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是我國哲學學科的重要學術機構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哲學研究所。歷任所長為潘梓年、許立群、邢賁思、汝信(兼)、陳筠泉、李景源、謝地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國沒有專門的哲學研究機構。為了適應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 ... <詳情>
哲學專業書庫的前身是哲學研究所圖書館,與哲學研究所同時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圖書館合并之后將其劃為哲學所自管庫,從此只保留圖書借閱流通業務,不再購進新書。
2009年1月16日,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哲學專業書庫正式掛牌。
<詳情>與會代表合影
2023年9月11日至12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日本哲學會共同主辦,日本東北大學文學研究科承辦,中華日本哲學會協辦的第七屆中日哲學論壇在日本東北大學舉行。本次論壇主題為“東亞在世界哲學中的作用”。論壇開設了“西方哲學在東亞”“世界哲學中的日本哲學和中國哲學”“青年學者論壇”三個分論壇,共有32位學者在論壇上進行了學術報告。
日本哲學會會長、東京大學教授納富信留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在論壇開幕式上致辭。納富信留會長高度肯定了自2006年首屆中日哲學論壇以來本論壇對中日兩國哲學界的交往和交流發揮的巨大作用,回顧了自己從2009年第二屆論壇起就持續參與中日哲學論壇的經歷,對在因故延期兩年后本論壇能夠如約順利舉辦表示祝賀,并對中日兩國為舉辦本此論壇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謝。因故未能現場參會的張志強所長通過視頻方式致辭,表示已經有17年歷史的中日哲學論壇已經成為中日哲學界的一個傳統,本屆論壇的舉辦是中日哲學界共同努力的結果,指出本次論壇主題的“世界哲學”是一個理想,這個理想乃是一種回到哲學作為思想和智慧根源的未來哲學的追求,并期待中國和日本的哲學可以攜手為未來的世界哲學做出貢獻。
本次論壇主題為“東亞在世界哲學中的作用”,因此“東亞哲學”這一范疇中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張力關系首先得到與會學者的關注。首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王齊與東京大學教授中島隆博的主題發言分別從宏觀和微觀的方向聚焦普遍與特殊的張力關系:王齊研究員做了題為《普遍主義的迷思及出路》的報告,關注哲學的核心關切議題之一,且是在中日等東亞哲學發展過程中頻頻引發爭論的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間的張力關系問題,分析并強調了普遍主義的有效性在于其缺乏“中心”、配備了自我批判的“元語言”、并以多重兼容為目標;中島隆博教授發言題目為《近現代日本女性哲學家的系譜學》,聚焦于近現代日本女性哲學家的這一獨特群體,分析了女性哲學家對日本哲學發展的貢獻,以此為切入點探討了“女性”與“哲學”這種特殊與普遍的張力關系如何成為新思想的發源地。在論壇第二天的主題發言中,日本哲學會會長、東京大學教授納富信留進行了題為《世界哲學中的東亞哲學》的發言,基于自身近年來提倡的“世界哲學”構想,闡述了如何在世界哲學框架下理解東亞哲學,以及東亞哲學在世界哲學中的重要意義。分論壇中,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馬寅卯研究員的報告《作為跨文化哲學的東亞哲學》,以及中山大學哲學系廖欽彬教授的報告《關于東亞哲學成立的可能性》,亦對此問題進行了探討,馬寅卯研究員引入跨文化哲學的概念,指出跨文化哲學對重新認識哲學的民族性和普遍性有重要啟示,在這種范式中,可以獲得理解東亞(中日韓)哲學的新視角,廖欽彬教授則以虛無主義為切入點,通過分析比較劉森林、葉少勇和京都學派哲學家對虛無主義的探討,指出虛無主義在學問乃至生活中的鉆研和活用已經成為構建東亞哲學的必要條件之一。
哲學的可翻譯性(或不可翻譯性)以及中日兩國在西學東漸接納西方哲學中因此面臨的困難是本次論壇的第二個探討焦點。在論壇第二天的主題發言中,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林美茂進行了題為《面對雙重他者的“日本哲學”早期探索——以井上哲次郎的矛盾與自洽為線索》的報告,指出井上哲次郎以“泛哲學化”立場,克服“哲學”與“漢字漢語”的雙重他者矛盾,開創“日本哲學”研究。分論壇中,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詹文杰做了題為《“存在”抑或“是”:把“to be”翻譯為中文是不可能的嗎?》的報告,通過對“存在”和“是”兩種翻譯的分析指出“to be”不僅僅是系詞而且是表示某種特殊活動的動詞,并認為漢語語境中翻譯和理解being的困難是跨文化翻譯和理解本身的困難。此外,幾乎每場報告的討論環節中,與會學者均積極以哲學概念翻譯的疑難為切入點對話題進行進一步深入探討。
