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是我國哲學學科的重要學術機構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哲學研究所。歷任所長為潘梓年、許立群、邢賁思、汝信(兼)、陳筠泉、李景源、謝地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國沒有專門的哲學研究機構。為了適應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 ... <詳情>
哲學專業書庫的前身是哲學研究所圖書館,與哲學研究所同時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圖書館合并之后將其劃為哲學所自管庫,從此只保留圖書借閱流通業務,不再購進新書。
2009年1月16日,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哲學專業書庫正式掛牌。
<詳情>內容簡介:
歐亞主義是當代俄羅斯思想史研究中的核心問題之一,《歐洲與人類》是我國國內首次譯介歐亞主義經典著作,這對于推動我國國內學界的歐亞主義問題研究無疑具有重要價值。自18世紀初彼得大帝改革開始,俄國看似堅定地踏上了西化道路,但“俄羅斯VS西方”的對立范疇最遲在18世紀下半期就開始出現在俄國知識界的討論中,并在19世紀上半期以“斯拉夫派與西方派”的爭論獲得首次命名。
《歐洲與人類》作者特魯別茨柯依明確自己站在斯拉夫派的立場上,從俄羅斯民族及其文化的獨特性視角出發,闡明了古典歐亞主義的核心觀點,即俄羅斯文明在性質上不同于西方文明,應該走與西方不同的“第三條自主性道路”。這種“自主性意識”正是俄羅斯民族的精神脊梁,也是實現俄羅斯文化復興的支撐力量。因此,《歐洲與人類》的內在邏輯和思想訴求對深刻理解今日之俄羅斯民族及其精神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與借鑒價值。
【俄】尼·謝·特魯別茨柯依 著
祖春明 譯
西苑出版社2023年
作者簡介:
尼·謝·特魯別茨柯依(Н.С.Трубецкой,1890—1938),俄羅斯語言學家、思想家。曾任羅斯托夫大學、索非亞大學、維也納大學教授,維也納科學院院士。古典歐亞主義思潮的重要倡導者,布拉格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現代功能音位學派奠基人之一。著有《音位學原理》《對語素音位學的幾點看法》《波拉比語研究》《對印歐語問題的一些看法》等。
譯者簡介:
祖春明,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現代外國哲學研究學會俄羅斯哲學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大連外國語大學哈薩克斯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俄羅斯思想史、歷史哲學、國外文化理論和當代俄羅斯中亞文化政策等。目前,已出版專著2部,譯著4部(含多冊本),在國內外發表中外文學術論文、譯文三十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并參與多項省部級課題研究。
序言
19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50年代,是俄羅斯思想史最輝煌的時期,群星璀璨,百家爭鳴,新思想不斷涌現,令人目不暇接。除了革命民主主義、西歐主義、斯拉夫主義、民粹主義以及俄羅斯馬克思主義這些我國學術界長期關注的熱點之外,上世紀90年代蘇聯劇變后,白銀時代俄羅斯宗教哲學成為俄羅斯研究的焦點問題,大量相關著作被翻譯出版,其思想得到我國學術界高度評價。這些思想和理論當然具有重要價值,它們得到學術界重視這一事實就是對其價值的很好證明。不過站在今天的角度看,有一種思潮我們常常提及但一直缺少認真研究,令人遺憾,它就是歐亞主義。
歐亞主義是十月革命后流亡海外的俄國僑民中興起并流行的一種社會政治思潮。1921年,一本名為《回歸東方·預言與現實·歐亞主義者的主張》的文集在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出版,標志歐亞主義誕生。此后大量相關著作問世,在僑民中引起激烈爭論,到30年代中期,爭論之聲趨于沉寂,作為一種學說或思潮,歐亞主義不復存在。歐亞主義的理論焦點是俄羅斯的發展道路問題。其實這也是自19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十二月黨人起義”和斯拉夫派和西歐派的爭論興起為標志俄羅斯民族自我意識覺醒以來,知識分子在一個世紀中不懈探索的中心問題。俄羅斯原本是純粹的歐洲國家,但它地處歐洲東端,公元10世紀接受東正教,深受帶有東方色彩的拜占庭文化的影響。