞organon首先指身體的部分,其次指身體部分的后像(after-image)即工具;再次指質料,如樹或構成樹的木材。在德文中,至少在生理學領域,器官(Organ)和工具(Werkzeug)這兩個詞或多或少是可以交替使用的。”(Kapp, p. 35)[1]當代,“器官”之義逐漸占據上風,甚至遮蔽了“工具”的源初意義,這是應該注意的。
如此說來,將organology譯為“工具論”或“工具學”最為恰當。然而,“工具論”帶有強烈的工具主義色彩,這顯然不是卡普的初衷,更有違斯蒂格勒的本意。況且,“工具”無法涵蓋“器官”之義。在現代中文語境,“工具”和“器官”是完全不同的。[2]工具是外在的、可替換的、可拋棄的,但器官絕非如此,比如心臟事關生死,不能棄之如敝履。我們把心臟與大腦稱作器官,從不稱它們為工具。鑒于此,本文遵循現行做法,權且把organology譯為“器官學”。但需注意,器官學的“器官”取其廣義,不僅包括身體器官(bodily organs),而且包括人工器官(artificial organs)。其中,最重要的人工器官就是技術。將技術視為器官,這意味著技術不僅僅是可有可無的“工具”,而且是如同心腦一般不可須臾分離的“器官”。借用海德格爾的語言,此在(Dasein)之存在總是已經與作為人工器官的技術共在(mitsein)。這體現了器官學的主旨。
二、器官學前史:卡普與弗洛伊德
盡管“器官學”一詞由斯蒂格勒引入,但從器官的角度談技術早有先例。在技術哲學史上,最早將技術與器官相提并論的是德國技術哲學先驅卡普。在《技術哲學綱要》(1877)這部奠基性著作中,他提出了著名的“器官投射理論”(theory of organ projection)。該理論的核心思想是技術乃身體器官之投射。
卡普特別看重“手”在技術發展史中的特殊地位。在西方思想中,“眼”是最為哲學家重視的器官。比如,柏拉圖的eidos(理念)的最初含義是“外觀”或“相”,theoria(理論)的最初含義是“旁觀”等等。視覺中心主義有生物學根據,畢竟視覺是生物體獲取外界信息的首要途徑。然而,技術的本性是創制,這恰恰是視覺中心主義的盲點,因為“眼”不具備任何創制能力,只有“手”才具備。亞里士多德在《論靈魂》中有一句名言,手是“工具的工具”(tool of tools):“靈魂類比于手;手是工具的工具(organon pro organon),思想是形式的形式”。(Aristotle, p. 686)沒有手,技術無從談起。從這個意義上說,手作為身體器官是一切人工器官(工具)的條件??ㄆ照f道,“手是嚴格意義上的器官,有三層規定:第一、它是人的天生工具;第二、它是所有機械工具的樣圖(prototypal image);第三、因為深度參與制造物質后像(material after-image),所以用亞里士多德的話說,它是‘工具的工具’?!保?/span>Kapp, p. 35)在此基礎上,卡普提出工具是身體器官的投射。“當人類使用‘手邊’(at hand)的東西時,第一批工具是對人類身體器官的延展、強化和深化”。(ibid, p. 36)最先被投射的器官是手,投射而成的工具是錘子。“天然的錘子”是手臂加拳頭,“人工的錘子”是木柄加石塊:“柄是手臂的延展,石塊是拳頭的替代?!保?/span>ibid, p. 36)因此,錘子是作為身體器官的手臂和拳頭的投射或后像。所謂投射,就是“拋出去或向前拋,是放在前面或移到外面,是將內在之物置于外部世界”。(ibid, p. 28)
繼卡普之后,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不滿》(1930)中再次將技術與器官相提并論。遠古時代,技術落后,工具粗鄙,人在大自然面前何其渺小,何其脆弱。此時,人夢想擁有無限的力量。這一夢想最終轉變為全知全能的神的形象,凡人無法企及的能力被寄托在這一理想存在者身上。進入現代社會,人通過科學技術創造了大量的先進工具和儀器。高鐵讓人跑得更快,航空器讓人擺脫重力的限制,望遠鏡讓人看的更遠,顯微鏡讓人看的更小,互聯網無限提高人的獲取信息能力,實時通訊讓人掙脫空間的限制。凡此種種,無不昭示人越來越接近全能的神。弗洛伊德說,“今天,他離這一理想的實現只有一步之遙,他自己幾乎變成了神”。 (Freud, p. 38)對此,弗洛伊德稱為“代具神”(prosthetic God)[3]:“人似乎已經變成了代具神。