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是我國哲學學科的重要學術機構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哲學研究所。歷任所長為潘梓年、許立群、邢賁思、汝信(兼)、陳筠泉、李景源、謝地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國沒有專門的哲學研究機構。為了適應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 ... <詳情>
哲學專業書庫的前身是哲學研究所圖書館,與哲學研究所同時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圖書館合并之后將其劃為哲學所自管庫,從此只保留圖書借閱流通業務,不再購進新書。
2009年1月16日,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哲學專業書庫正式掛牌。
<詳情>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5號郵編:100732
電話:(010)85195506
傳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那爛陀寺是古印度在佛教文化教育方面的一個成功范例。
以阿維森納(或伊本·西那)的《論靈魂》為例,本文從有關靈魂的定義、靈魂的本質及其存在性...
印度人的哲學思維方式,保持著與吠陀-奧義書一脈相承的文化特質和精神氣質
善惡問題是思想家自古以來關注與爭辯的焦點。
僧肇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宗教家,佛教中國化的先驅之一
日本近代哲學家西田幾多郎認為西方哲學是一種“對象化”的邏輯
人本主義在20世紀30年代被日本和歐美學界廣泛探討。
學界有關近代中國“世界佛教運動”研究的敘事,主要是以太虛的志行為中心,然這一場運動還有...
“生”是印度哲學中非常重要的哲學范疇
日本近代哲學家井上圓了為了振興佛教,借鑒康德哲學,把傳統佛教改造為純正哲學的理論體系。
中國“東方哲學”學科起源于20世紀初的東西文化論戰。
朱謙之先生是我國東方哲學及宗教學學科的重要奠基人,也是最早在我國高校開設東方哲學和宗教...
在印度婆羅門教傳統的吠陀文獻中,奧義書是第一部闡述禪法的經典。
近年來研究“西學東漸”形成了一種熱潮,一般說來人們都承認近代以來中國的發展與西方文化的...
哲學與宗教、理論與實踐不可離析,自古以來就是印度思想的一大特色。
印度哲學的“幻”,就其哲理內涵來說,頗像中國哲學的“易”。它是事物自身矛盾發展外顯的現...
印度的宗教五花八門, 思想錯綜復雜。印度宗教思想的形成與它特殊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習俗有著千...
中國人文學界關于20世紀“新儒學”的一般性的觀點認為,這一思想思潮的產生,是為應對中國社...
戰后的日本,經濟發展迅速,一躍成為世界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但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日本在...
新興宗教的迅速發展,是當今世界宗教領域的新動向、新特點。日本是世界新興宗教運動的主要發源...
日本近代史學界對中國上古史的懷疑與發難,始于東京大學史學科教授白鳥庫吉的“堯舜禹非實在...
《孟子?離樓上》云:“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闭\者,實也。朱舜水以此實學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