13世紀蒙古人占領俄羅斯,隨后實行了長達200多年的統治,俄羅斯吸收了大量亞洲元素,其思想觀念、國家制度中的東方色彩愈加濃厚。1582年俄羅斯人越過烏拉爾山進入亞洲,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里不斷向東擴張,直到占領地處北美洲的阿拉斯加,俄羅斯成為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國,而且大部分領土處于亞洲。在這樣一個國家,俄羅斯沙皇彼得一世18世紀初發動自上而下的改革,用強制手段把俄羅斯拖上了西方化的道路,此后在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時間里大量西方文化涌入俄羅斯。此舉不可避免地引發了東西方文化在俄羅斯的激烈沖突。俄羅斯向何處去?東方還是西方?成為數百年來困擾俄羅斯人使之寢食難安、引發分歧與對立并爭論不斷的基本問題。自帝國時期以來,俄羅斯的國徽便是一只手握權杖、腳踏地球左右張望的雙頭鷹。地域上橫跨歐亞兩洲,文化上兼具東西方特征,精神上被向東還是向西的問題撕裂,在國徽上得到形象的表現。俄羅斯向何處去的問題貫穿19世紀以來俄羅斯文化與政治發展的全部歷史,在“十二月黨人”運動、西歐派與斯拉夫派的爭論、民粹主義理論以及馬克思主義者的實踐中,尤其是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與托爾斯泰等人的文學創作中,在19世紀70年代問世的俄羅斯哲學中,包括在20世紀初興起的作為俄羅斯民族驕傲的“白銀時代俄羅斯宗教哲學”中,都有生動體現和深刻分析。歐亞主義聚焦于俄羅斯發展道路問題,勢在必然,不足為奇。它只是100多年來俄羅斯文化與社會發展長河中的一朵浪花。既然如此,產生于20世紀20年代初存在了不到20年的歐亞主義,為什么在今天值得我們關注?這與歐亞主義的特點有關。
歐亞主義與俄羅斯的其他社會-歷史理論一樣,集中思考俄羅斯的發展道路問題,關注俄羅斯與東方、西方世界的關系,而且與其他理論一樣認為俄羅斯對于人類負有特殊的歷史使命。不同之處在于,它產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在歐亞主義者看來,這次戰爭標志著歐洲文化的死亡,因而歐亞主義表現出對西方文化的強烈拒斥。更重要的是,歐亞主義對俄羅斯和歐洲各自的特點做了深入分析,以此作為全部理論的基礎。關于俄羅斯,它強調俄羅斯是一個特殊的國家,把東方的因素與西方的因素在自身有機地結合起來了。俄羅斯所處的地理空間既不是歐洲,也不是亞洲,而是“歐亞洲”。地理環境、氣候、生物種類等方面的特點構成俄羅斯各民族經濟、政治生活的基礎,形成特殊的自然聯系和社會聯系,形成各民族在歷史、文化、民族心理、宗教觀點、情感、語言方面的共同性以及牢固的政治聯系。這種綜合考慮地理、歷史聯系把俄羅斯作為統一的歐亞洲國家的觀點,是歐亞主義為俄羅斯的社會研究提供的獨特角度,使得人們能夠對其過去、現在與未來做出新的思考。至于歐洲,歐亞主義并不否認其文化的價值,但是反對賦予它適合于全人類的普遍意義。H.C.特魯別茨柯依認為:第一,沒有客觀證據可以證明歐洲羅曼-日耳曼文化優于其他文化;第二,一個民族不可能完全接受另一個民族創造的文化;第三,一個民族即使能夠融入其他民族的文化中,這對它也不是善,而是惡?;谶@樣的認識,歐亞主義者對把俄羅斯強行拖上歐洲化道路的彼得大帝提出強烈批評,同時它與同樣批評彼得改革的斯拉夫派也有不同。它認為斯拉夫各民族事實上沒有共同的人類學的、心理學的基礎,沒有共同的斯拉夫文化?;o羅斯只是歐亞洲各民族,也即俄羅斯各民族,文化的搖籃,真正作為整體的俄羅斯的歐亞洲文化,是在成吉思汗的帝國中首次呈現出來的。成吉思汗使歐亞洲各民族在地理、種族、經濟、政治上統一起來,結晶出由他領導的國家體系。蒙古人的帝國解體后,俄羅斯國家本能地一再努力恢復這種統一,因此成為成吉思汗遺產的繼承人。
這樣的思想的確為認識俄羅斯的歷史與未來提供了獨特的視角。歐亞主義者認為俄羅斯兼有東西方的特點,因而對東西方文化都做了肯定,但是按他們自己的說法,其特點主要是“從東方看”,突出俄羅斯文化的東方色彩,警惕、批判、拒斥西方的擴張。他們把西方文明自我膨脹以全人類共同價值自居的傲慢做法,視為對世界其他民族的侵略,是殖民主義。認為羅曼-日耳曼人把俄羅斯看作潛在的殖民地,俄羅斯走西方化的道路只能使自己淪為歐洲文明事實上的殖民地。他們提出,“領導自己的亞洲兄弟們共同反對羅曼-日耳曼人和歐洲文明,只有這場斗爭的勝利,才是拯救俄羅斯的唯一希望。”由此出發,歐亞主義者對國家主義、集體對個人的優先地位,甚至對社會施以意識形態強制,作了正面評價。因為它們是與俄羅斯文化的歐亞主義特征,與它的東方性,相吻合的,是有客觀的合理性的。遵循這一思想,部分歐亞主義者認為布爾什維克政權,強有力的國家體系,是合理的,不能簡單否定。這一結論是許多俄羅斯僑民所完全不能接受的。