當穿戴所有輔助器官時,他的確超凡脫俗;但是,這些器官并不長在他身上,它們有時給人帶來不小的麻煩”。(ibid, pp. 38-39)暫不論個中“麻煩”,僅就代具神這一概念來說,它頗具啟發性。根據一般理解,神全知全能,完美無缺,無所依賴。根據笛卡爾的定義,神是實體,即不依賴于其他存在者的存在者。根據斯賓諾莎的定義,神是自因的,自己決定自己,因而是自由的。顯然,“代具神”并不符合上述定義。他之所以能夠成為神,正因為他為自己配備了強有力的代具。他之所以獲得超凡脫俗的地位,正因為他對其他存在者具有無限依賴性。而且,“代具神”的神圣地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構成的,是通過不斷改進和完善作為輔助器官的技術贏得的。
回到器官與技術。與卡普一樣,弗洛伊德也將技術視為器官,視為人為自己配備的“輔助器官”。有證據表明,弗洛伊德的這一說法受到了卡普的影響?!都夹g哲學綱要》英文版導論寫道:“盡管基特勒(Friedrich Kittler)宣稱弗洛伊德‘從未讀過’卡普,但有充分的理由認為他讀過。不僅弗洛伊德的書房有這本書[指《技術哲學綱要》],而且在離開維也納時他挑選了一些隨身攜帶的書籍,此書位列其中。”(Kirkwood, Weatherby, p. xv)與卡普不同,弗洛伊德并未將技術視為“器官投射”。通過裝備作為輔助器官的技術,人前所未有地增強了自己的力量。但對于如何理解技術本身,弗洛伊德并未明言。毋寧說,他更側重技術對人的影響,而不是從器官的角度闡釋技術。一方面,弗洛伊德指出技術將人提升到“代具神”的高度,因而對人的神性具有構成性。另一方面,他亦表達了對技術的憂慮。代具是人造器官,不是天生的,它們可能而且已經為人類制造了“不小的麻煩”。
三、斯蒂格勒的“廣義器官學”
羅斯(Daniel Ross)曾經將斯蒂格勒的思想歷程劃分為三個階段。(Ross, pp. 22-23)第一是技術學(technological)階段,主要致力于從現象學思考技術的存在論意義。第二是器官學(organological)和藥理學(pharmacological)階段,主要聚焦于當代技術的“毒性”,即技術何以威脅人類的生存。第三是負人類學(neganthropological)階段,主要嘗試從熵(entropy)與負熵(negentropy)的角度反思人類世(Anthropocene)并為克服文化危機找尋出路。且不論這一劃分是否恰當,器官學確實代表了斯蒂格勒思考技術的獨特視角。
2003年前后,斯蒂格勒將“器官學”一詞從音樂界移植到哲學界,作為思考技術的概念框架。他這樣做的學理動機是:技術(techné)即器官(organ),故技術學(techno-logy)即器官學(organo-logy)。“我在《技術與時間》第一卷寫作的時候,就開始使用‘有機的’(organic)這個概念,這個概念的首次提出源自一位叫做萊瑪特的18 世紀物理學家,他第一個將人的生命體組織稱為‘organ’,而我在使用這個概念的時候著重強調了這個概念的詞源,其詞源是一個古希臘詞語,其中一個本質含義就是‘有組織卻非有機的物’,其實指的是工具”。(斯蒂格勒,2019年a,第2頁)斯蒂格勒認為自己對技術的定義十分符合“organ”的源初意義。在《技術與時間》第一卷,他對技術物的定義如下:“在物理科學的無機存在者與生物學的有機化存在者之間,還存在第三類‘存在者’:有機化的無機存在者(étants inorganiques organisés),即技術對象。”(Stiegler, 1998, p. 17)[4]可見,斯蒂格勒一開始就無意識地將技術與器官相提并論,而器官學則明確將這一隱含之義主題化。此外,器官學還是對德里達的繼承和發展。在斯蒂格勒的哲學生涯中,德里達發揮著重要影響。“我的工作從未放棄德里達從原-痕跡(archi-trace)和替補邏輯(logic of supplement)所做的總體分析,但我必須加以調整并在一些地方挑戰這一分析——廣義器官學方案恰恰滿足了這一要求”。(Stiegler, 2020, pp. 79-80)