近代中日哲學對西方哲學的接受與批判是歷屆中日哲學論壇的核心議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王青進行了題為《近代日本和近代中國如何應對西方哲學的挑戰?》的報告,認為近代中國和日本都認為西方哲學是本國傳統思想中所欠缺的東西,但又不滿足于其主客二元論的認識論,于是將柏格森等西方非理性哲學與東方的直覺主義相融合,確立了以倫理性和實踐性為特征的“中國哲學”和“日本哲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周丹做了題為《<哲學研究>與日本學界的交往——以劉奔先生為中心的討論》,以長期在《哲學研究》工作的二戰日本遺孤劉奔為中心,回顧并介紹了劉奔和《哲學研究》雜志對推進中日哲學界交流所做的貢獻。廈門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吳光輝報告題目為《西田幾多郎對“東洋”的理解》,指出西田幾多郎認為東洋文化的根本性格在于“無”,但“無”并非對立于“有”的消極存在,而是“知情意合一”的積極存在,西田主張東洋文化需要進行“自覺”,即對自身傳統進行批判和改造,從而形成新的東洋文化,東洋文化應該與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共同構建世界文化。四川行政學院講師趙淼進行了題為《西田哲學對?ποκε?μενον和χ?ρα的引介與再闡釋》的報告,指出西田幾多郎的“場所邏輯”是借鑒古希臘哲學而構建的學說,西田借用了柏拉圖的χ?ρα概念來確立他的“場所”立場,而這又是以引入和改造亞里士多德的?ποκε?μενον概念為基礎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魏偉進行了題為《近代日本制度觀的轉變——對“自然制度觀”的兩種批判》的報告,指出近代日本的制度觀經歷了從“自然制度觀”到“制作制度觀”的轉變,三木清和丸山真男以不同的方式對自然制度觀進行了批判,并基于各自的批判構筑了獨自的政治哲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鄧定做了題為《如何在白天看見星星?——海德格爾的真理觀念與老子<道德經>》的報告,從人類存在的有限性的角度,分析和重構海德格爾關于真理本質作為發現性的論述,并展示海德格爾如何引用和改寫老子《道德經》中的文本,并將其融入了與真理問題有關的相關概念。
在中日最新研究進展的基礎上對當下哲學界的最前沿議題進行探討亦是中日哲學論壇一直以來的特色。論壇第一天的主題發言中,日本哲學會前會長、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一之瀨正樹進行了題為《因果缺失與責任歸屬》的報告,探討了“因果缺失”問題,即由于行為者的某種“不作為”而引發的后果是否可以用因果論理解,指出因果關系的結構中普遍包含不作為因果,并進一步分析了不作為因果中的規范性及責任歸屬的問題。分論壇中,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陳霞做了題為《古代智慧應對當今問題——道家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報告,認為道家思想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智慧,可以為當今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借鑒,指出道家環保主義的出發點是道與萬物的共生和相互聯系,認為自然與神圣、人與自然之間沒有界限,這種思想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是一致的。清華大哲學系教授韓立新進行了題為《“人的二元論”及其消解——從費爾巴哈、施蒂納到馬克思》的報告,指出青年黑格爾派曾試圖消除“思想的統治”,卻意外建立了“人的二元論”,并由此引發了激烈的論戰。費爾巴哈至馬克思,以“觀念的異化”反對“思想的統治”,揭露了“人的二元論”框架困難,最終提出應當從“現實的個人”出發的觀點。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合作局的大力支持下,經過17年的發展,日本哲學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共同主辦的“中日哲學論壇”已經成為促進中日哲學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平臺。論壇對促進中日哲學學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增進彼此了解,推動中日哲學共同發展,以及促進中日文化交流與互鑒,增進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友誼均發揮了貢獻。本次論壇中的前沿學術報告和各國學者間激烈思想碰撞再次讓與會學者深切感到值此“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際,中日兩國哲學界保持學術交流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5號郵編:100732