歐亞主義很快銷聲匿跡,說明它并不是改造俄羅斯的現實方案。但是不能由此否認它的價值。相反,在今天,現實生活一次又一次地提示我們,有必要認真回顧這一社會思潮。歐亞主義是純粹由概念分析邏輯思維建立起來的思想或學說,本身就不是實踐方案,但是正因為如此,它能穿透實際生活的層層迷誤,抓住問題的本質,表現出巨大的解釋能力,給人們以重要啟示。
從上面的闡述可以看出,歐亞主義的基本思想是:文化不能照搬,俄羅斯社會發展一定要從俄羅斯文化的特殊性出發;俄羅斯文化的特點是,由于地理和歷史的緣故,地處歐亞洲的俄羅斯內在地把東西方文化在自身結合起來了,其中蒙古人統治帶來的亞洲文化因素更重要;不能全盤接受歐洲文化,那將使俄羅斯淪為歐洲文明的殖民地。這些思想如何評價,可以討論,我本人認為它并非無懈可擊,相反可以商榷之處甚多。但是最有發言權的是生活實踐。歐亞主義問世后將近一個世紀的歷史,充分證明這些思想是非常寶貴的。我們舉兩個例子。
第一是對布爾什維克革命的理解。關于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蘇聯解體后人們發表了無數評論。其中絕大多數人或者肯定,或者否定,立場涇渭分明,勢同水火??隙ㄕ甙咽赂锩缆?、斯大林社會主義模式教條化,賦予它們普遍的世界歷史意義;否定者認為俄羅斯的布爾什維克革命和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是少數非俄羅斯族的知識分子(列寧有四分之一的蒙古族血統,斯大林是格魯吉亞人)強加在俄羅斯身上的,本來就與作為歐洲文化一部分的俄羅斯文化格格不入。這些說法都是十分膚淺的。十月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社會主義蘇聯一度成為蘇聯人的驕傲,蘇聯時期對列寧和斯大林的個人崇拜曾經幾乎被所有的蘇聯人接受,表明布爾什維克的社會主義事業是與蘇聯的國情相吻合的,有著深刻的社會基礎和思想文化基礎。這可以用俄羅斯落后的村社制度和沙皇貴族的封建統治來解釋(不能把歐洲、俄羅斯的特點及其關系作為歷史過程加以科學解釋,是歐亞主義的重要缺陷),但是僅從文化的角度看,恰恰說明歐亞主義具有過人的洞察力。亞洲因素是俄羅斯文化從而俄羅斯人固有的,因此,如歐亞主義者所說,國家主義、集體主義、意識形態專制,是俄羅斯國情的產物。從這個角度看,它們的出現有著歷史的必然性(當然,國情在變,它們也不會有永恒價值)。歐亞主義把布爾什維克革命,以及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放在俄羅斯國情的大背景中審視,從俄羅斯國情的特殊性出發解釋它們的種種特點,對于我們深入理解蘇聯的歷史很有幫助。相比之下,那些從西方的民主、人道主義觀念出發指責布爾什維克的做法,或者用某個領導人的個人品質解釋這段歷史,是沒有說服力的。講到對布爾什維克事業的評價時,當代俄羅斯哲學家B.梅茹耶夫說: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得比布爾什維克更好。這種說法顯示出了歐亞主義的意蘊,然而它是有道理的,比各種流行的說法要深刻得多。
第二是對戈爾巴喬夫改革及其之后俄羅斯歷史的理解。戈爾巴喬夫改革打出的旗號是建設“人道民主的社會主義”,蘇聯解體后葉利欽把建設美國式的民主國家作為努力目標。當時社會上流一種說法:回到歐洲大家庭!但是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都失敗了。除了經濟瀕于崩潰以外,在國內缺少比較完善的法制,廣大民眾一時不適應西方式的民主,強制推行西方式的民主導致犯罪率飆升、腐敗橫行、眾多政黨惡性競爭、社會動蕩不定;在對外關系方面,戈爾巴喬夫奉行新思維,向西方示好,放棄對立政策,但得到的是北約東擴,俄羅斯國內的各種動亂也無不顯示出西方黑手的影子。前者說明,社會生活民主化當然是一種進步,但是以什么方式、按照什么步驟、分什么階段實行,必須從俄羅斯具體國情出發,而俄羅斯文化,包括蘇聯文化,依靠并且不斷培養的是歐亞主義者所說的蒙古人帶來的亞洲特點,這樣的國情是不可能只憑國家領導人或者少數知識分子的鼓動就可以立即改變的。2005年,當今俄羅斯最有影響的一位畫家И.格拉祖諾夫,在報紙上公開發表文章,一開頭便說:俄羅斯需要一位家長,這就是沙皇。文章署名,在作者姓名前特意加了“貴族”二字。俄羅斯的國際處境同樣讓人想起歐亞主義。西方積極促進蘇聯解體,解體之后,作為對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的善意的回報,是西方國家竭力壓縮俄羅斯的生存空間,是在全球強制推行由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體現出清晰的新殖民主義。普京于新世紀初上臺執政,在1999年的最后一天發表長文“千年之交的俄羅斯”。該文最基本的思想是強調放棄“主義”之爭,立足現實,把獲取俄羅斯的利益作為一切行動的唯一目標。