那么,究竟什么是器官學?斯蒂格勒寫道,它是一個理論平臺,“該平臺制定一些規則,以在三個平行且不可分割的層次上分析、思考和規定人類事實”。(斯蒂格勒,2019年b,第22-23頁)這三個層次分別是:1、心理身體(psychosomatic)即有機器官(organic organs)的體內層次,包括手、眼、神經系統等等;2、人工(artifactual)即器官學器官(organological organs)的體外層次,包括各種工具、儀器、設備等等;3、社會即機構或團體的組織層次(organisational level),包括家庭、族群、社團、公司等等。(see Stiegler, 2010, p. 34)所謂器官學,就是對這三類器官或三個層次之關系的研究。
首先,器官學拓展了“器官”一詞的外延,回到了希臘文organon的“工具”之本意。它既包含“身體器官”,也涵蓋“人工器官”(技術)和“社會器官”(組織)。這就是為何斯蒂格勒在“器官學”前面加上“廣義”(general)二字的原因。這樣,當我們談論此在或人的organon時,不再局限于皮膚,不再局限于有機的身體器官而將無機的人工器官排斥在外。由此,器官學突破了近代以來的身體/世界的二元本體論,我的器官可以而且已經在我之外存在。
其次,器官學的任務是考察三類器官之間的互構關系。“這里涉及到對有機器官、技術器官和社會組織之關系的分析——我們的出發點是,人的心理身體器官總是與人工器官關聯著,而這種關聯總是由社會組織所規定(prescribed),社會組織自身則由這些人工器官及其與心理身體器官的協調所“共同決定”(over-determined)”。(斯蒂格勒,2019年b,第24頁,譯文有改動)三類不同器官之間是相互構成的關系。人作為有機器官離不開作為人工器官的技術,反之亦然。
第三,器官學同時是藥理學(pharmacology)。1968年,德里達發表長文“柏拉圖的藥”,對柏拉圖的《斐德羅》進行了深入解讀。(see Derrida, 1981)受其影響,斯蒂格勒倡導“技術藥理學”(pharmacology of technology),主張技術是“藥”(pharmakon)。在希臘文中,pharmakon具有兩面性,既意味著良藥、解藥(remedy),也意味著毒藥(poison)。Pharmakon具有不穩定性,有可能由解藥變成毒藥,或由毒藥變成解藥。技術器官學主張,人離不開技術,有機器官離不開人造器官,后者對前者具有構成性。技術藥理學則主張,技術在構成人的同時也可能毒害人。“對于有機器官而言,這些心理身體器官和人工器官之間的安排總是有可能變成毒性的、破壞性的,因此對于有機器官所屬的身體也是毒性的、破壞性的。換言之,廣義器官學就是藥理學”。(斯蒂格勒,2019年b,第24頁)
四、器官學面面觀
下面從幾個方面具體刻畫器官學的特征。第一、“廣義器官學力圖建立一種技術生命(technical life)理論。這里,技術生命可以理解一個過程,它的進化不僅是相對的生物學進化,而且是心理-社會-技術學(psycho-socio-techno-logical)的合成進化”。(Stiegler, 2020, p. 73)人是技術生命,這意味著人不僅是自然物,而且是技術物。人的進化不僅是生物學意義上的遺傳進化,同時是技術學意義上的非遺傳進化。人從不赤手空拳參與生存競爭,而總是輔以技術工具。斯蒂格勒把這種非遺傳進化稱作“后種系發生”(epiphylogenesis),并在此基礎上大膽使用“人工選擇”(artificial selection),以區別于“自然選擇”。(see Stiegler, 1998, p. 176)器官學的研究對象是作為技術生命的此在,它的生命離不開人工器官或技術。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的存在方式不僅是有機的/器官的(organic),更是器官學的(organological)。
第二、器官學是對進化生物學的補充。根據達爾文,生物進化是自然選擇過程。器官學并不否認生存斗爭和自然選擇,但認為它不足以解釋人類進化的特殊性。與其他靈長類不同,人并不純粹依靠本能生存繁衍,而是以技術為中介與環境打交道。人體的邊界不是皮膚,而延展到身體之外的工具、語言、制度等人工器官和社會器官。人在生存競爭中所處的位置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通過技術主動構造的,并且可以世代傳遞。技術構成了人在生存競爭中所處的“小生境”(niché),即“技術小生境”或“技術生態位”(technical niché)。斯蒂格勒寫道,“這些[后遺傳(epigenetic)事件的]保存規定了與環境的關系,規定了整個變異選擇過程,特別是發生在皮層層次上的變異。”(ibid, p. 177)總之,技術作為人工器官參與著自然選擇,影響著對遺傳變異的選擇。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器官學是對進化生物學的補充。