電話:(010)85195506
傳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與會代表合影
2023年9月11日至12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日本哲學會共同主辦,日本東北大學文學研究科承辦,中華日本哲學會協辦的第七屆中日哲學論壇在日本東北大學舉行。本次論壇主題為“東亞在世界哲學中的作用”。論壇開設了“西方哲學在東亞”“世界哲學中的日本哲學和中國哲學”“青年學者論壇”三個分論壇,共有32位學者在論壇上進行了學術報告。
日本哲學會會長、東京大學教授納富信留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在論壇開幕式上致辭。納富信留會長高度肯定了自2006年首屆中日哲學論壇以來本論壇對中日兩國哲學界的交往和交流發揮的巨大作用,回顧了自己從2009年第二屆論壇起就持續參與中日哲學論壇的經歷,對在因故延期兩年后本論壇能夠如約順利舉辦表示祝賀,并對中日兩國為舉辦本此論壇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謝。因故未能現場參會的張志強所長通過視頻方式致辭,表示已經有17年歷史的中日哲學論壇已經成為中日哲學界的一個傳統,本屆論壇的舉辦是中日哲學界共同努力的結果,指出本次論壇主題的“世界哲學”是一個理想,這個理想乃是一種回到哲學作為思想和智慧根源的未來哲學的追求,并期待中國和日本的哲學可以攜手為未來的世界哲學做出貢獻。
本次論壇主題為“東亞在世界哲學中的作用”,因此“東亞哲學”這一范疇中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張力關系首先得到與會學者的關注。首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王齊與東京大學教授中島隆博的主題發言分別從宏觀和微觀的方向聚焦普遍與特殊的張力關系:王齊研究員做了題為《普遍主義的迷思及出路》的報告,關注哲學的核心關切議題之一,且是在中日等東亞哲學發展過程中頻頻引發爭論的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間的張力關系問題,分析并強調了普遍主義的有效性在于其缺乏“中心”、配備了自我批判的“元語言”、并以多重兼容為目標;中島隆博教授發言題目為《近現代日本女性哲學家的系譜學》,聚焦于近現代日本女性哲學家的這一獨特群體,分析了女性哲學家對日本哲學發展的貢獻,以此為切入點探討了“女性”與“哲學”這種特殊與普遍的張力關系如何成為新思想的發源地。在論壇第二天的主題發言中,日本哲學會會長、東京大學教授納富信留進行了題為《世界哲學中的東亞哲學》的發言,基于自身近年來提倡的“世界哲學”構想,闡述了如何在世界哲學框架下理解東亞哲學,以及東亞哲學在世界哲學中的重要意義。分論壇中,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馬寅卯研究員的報告《作為跨文化哲學的東亞哲學》,以及中山大學哲學系廖欽彬教授的報告《關于東亞哲學成立的可能性》,亦對此問題進行了探討,馬寅卯研究員引入跨文化哲學的概念,指出跨文化哲學對重新認識哲學的民族性和普遍性有重要啟示,在這種范式中,可以獲得理解東亞(中日韓)哲學的新視角,廖欽彬教授則以虛無主義為切入點,通過分析比較劉森林、葉少勇和京都學派哲學家對虛無主義的探討,指出虛無主義在學問乃至生活中的鉆研和活用已經成為構建東亞哲學的必要條件之一。
哲學的可翻譯性(或不可翻譯性)以及中日兩國在西學東漸接納西方哲學中因此面臨的困難是本次論壇的第二個探討焦點。在論壇第二天的主題發言中,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林美茂進行了題為《面對雙重他者的“日本哲學”早期探索——以井上哲次郎的矛盾與自洽為線索》的報告,指出井上哲次郎以“泛哲學化”立場,克服“哲學”與“漢字漢語”的雙重他者矛盾,開創“日本哲學”研究。分論壇中,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詹文杰做了題為《“存在”抑或“是”:把“to be”翻譯為中文是不可能的嗎?》的報告,通過對“存在”和“是”兩種翻譯的分析指出“to be”不僅僅是系詞而且是表示某種特殊活動的動詞,并認為漢語語境中翻譯和理解being的困難是跨文化翻譯和理解本身的困難。此外,幾乎每場報告的討論環節中,與會學者均積極以哲學概念翻譯的疑難為切入點對話題進行進一步深入探討。