這顯然是在強調一切政策必須從俄羅斯的國情出發?;谶@樣的思想,他在內政方面大力加強中央集權,在外交方面,必要時敢于與美國對抗,捍衛國家利益。人們普遍認為這是民主的倒退,甚至是在退向斯大林。但是無論如何,他的做法體現了實事求是精神,符合了俄羅斯的國情。正因為如此,國內局勢迅速穩定,經濟一度高速發展,俄羅斯國家利益在國際舞臺得到捍衛。當然,全面評價蘇聯改革和今天的俄羅斯,是十分復雜的事情,但是讓人明顯地感受到的是,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的政策是從理想、“應有”出發,漂浮在空中,普京的政策腳踏實地了。在這里我們同樣可以看到歐亞主義的幽靈。其實不僅僅是幽靈。有一位1992年去世的俄羅斯哲學家Л.Р.古米廖夫,寫了大量文章,依據從考古學到地緣政治學的最新成果,高度認同歐亞主義。他說:“如果俄羅斯要復興,唯一的途徑是歐亞主義?!?/span>
其實,說到底歐亞主義最可貴的是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研究認識社會發展問題的方法。這就是:雖然每個國家的文化都在不斷變化之中,但是任何時候在考慮這個國家的社會發展時,都必須從這個國家既有的文化傳統、文化特點出發。它們會在這些國家的發展中“頑固”地發揮作用,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對于后發展國家來說,尤其要警惕全面“歐洲化”的傾向,這種傾向無視后發展國家自身的特點,掩蓋了某些歐洲國家把后發展國家納入自己利益格局的意圖,是十分有害的。具體到俄羅斯,就是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自己是歐亞洲國家,東方因素是自身固有的,必須探索一條與西方國家不同的發展道路。應該說,歐亞主義的主張對于我們深入理解中國的現代化運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變化,乃至未來發展,同樣具有特殊的參考價值,只是限于篇幅,這里不做論述了。但無論如何,歐亞主義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這是顯而易見的。中國正在積極探索適合自己國情的現代化之路,正在為民族復興而奮斗。對于中國讀者來說,深入了解歐亞主義具有重要意義,不言而喻。我們對歐亞主義的了解太少了,令人遺憾。
我們面前的這本書是H.C.特魯別茨柯依的文集,收錄了他關于歐亞主義的主要著作,這些著作在歐亞主義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的《歐洲與人類》是1920年發表的一本小冊子,它對羅曼-日耳曼文化的侵略性以及各種文化發展的獨立性做了深刻說明。大家知道,1921年問世的《回歸東方·預言與現實·歐亞主義者的主張》是歐亞主義問世的標志,然而這部著作的基礎便是特魯別茨柯依的《歐洲與人類》。因此《歐洲與人類》被今日俄羅斯學術界視為歐亞主義的奠基之作,特魯別茨柯依本人則被認為是歐亞主義的奠基人。特魯別茨柯依參與了歐亞主義運動的全過程,不僅參加了《回歸東方·預言與現實·歐亞主義者的主張》的寫作,而且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對歐亞主義做了深入闡述。特魯別茨柯依是語言學家、哲學家、文化學家,維也納大學教授,他的父親C.H.特魯別茨柯依是白銀時代著名哲學家,莫斯科大學校長。犀利的目光加上深厚的學養,使得特魯別茨柯依的著作在歐亞主義運動中產生了重要影響。正因為如此,哲學家M.A.馬斯林,當今俄羅斯在俄國哲學史方面最有影響的專家,稱特魯別茨柯依為“歐亞主義無可懷疑的精神領袖”。
除了歐亞主義之外,特魯別茨柯依對語言學研究傾注了大量精力,同時對文化問題、民族問題也有深入研究。他特別強調“自我認識”對于個人或者民族的重要性,指出,無論個人還是民族,目的是建立一種能夠使自己的獨特本質得到充分、和諧展現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相應的文化,就體現了這一個人或者民族真正的自我認識。特魯別茨柯依的工作得到其他俄羅斯哲學家的高度評價,他與С.Л.弗蘭克、Н.О.洛斯基等人密切合作,積極參與了別爾嘉耶夫在巴黎出版的雜志《道路》的編輯工作,成為白銀時代俄羅斯哲學的代表性人物之一。特魯別茨柯依反對任何形式的沙文主義、文化保守主義和種族主義,反對對文化和民族施加暴力。他的思想引起德國法西斯的不滿。希特勒的軍隊入侵奧地利之后,蓋世太保搜查了特魯別茨柯依在維也納的住所。他當時正身患重病躺在醫院,很快因病去世。
特魯別茨柯依是白銀時代俄羅斯宗教哲學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著作是研究白銀時代俄羅斯哲學,特別是歐亞主義,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料?!稓W洲與人類》中文版在內容上比原作有所擴展,它包含了特魯別茨柯依關于歐亞主義的幾乎所有重要作品,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它的出版是一件值得慶賀的大好事。