第三、器官學的核心任務是說明器官學之物(the organological)與有機物/器官物(the organic)之間的關系。對于二者,一般不難作出區分。有機物/器官物是活的、有生命的,而器官學之物是死的、無生命的??墒?,器官學之物的獨特性在于盡管它們不是有機的(organic),卻是有機化的(organized)、有條理的、有組織的,具有特定的秩序和結構,并猶如身體器官一樣發揮特定的功能,如手機、電腦等等。進一步說,器官學之物(技術)影響、改變或塑造著有機物/器官物(此在)。“廣義器官學設定,器官學之物——在技術和技術學替補(technological supplement)的意義上理解——修改著有機物/器官物,即修改著它的延異(différance)過程:它的分化與延遲,它的空間化和時間化,以至于從中出現了新的個體化(individuation)過程,即新的生命形式。”(Stiegler, 2020, p. 80)這也是技術生命概念的獨特性之所在。生命離不開技術,技術作為人造器官不斷修改著生命。不同的器官/工具及其連接方式將塑造出不同的生命形態,產生出不同的個體。
第四、更具體地說,不同器官之間是“轉導關系”(transductive relationship)。轉導(transduction)來自法國技術哲學家西蒙棟(Gilbert Simondon)。那么,說有機物/器官物(人)與器官學之物(技術)之間是轉導關系,這意味著什么?“在技術生命中,有機物/器官物的有機性(organicity)是由器官學之物源初構成的,反之亦然——器官學之物本質上是由技術生命的有機形式構成的。換言之,在技術生命中,思考有機物/器官物離不開器官學之物,反之亦然。”(ibid, p. 80)在《技術與時間》第二卷導論,斯蒂格勒對人與技術的轉導關系作了這樣的解釋:“技術或許看起來是‘精神’、‘文明’、‘人類’的對立面,但它卻是人的命運:人與技術不可分割,雙方通過西蒙棟所謂的轉導關系相互纏繞(這種關系構成它的關系項,一個關系項離不開另一個關系項,諸關系項是共同-構成的(co-constituants)”。(Stiegler, 2009, p. 2)可見,轉導關系意味著人與技術是相互構成的。技術作為人工器官不是此在可有可無的工具。它構成著此在,改變著有機體的性質和形態。
第五、器官學的落腳點是人與技術。斯蒂格勒宣稱,器官學是對有機器官、人造器官和社會組織之關系的研究。廣義的器官概念似乎無所不包,這讓器官學顯得大而無當,一個試圖解釋一切的概念框架是令人生疑的。其實,器官學的優先關注點是人與技術,它涉及的中心問題是:技術在什么意義上算作人的器官?人為何需要技術作為器官?技術如何改變人的存在方式和認知方式?這種改變是否會威脅人的存在?因此,我們應當把器官學首先看作關于人和技術的存在論,并且以“替補”為導向。
五、器官學作為替補存在論
器官學主張技術是人的器官。那么,人為何需要為自己配備額外的器官?難道人的天生有機器官不充分嗎?的確如此,因為人是一種特殊的存在者。他是不完整的、未完成的并有待完成的。他的本質就是缺乏本質。斯蒂格勒借助愛比米修斯(Epimetheus)神話表達了這一點。這個神話的要義是,人起源于愛比米修斯的過失,是缺乏本質或才能(quality)的存在者,必須通過技術創造去贏得自己的本質,去充盈自身。人源自雙重過失:愛比米修斯的遺忘與普羅米修斯的盜竊。遺忘導致人類無法像別的動物那樣先天地擁有生存本領,不得不赤身裸體、孤立無援地來到世界。盜竊則賦予人類以制作、發明、想象和創造的能力,以彌補先天才能的缺失,這就是技術的意義??傊?,人沒有起源(origin),或者說人的起源就是起源之缺失(original default)。“人類之所以是人類,是因為缺失。也就是說,他們的存在是他們的生成”。(斯蒂格勒,2018年,第69頁)海德格爾也表達過類似看法。此在之生存是向著可能性籌劃,可能性意味著尚未成為現實,因此此在總是有待完成和實現的存在者。
