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是我國哲學學科的重要學術機構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哲學研究所。歷任所長為潘梓年、許立群、邢賁思、汝信(兼)、陳筠泉、李景源、謝地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國沒有專門的哲學研究機構。為了適應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 ... <詳情>
哲學專業書庫的前身是哲學研究所圖書館,與哲學研究所同時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圖書館合并之后將其劃為哲學所自管庫,從此只保留圖書借閱流通業務,不再購進新書。
2009年1月16日,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哲學專業書庫正式掛牌。
<詳情>單繼剛,博士,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黨委委員、學術委員會委員、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中英美暑期哲學學院中方委員會主席。
山東泗水人,1967年11月生。先后就讀于濟寧師專(濟寧學院)英語系,曲阜師范大學英語系(在職),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哲學系(博士點)。2001年獲得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博士學位,同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學術興趣在翻譯與解釋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等方面。
一、主持項目
(一)國際項目:中英美暑期哲學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與牛津大學、英國皇家哲學研究所合作,1988—。自2001年參與項目管理,2017年接續主持);
(二)省部級重點項目: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表述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基礎研究學者項目,2009-2012);
(三)省部級重點項目:20世紀翻譯哲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課題,2006-2009);
(四)社科院創新工程項目: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科新生長點探索(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2016—);
(五)社科院創新工程項目:“中國農民哲學村”調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2011-2015);
(六)研究所重點項目:翻譯的不確定性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2004-2007);
(七)研究所重點項目:自由的外部性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2003)。
二、學術作品
(一)專著、主編、譯著類
1、《勤儉村遇上哲學》(第一作者、執筆人),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
2、《中國知識分子的馬克思哲學》,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
3、《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的演變》(合作,第十七章),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
4、《翻譯的哲學方面》,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
5、《作為意識形態的進步話語》,專著,沈陽出版社2004年版;
6、《愛智求真的時代探尋——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60周年學術文集》,副主編(合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7、《應用倫理:經濟、科技與文化》,主編(合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政治與倫理:應用政治哲學的視角》,主編(合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對話中的政治哲學》,主編(合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達爾文:愛的理論》,譯著,社科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
(二)論文、譯文、學術評論類
11、《子路“不得其死”論》,論文,《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
12、《馬克思主義發展觀視域中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論文,《馬克思主義哲學論叢》2017年第4輯;
13、《<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中文版簡評》,學術評論,《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重慶出版社2017年版;
14、《勤儉“鄉村哲學”:歷史、理論與反思》,論文,《馬克思主義哲學論叢》2016年第2輯;
15、《烏托邦思想、工程及其命運》,論文,《人民論壇》2016年第11期;
16、《托洛茨基的“不斷革命論”與中國革命》,論文,《馬克思主義哲學論叢》2015年第1輯;
17、《人道主義與唯物史觀的相容性分析——以20世紀80年代的人道主義討論為背景》,論文,《哲學動態》2013年第1期;
18、《什么是“馬克思哲學”?》,論文,《世界哲學》2013年第2期;
19、《唯物辯證法和形式邏輯的關系——重評20世紀30年代、50年代的主要觀點》,論文,《哲學研究》2013年第3期;
20、《馬克思哲學及其中國解讀:四個問題》,論文,《馬克思主義哲學論叢》2012年春季號;
21、《陳獨秀的“二次革命論”與唯物史觀》,論文,《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90年的回顧與展望》,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2、《新民主主義社會:從“社會形態”到“過渡時期”——兼評楊獻珍與艾思奇關于過渡時期經濟基礎的爭論》,論文,《哲學動態》2011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毛澤東思想》2011年第5期全文轉載;
23、《唯物史觀的“唯”:陳獨秀與胡適、張君勱、梁啟超之爭》,論文,《中國哲學史》2010年第3期;
24、《正義與和諧》,論文,《社會主義理論新探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
25、《翻譯者,背叛者?》,論文,《世界哲學》2009年第6期;
26、《社會進化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第一個理論形態》,論文,《哲學研究》2008年第8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哲學原理》2008年第12期全文轉載;