以此為序。
安啟念
2016年1月15日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5號郵編:100732
電話:(010)85195506
傳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內容簡介:
歐亞主義是當代俄羅斯思想史研究中的核心問題之一,《歐洲與人類》是我國國內首次譯介歐亞主義經典著作,這對于推動我國國內學界的歐亞主義問題研究無疑具有重要價值。自18世紀初彼得大帝改革開始,俄國看似堅定地踏上了西化道路,但“俄羅斯VS西方”的對立范疇最遲在18世紀下半期就開始出現在俄國知識界的討論中,并在19世紀上半期以“斯拉夫派與西方派”的爭論獲得首次命名。
《歐洲與人類》作者特魯別茨柯依明確自己站在斯拉夫派的立場上,從俄羅斯民族及其文化的獨特性視角出發,闡明了古典歐亞主義的核心觀點,即俄羅斯文明在性質上不同于西方文明,應該走與西方不同的“第三條自主性道路”。這種“自主性意識”正是俄羅斯民族的精神脊梁,也是實現俄羅斯文化復興的支撐力量。因此,《歐洲與人類》的內在邏輯和思想訴求對深刻理解今日之俄羅斯民族及其精神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與借鑒價值。
【俄】尼·謝·特魯別茨柯依 著
祖春明 譯
西苑出版社2023年
作者簡介:
尼·謝·特魯別茨柯依(Н.С.Трубецкой,1890—1938),俄羅斯語言學家、思想家。曾任羅斯托夫大學、索非亞大學、維也納大學教授,維也納科學院院士。古典歐亞主義思潮的重要倡導者,布拉格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現代功能音位學派奠基人之一。著有《音位學原理》《對語素音位學的幾點看法》《波拉比語研究》《對印歐語問題的一些看法》等。
譯者簡介:
祖春明,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現代外國哲學研究學會俄羅斯哲學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大連外國語大學哈薩克斯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俄羅斯思想史、歷史哲學、國外文化理論和當代俄羅斯中亞文化政策等。目前,已出版專著2部,譯著4部(含多冊本),在國內外發表中外文學術論文、譯文三十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并參與多項省部級課題研究。
序言
19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50年代,是俄羅斯思想史最輝煌的時期,群星璀璨,百家爭鳴,新思想不斷涌現,令人目不暇接。除了革命民主主義、西歐主義、斯拉夫主義、民粹主義以及俄羅斯馬克思主義這些我國學術界長期關注的熱點之外,上世紀90年代蘇聯劇變后,白銀時代俄羅斯宗教哲學成為俄羅斯研究的焦點問題,大量相關著作被翻譯出版,其思想得到我國學術界高度評價。這些思想和理論當然具有重要價值,它們得到學術界重視這一事實就是對其價值的很好證明。不過站在今天的角度看,有一種思潮我們常常提及但一直缺少認真研究,令人遺憾,它就是歐亞主義。
歐亞主義是十月革命后流亡海外的俄國僑民中興起并流行的一種社會政治思潮。1921年,一本名為《回歸東方·預言與現實·歐亞主義者的主張》的文集在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出版,標志歐亞主義誕生。此后大量相關著作問世,在僑民中引起激烈爭論,到30年代中期,爭論之聲趨于沉寂,作為一種學說或思潮,歐亞主義不復存在。歐亞主義的理論焦點是俄羅斯的發展道路問題。其實這也是自19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十二月黨人起義”和斯拉夫派和西歐派的爭論興起為標志俄羅斯民族自我意識覺醒以來,知識分子在一個世紀中不懈探索的中心問題。俄羅斯原本是純粹的歐洲國家,但它地處歐洲東端,公元10世紀接受東正教,深受帶有東方色彩的拜占庭文化的影響。13世紀蒙古人占領俄羅斯,隨后實行了長達200多年的統治,俄羅斯吸收了大量亞洲元素,其思想觀念、國家制度中的東方色彩愈加濃厚。1582年俄羅斯人越過烏拉爾山進入亞洲,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里不斷向東擴張,直到占領地處北美洲的阿拉斯加,俄羅斯成為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國,而且大部分領土處于亞洲。