正因為人是未完成并有待完成的,所以需要為自己配備額外的輔助器官,為自己添置“代具”(prosthesis)。在源初意義上,“代具意味著‘置于……前面’。代具性是世界的已經在此(déjà-là),因此也是過去的已經在此。代具字面上可以翻譯為前置(proposition)。一個代具就是被前置的東西,被放在前面(in front),被預先(in advance)放置;技術就是被放置在我們面前的東西。”(Stiegler, 1998, p. 235)作為缺乏本質和才能的存在者,此在必然并且總是已經依賴于技術。我們借助電腦寫作,借助網絡閱讀,借助手機交流,借助可穿戴設備獲悉自己的身體狀況等等??梢?,此在總是已經存在于代具之中,并通過代具而存在。對此,可稱為“代具性存在”(being prosthetically)。這樣,我們便回到了弗洛伊德所說的“代具神”概念。人通過代具而極大地充盈自身,提升自己的地位。代具性存在表明,技術必然是人的器官,此在之生存離不開人造器官。
然而,“代具”是一個容易引起誤解的概念,似乎它的功能只是替代殘缺的身體器官。譬如,某人不幸在車禍中失去雙腿,不得不裝配義肢/代具。為了更好地闡明器官學的宗旨,在此引入德里達的“替補”(supplément)概念。在《論文字學》中德里達反復強調,替補具有雙重意義:補充與替代。“替補概念……自身涵蓋兩種意義,這兩種意義的結合既怪異,又屬必然。替補補充,它是剩余,是充實另一個充足性(plénitude)的充足性,在場的填充(comble de la présence)”。(Derrida, 1967, p. 208)補充之義不難理解。落實到人與技術的關系,這意味著人是自足的,技術是輔助工具,它的功能是更好地服務于人——錦上添花。即便沒有技術,人依然無所缺失。這是工具主義技術觀的基本主張。另一方面,德里達進一步指出,“替補代替(supplée)。它補充只為取代。它介入或混入代替(à-la-place-de);如果它填充,那也如同填充虛空。如果它代表(représente)或臨摹[在場],那也是通過在場的先天缺失進行的。作為替補者和代理者,替補是想取而代之的副手、下屬機構。”(ibid, p. 208)這層含義略顯費解,但也更深刻。就人與技術而言,替代意味著賦予技術以構成性意義。技術作為人工器官似乎對人只具有輔助性和補充性意義,但它事實上構成著人的本質。鑒于人的本質就是缺乏本質即“在場的先天缺失”,技術便能夠發揮構成和替代的功能。舉例來說,我們常常將一些事情記在日記本上以備忘,似乎日記只是大腦記憶的輔助。但是,因為我們的記憶力是有限的,而且記憶會犯錯,所以一段日子過后,日記反而成為判定記憶是否準確的依據。日記看起來只是記憶的補充,反過來卻成為記憶的替代。
本文主張,器官學就是替補存在論。一方面,它的中心關懷是關于此在與技術的存在論。存在論關涉人與技術的本質和存在方式等基本問題,與倫理學、政治學有著原則性區別。另一方面,它堅持技術作為器官是此在的替補。技術看似是輔助工具,實則是對此在具有構成價值的必要器官。這樣,技術的器官學之思既不同于流行的工具主義,也不同于海德格爾的“座架”理論,或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等等。技術器官學主張,人不是自足的,技術對人具有構成性,人只有借助外部器官才能成為(become)自身。在這一點上,器官學與德勒茲的根狀莖(rhizome)存在論頗有親和性,二者都強調聯結與生成(becoming)。“根狀莖沒有開端,沒有結束;它總是位于途中(middle),在事物中間,是居間存在、間奏曲。樹是血統,但是根狀莖是聯姻、獨一無二的聯姻。樹強加動詞‘是’(to be),而根狀莖的成分是連詞“和……和……和。這種連詞具有足夠的力量去動搖動詞‘是’并將其連根拔起?!保?/span>Deleuze, Guattari, p. 25)此外,器官學之思與拉圖爾(Bruno Latour)的“行動者網絡理論”(ANT)以及克拉克的“延展認知”(extended cognition)也頗有共鳴。它們的共同點是:放棄實體主義,走向關系主義;放棄靜態思維,走向動態思維。
【參考文獻】
斯蒂格勒,2018年:《意外地哲學思考》,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斯蒂格勒,2019年a:《人類紀的“熵”、“負熵”和“熵增”》,載《社會科學戰線》第3期。