近代中日哲學對西方哲學的接受與批判是歷屆中日哲學論壇的核心議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王青進行了題為《近代日本和近代中國如何應對西方哲學的挑戰?》的報告,認為近代中國和日本都認為西方哲學是本國傳統思想中所欠缺的東西,但又不滿足于其主客二元論的認識論,于是將柏格森等西方非理性哲學與東方的直覺主義相融合,確立了以倫理性和實踐性為特征的“中國哲學”和“日本哲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周丹做了題為《<哲學研究>與日本學界的交往——以劉奔先生為中心的討論》,以長期在《哲學研究》工作的二戰日本遺孤劉奔為中心,回顧并介紹了劉奔和《哲學研究》雜志對推進中日哲學界交流所做的貢獻。廈門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吳光輝報告題目為《西田幾多郎對“東洋”的理解》,指出西田幾多郎認為東洋文化的根本性格在于“無”,但“無”并非對立于“有”的消極存在,而是“知情意合一”的積極存在,西田主張東洋文化需要進行“自覺”,即對自身傳統進行批判和改造,從而形成新的東洋文化,東洋文化應該與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共同構建世界文化。四川行政學院講師趙淼進行了題為《西田哲學對?ποκε?μενον和χ?ρα的引介與再闡釋》的報告,指出西田幾多郎的“場所邏輯”是借鑒古希臘哲學而構建的學說,西田借用了柏拉圖的χ?ρα概念來確立他的“場所”立場,而這又是以引入和改造亞里士多德的?ποκε?μενον概念為基礎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魏偉進行了題為《近代日本制度觀的轉變——對“自然制度觀”的兩種批判》的報告,指出近代日本的制度觀經歷了從“自然制度觀”到“制作制度觀”的轉變,三木清和丸山真男以不同的方式對自然制度觀進行了批判,并基于各自的批判構筑了獨自的政治哲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鄧定做了題為《如何在白天看見星星?——海德格爾的真理觀念與老子<道德經>》的報告,從人類存在的有限性的角度,分析和重構海德格爾關于真理本質作為發現性的論述,并展示海德格爾如何引用和改寫老子《道德經》中的文本,并將其融入了與真理問題有關的相關概念。
在中日最新研究進展的基礎上對當下哲學界的最前沿議題進行探討亦是中日哲學論壇一直以來的特色。論壇第一天的主題發言中,日本哲學會前會長、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一之瀨正樹進行了題為《因果缺失與責任歸屬》的報告,探討了“因果缺失”問題,即由于行為者的某種“不作為”而引發的后果是否可以用因果論理解,指出因果關系的結構中普遍包含不作為因果,并進一步分析了不作為因果中的規范性及責任歸屬的問題。分論壇中,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陳霞做了題為《古代智慧應對當今問題——道家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報告,認為道家思想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智慧,可以為當今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借鑒,指出道家環保主義的出發點是道與萬物的共生和相互聯系,認為自然與神圣、人與自然之間沒有界限,這種思想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是一致的。清華大哲學系教授韓立新進行了題為《“人的二元論”及其消解——從費爾巴哈、施蒂納到馬克思》的報告,指出青年黑格爾派曾試圖消除“思想的統治”,卻意外建立了“人的二元論”,并由此引發了激烈的論戰。費爾巴哈至馬克思,以“觀念的異化”反對“思想的統治”,揭露了“人的二元論”框架困難,最終提出應當從“現實的個人”出發的觀點。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合作局的大力支持下,經過17年的發展,日本哲學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共同主辦的“中日哲學論壇”已經成為促進中日哲學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平臺。論壇對促進中日哲學學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增進彼此了解,推動中日哲學共同發展,以及促進中日文化交流與互鑒,增進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友誼均發揮了貢獻。本次論壇中的前沿學術報告和各國學者間激烈思想碰撞再次讓與會學者深切感到值此“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際,中日兩國哲學界保持學術交流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