在這樣一個國家,俄羅斯沙皇彼得一世18世紀初發動自上而下的改革,用強制手段把俄羅斯拖上了西方化的道路,此后在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時間里大量西方文化涌入俄羅斯。此舉不可避免地引發了東西方文化在俄羅斯的激烈沖突。俄羅斯向何處去?東方還是西方?成為數百年來困擾俄羅斯人使之寢食難安、引發分歧與對立并爭論不斷的基本問題。自帝國時期以來,俄羅斯的國徽便是一只手握權杖、腳踏地球左右張望的雙頭鷹。地域上橫跨歐亞兩洲,文化上兼具東西方特征,精神上被向東還是向西的問題撕裂,在國徽上得到形象的表現。俄羅斯向何處去的問題貫穿19世紀以來俄羅斯文化與政治發展的全部歷史,在“十二月黨人”運動、西歐派與斯拉夫派的爭論、民粹主義理論以及馬克思主義者的實踐中,尤其是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與托爾斯泰等人的文學創作中,在19世紀70年代問世的俄羅斯哲學中,包括在20世紀初興起的作為俄羅斯民族驕傲的“白銀時代俄羅斯宗教哲學”中,都有生動體現和深刻分析。歐亞主義聚焦于俄羅斯發展道路問題,勢在必然,不足為奇。它只是100多年來俄羅斯文化與社會發展長河中的一朵浪花。既然如此,產生于20世紀20年代初存在了不到20年的歐亞主義,為什么在今天值得我們關注?這與歐亞主義的特點有關。
歐亞主義與俄羅斯的其他社會-歷史理論一樣,集中思考俄羅斯的發展道路問題,關注俄羅斯與東方、西方世界的關系,而且與其他理論一樣認為俄羅斯對于人類負有特殊的歷史使命。不同之處在于,它產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在歐亞主義者看來,這次戰爭標志著歐洲文化的死亡,因而歐亞主義表現出對西方文化的強烈拒斥。更重要的是,歐亞主義對俄羅斯和歐洲各自的特點做了深入分析,以此作為全部理論的基礎。關于俄羅斯,它強調俄羅斯是一個特殊的國家,把東方的因素與西方的因素在自身有機地結合起來了。俄羅斯所處的地理空間既不是歐洲,也不是亞洲,而是“歐亞洲”。地理環境、氣候、生物種類等方面的特點構成俄羅斯各民族經濟、政治生活的基礎,形成特殊的自然聯系和社會聯系,形成各民族在歷史、文化、民族心理、宗教觀點、情感、語言方面的共同性以及牢固的政治聯系。這種綜合考慮地理、歷史聯系把俄羅斯作為統一的歐亞洲國家的觀點,是歐亞主義為俄羅斯的社會研究提供的獨特角度,使得人們能夠對其過去、現在與未來做出新的思考。至于歐洲,歐亞主義并不否認其文化的價值,但是反對賦予它適合于全人類的普遍意義。H.C.特魯別茨柯依認為:第一,沒有客觀證據可以證明歐洲羅曼-日耳曼文化優于其他文化;第二,一個民族不可能完全接受另一個民族創造的文化;第三,一個民族即使能夠融入其他民族的文化中,這對它也不是善,而是惡?;谶@樣的認識,歐亞主義者對把俄羅斯強行拖上歐洲化道路的彼得大帝提出強烈批評,同時它與同樣批評彼得改革的斯拉夫派也有不同。它認為斯拉夫各民族事實上沒有共同的人類學的、心理學的基礎,沒有共同的斯拉夫文化?;o羅斯只是歐亞洲各民族,也即俄羅斯各民族,文化的搖籃,真正作為整體的俄羅斯的歐亞洲文化,是在成吉思汗的帝國中首次呈現出來的。成吉思汗使歐亞洲各民族在地理、種族、經濟、政治上統一起來,結晶出由他領導的國家體系。蒙古人的帝國解體后,俄羅斯國家本能地一再努力恢復這種統一,因此成為成吉思汗遺產的繼承人。
這樣的思想的確為認識俄羅斯的歷史與未來提供了獨特的視角。歐亞主義者認為俄羅斯兼有東西方的特點,因而對東西方文化都做了肯定,但是按他們自己的說法,其特點主要是“從東方看”,突出俄羅斯文化的東方色彩,警惕、批判、拒斥西方的擴張。他們把西方文明自我膨脹以全人類共同價值自居的傲慢做法,視為對世界其他民族的侵略,是殖民主義。認為羅曼-日耳曼人把俄羅斯看作潛在的殖民地,俄羅斯走西方化的道路只能使自己淪為歐洲文明事實上的殖民地。他們提出,“領導自己的亞洲兄弟們共同反對羅曼-日耳曼人和歐洲文明,只有這場斗爭的勝利,才是拯救俄羅斯的唯一希望。”由此出發,歐亞主義者對國家主義、集體對個人的優先地位,甚至對社會施以意識形態強制,作了正面評價。因為它們是與俄羅斯文化的歐亞主義特征,與它的東方性,相吻合的,是有客觀的合理性的。遵循這一思想,部分歐亞主義者認為布爾什維克政權,強有力的國家體系,是合理的,不能簡單否定。這一結論是許多俄羅斯僑民所完全不能接受的。
歐亞主義很快銷聲匿跡,說明它并不是改造俄羅斯的現實方案。但是不能由此否認它的價值。相反,在今天,現實生活一次又一次地提示我們,有必要認真回顧這一社會思潮。歐亞主義是純粹由概念分析邏輯思維建立起來的思想或學說,本身就不是實踐方案,但是正因為如此,它能穿透實際生活的層層迷誤,抓住問題的本質,表現出巨大的解釋能力,給人們以重要啟示。