斯蒂格勒,2019年b:《南京課程:在人類紀時代閱讀馬克思和恩格斯》,南京大學出版社。
Aristotle, 1995, “On Soul”, in J. Barnes(ed.) The 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eleuze, G., Guattari, F., 1987, A Thousand Plateau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Derrida, J., 1967, De la grammatologie, Paris: Minuit. 譯文參照了中文版《論文字學》(汪家堂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
Derrida, J., 1981, “Plato’s Pharmacy”, in J. Derrida, Dissemination, London: Athlone.
Freud, S., 1961, 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New York: Norton.
Kapp, E., 2018, Elements of a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Kirkwood J., Weatherby L., 2018, “Introduction: The Culture of Operations, Ernst Kapp’s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in E. Kapp, Elements of a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Oler, W., et al., 1970, “Definition of Organology”, in The Galpin Society Journal23.
Ross, D., 2018, “Introduction”, in B. Stiegler, The Neganthropocene, London: Open Humanities Press.
Stiegler, B., 1998, Technics and Time 1, The Fault of Epimetheu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iegler, B., 2009, Technics and Time 2, Disorienta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iegler, B., 2010, For a New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Cambridge: Polity.
Stiegler, B., 2020, “Elements for a General Organology”, in Derrida Today 13(1).
【注釋】
[1] “后像”是一種視覺現象,在視覺刺激停止后,圖像并不立即消失,而會減弱并持續一段時間。這種殘留的圖像就是后像。
[2] 在古漢語中,“器”指工具,如器皿、器具、陶器等等。因此,孔子說“君子不器”。但是,在現代漢語中,“器官”特指生物學意義上的身體結構,不含工具之義。
[3] 在醫學領域,prosthesis一般翻譯為“假肢”或“義肢”,即代替殘缺身體器官的人造器官,特別是四肢。本文統一譯為“代具”。
[4] Organic(法語organique)與organized(法語organisé)的詞根都是organ,可直譯為“器官的”與“器官化的”。但是,這樣翻譯略顯怪異。本文遵循通行做法,分別譯為“有機的”與“有組織的”或“有機化的”,盡管這無法體現它們與organ之間的同源關系。
原載:《哲學動態》2023年第8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