從上面的闡述可以看出,歐亞主義的基本思想是:文化不能照搬,俄羅斯社會發展一定要從俄羅斯文化的特殊性出發;俄羅斯文化的特點是,由于地理和歷史的緣故,地處歐亞洲的俄羅斯內在地把東西方文化在自身結合起來了,其中蒙古人統治帶來的亞洲文化因素更重要;不能全盤接受歐洲文化,那將使俄羅斯淪為歐洲文明的殖民地。這些思想如何評價,可以討論,我本人認為它并非無懈可擊,相反可以商榷之處甚多。但是最有發言權的是生活實踐。歐亞主義問世后將近一個世紀的歷史,充分證明這些思想是非常寶貴的。我們舉兩個例子。
第一是對布爾什維克革命的理解。關于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蘇聯解體后人們發表了無數評論。其中絕大多數人或者肯定,或者否定,立場涇渭分明,勢同水火??隙ㄕ甙咽赂锩缆?、斯大林社會主義模式教條化,賦予它們普遍的世界歷史意義;否定者認為俄羅斯的布爾什維克革命和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是少數非俄羅斯族的知識分子(列寧有四分之一的蒙古族血統,斯大林是格魯吉亞人)強加在俄羅斯身上的,本來就與作為歐洲文化一部分的俄羅斯文化格格不入。這些說法都是十分膚淺的。十月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社會主義蘇聯一度成為蘇聯人的驕傲,蘇聯時期對列寧和斯大林的個人崇拜曾經幾乎被所有的蘇聯人接受,表明布爾什維克的社會主義事業是與蘇聯的國情相吻合的,有著深刻的社會基礎和思想文化基礎。這可以用俄羅斯落后的村社制度和沙皇貴族的封建統治來解釋(不能把歐洲、俄羅斯的特點及其關系作為歷史過程加以科學解釋,是歐亞主義的重要缺陷),但是僅從文化的角度看,恰恰說明歐亞主義具有過人的洞察力。亞洲因素是俄羅斯文化從而俄羅斯人固有的,因此,如歐亞主義者所說,國家主義、集體主義、意識形態專制,是俄羅斯國情的產物。從這個角度看,它們的出現有著歷史的必然性(當然,國情在變,它們也不會有永恒價值)。歐亞主義把布爾什維克革命,以及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放在俄羅斯國情的大背景中審視,從俄羅斯國情的特殊性出發解釋它們的種種特點,對于我們深入理解蘇聯的歷史很有幫助。相比之下,那些從西方的民主、人道主義觀念出發指責布爾什維克的做法,或者用某個領導人的個人品質解釋這段歷史,是沒有說服力的。講到對布爾什維克事業的評價時,當代俄羅斯哲學家B.梅茹耶夫說: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得比布爾什維克更好。這種說法顯示出了歐亞主義的意蘊,然而它是有道理的,比各種流行的說法要深刻得多。
第二是對戈爾巴喬夫改革及其之后俄羅斯歷史的理解。戈爾巴喬夫改革打出的旗號是建設“人道民主的社會主義”,蘇聯解體后葉利欽把建設美國式的民主國家作為努力目標。當時社會上流一種說法:回到歐洲大家庭!但是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都失敗了。除了經濟瀕于崩潰以外,在國內缺少比較完善的法制,廣大民眾一時不適應西方式的民主,強制推行西方式的民主導致犯罪率飆升、腐敗橫行、眾多政黨惡性競爭、社會動蕩不定;在對外關系方面,戈爾巴喬夫奉行新思維,向西方示好,放棄對立政策,但得到的是北約東擴,俄羅斯國內的各種動亂也無不顯示出西方黑手的影子。前者說明,社會生活民主化當然是一種進步,但是以什么方式、按照什么步驟、分什么階段實行,必須從俄羅斯具體國情出發,而俄羅斯文化,包括蘇聯文化,依靠并且不斷培養的是歐亞主義者所說的蒙古人帶來的亞洲特點,這樣的國情是不可能只憑國家領導人或者少數知識分子的鼓動就可以立即改變的。2005年,當今俄羅斯最有影響的一位畫家И.格拉祖諾夫,在報紙上公開發表文章,一開頭便說:俄羅斯需要一位家長,這就是沙皇。文章署名,在作者姓名前特意加了“貴族”二字。俄羅斯的國際處境同樣讓人想起歐亞主義。西方積極促進蘇聯解體,解體之后,作為對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的善意的回報,是西方國家竭力壓縮俄羅斯的生存空間,是在全球強制推行由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體現出清晰的新殖民主義。普京于新世紀初上臺執政,在1999年的最后一天發表長文“千年之交的俄羅斯”。該文最基本的思想是強調放棄“主義”之爭,立足現實,把獲取俄羅斯的利益作為一切行動的唯一目標。這顯然是在強調一切政策必須從俄羅斯的國情出發?;谶@樣的思想,他在內政方面大力加強中央集權,在外交方面,必要時敢于與美國對抗,捍衛國家利益。人們普遍認為這是民主的倒退,甚至是在退向斯大林。但是無論如何,他的做法體現了實事求是精神,符合了俄羅斯的國情。正因為如此,國內局勢迅速穩定,經濟一度高速發展,俄羅斯國家利益在國際舞臺得到捍衛。當然,全面評價蘇聯改革和今天的俄羅斯,是十分復雜的事情,但是讓人明顯地感受到的是,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的政策是從理想、“應有”出發,漂浮在空中,普京的政策腳踏實地了。在這里我們同樣可以看到歐亞主義的幽靈。其實不僅僅是幽靈。有一位1992年去世的俄羅斯哲學家Л.Р.古米廖夫,寫了大量文章,依據從考古學到地緣政治學的最新成果,高度認同歐亞主義。他說:“如果俄羅斯要復興,唯一的途徑是歐亞主義?!?/span>
其實,說到底歐亞主義最可貴的是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研究認識社會發展問題的方法。這就是:雖然每個國家的文化都在不斷變化之中,但是任何時候在考慮這個國家的社會發展時,都必須從這個國家既有的文化傳統、文化特點出發。它們會在這些國家的發展中“頑固”地發揮作用,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對于后發展國家來說,尤其要警惕全面“歐洲化”的傾向,這種傾向無視后發展國家自身的特點,掩蓋了某些歐洲國家把后發展國家納入自己利益格局的意圖,是十分有害的。具體到俄羅斯,就是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自己是歐亞洲國家,東方因素是自身固有的,必須探索一條與西方國家不同的發展道路。應該說,歐亞主義的主張對于我們深入理解中國的現代化運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變化,乃至未來發展,同樣具有特殊的參考價值,只是限于篇幅,這里不做論述了。但無論如何,歐亞主義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這是顯而易見的。中國正在積極探索適合自己國情的現代化之路,正在為民族復興而奮斗。對于中國讀者來說,深入了解歐亞主義具有重要意義,不言而喻。我們對歐亞主義的了解太少了,令人遺憾。
我們面前的這本書是H.C.特魯別茨柯依的文集,收錄了他關于歐亞主義的主要著作,這些著作在歐亞主義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的《歐洲與人類》是1920年發表的一本小冊子,它對羅曼-日耳曼文化的侵略性以及各種文化發展的獨立性做了深刻說明。大家知道,1921年問世的《回歸東方·預言與現實·歐亞主義者的主張》是歐亞主義問世的標志,然而這部著作的基礎便是特魯別茨柯依的《歐洲與人類》。因此《歐洲與人類》被今日俄羅斯學術界視為歐亞主義的奠基之作,特魯別茨柯依本人則被認為是歐亞主義的奠基人。特魯別茨柯依參與了歐亞主義運動的全過程,不僅參加了《回歸東方·預言與現實·歐亞主義者的主張》的寫作,而且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對歐亞主義做了深入闡述。特魯別茨柯依是語言學家、哲學家、文化學家,維也納大學教授,他的父親C.H.特魯別茨柯依是白銀時代著名哲學家,莫斯科大學校長。犀利的目光加上深厚的學養,使得特魯別茨柯依的著作在歐亞主義運動中產生了重要影響。正因為如此,哲學家M.A.馬斯林,當今俄羅斯在俄國哲學史方面最有影響的專家,稱特魯別茨柯依為“歐亞主義無可懷疑的精神領袖”。
除了歐亞主義之外,特魯別茨柯依對語言學研究傾注了大量精力,同時對文化問題、民族問題也有深入研究。他特別強調“自我認識”對于個人或者民族的重要性,指出,無論個人還是民族,目的是建立一種能夠使自己的獨特本質得到充分、和諧展現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相應的文化,就體現了這一個人或者民族真正的自我認識。特魯別茨柯依的工作得到其他俄羅斯哲學家的高度評價,他與С.Л.弗蘭克、Н.О.洛斯基等人密切合作,積極參與了別爾嘉耶夫在巴黎出版的雜志《道路》的編輯工作,成為白銀時代俄羅斯哲學的代表性人物之一。特魯別茨柯依反對任何形式的沙文主義、文化保守主義和種族主義,反對對文化和民族施加暴力。他的思想引起德國法西斯的不滿。希特勒的軍隊入侵奧地利之后,蓋世太保搜查了特魯別茨柯依在維也納的住所。他當時正身患重病躺在醫院,很快因病去世。
特魯別茨柯依是白銀時代俄羅斯宗教哲學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著作是研究白銀時代俄羅斯哲學,特別是歐亞主義,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料?!稓W洲與人類》中文版在內容上比原作有所擴展,它包含了特魯別茨柯依關于歐亞主義的幾乎所有重要作品,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它的出版是一件值得慶賀的大好事。
以此為序。
安啟念
2016年1月15日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