27、《翻譯話題與20世紀幾種哲學傳統》,論文,《哲學研究》2007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外國哲學》2007年第5期全文轉載;
28、《德里達:翻譯與解構》,論文,《世界哲學》2006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外國哲學》2006年第3期全文轉載;
29、《“話語”還是“意識形態”?――??屡u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三條理由的翻譯哲學解讀》,論文,《中國詮釋學》第3輯(2006年);
30、《夏洛克的失?。菏鞘裁捶恋K了全球正義的實現?》,論文,《政治與倫理:應用政治哲學的視角》,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1、《劍橋事件:權力、學科、文體》,論文,《世界哲學》2005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外國哲學》2005年第4期全文轉載;
32、《語言、翻譯與意識形態》,論文,《哲學研究》2005年第11期;
33、《伽達默爾:翻譯與對話》,論文,《新中國哲學研究50年》,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4、《自由的外部性》,論文,《對話中的政治哲學》,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5、《達爾文道德理論的三個層次》,論文,《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2003年第4期;
36、《歷史唯物主義對社會進步的理解》,論文,《理論視野》,貴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37、《社會進步觀念在近代歐洲的興起》(第二作者、執筆人),論文,《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年第4期;
38、《論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學與唯物史觀的本質區別――弗洛姆與馬克思如何回答同樣的問題》(第一作者、執筆人),論文,《暨南學報》(社科版)2000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外國哲學》2000年第3期全文轉載。
39、《<西游記>中的儒釋道觀》,論文,《明清小說研究》2000年第1期;
40、《彩虹之路》(第二作者),調研報告,《中國經貿導刊》2000年第2期;
41、《繼往開來,再創輝煌——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隆重慶祝建所50周年》,學術評論,《哲學研究》2006年第1期;
42、《マルクス哲學の最も適切な稱呼とは何か――中國におけるマルクス哲學の変遷》,論文,《唯物論と現代》第53號(2015年6月);
43、“Fromm’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Plan as a Resource for China’s Reform Policy”, 論文,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cision Ethics, Fall 2006, Volume III.1;
44、《德里達的學位:一個榮譽問題》,譯文,《世界哲學》2005年第2期;
45、《榮譽學位:這也太有趣了》,譯文,《世界哲學》2005年第2期;
46、《優巴斯關于國際生命倫理學的宣言》,譯文,《世界哲學》2002年第5期;
47、《全球生命倫理學――夢想還是夢魘?》,譯文,《世界哲學》2002年第5期;
48、《“漢傳馬哲”釋義》,論文,哲學中國網;
49、《子路的性格與命運》,論文,哲學中國網;
50、《為什么民哲顯得多余?》,學術評論,哲學中國網;
51、《學者們的稻草人》,學術評論,哲學中國網;
52、《致敬李小龍》,一般文章,騰訊網;
53、《實現三種哲社資源的融合創新》,學術評論,新華網;
54、《勤儉紀行》,學術隨筆,哲學中國網;
55、《單繼剛對話姜汝旺、戴香妹實錄》,學術對話,哲學中國網;
56、《延安的物質與精神》,學術隨筆,哲學中國網;
57、“Naming Marx's Philosophy China”,論文,第23屆世界哲學大會(雅典,2012);
58、“A Brief Report on the Philosophical Societies and Associations of which the CASS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is in Charge”, 學術報告,第22屆世界哲學大會(首爾,2008);
59、“Fromm'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Plan as a Resource for China's Reform Policy”, 論文,“全球化對21世紀哲學社會科學的挑戰”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2007);
60、“Beyond Capitalism: Fromm’s Social Transformation Plan and Its Enlightenment for China’s Reform Policy”,論文,布拉格哲學社會科學會議(捷克,2007);
61、“Equity and Justice”, 論文,“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泉州與武夷山,2006);
62、“Shylock’s Failure: What Holds Back the Realization of Global Justice?”論文, “政治與倫理:應用政治哲學視角”國際學術研討會(昆明,2005);
63、“The Externality of Liberty”,論文,“對話中的政治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2003)。
其中,《哲學研究》發表5篇,《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6篇,《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觀點摘登1篇,外文論文9篇(含國際會議發表)。另有哲學小文數十篇,見于個人博客、微信個人公眾號。
三、媒體采訪
1、《“民哲”們的世界》,2018年9月6日《新京報》,騰訊網,搜狐網,網易;
2、《在反思與批判中推動研究走向深入》,2017年1月31日《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社會科學網;
3、《習近平抗戰史觀》,2015年9月21日新華微視評;
4、《學術成果問題根源于“評價體系”》,2014年11月15日《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社會科學網;
5、《漢學研究呈融中外跨學科趨勢》,2014年9月10日《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社會科學網;
6、《學會尊重和欣賞差異性》,2008年6月17日《北京日報》。
四、開設課程、講座與研究生培養
開設“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哲學原著選讀”、“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因果關系理論”、“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再表述”、“中國農民哲學村調查”等課程與講座。
培養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博士生、碩士生共計十余名(含聯合培養),另招收博士后和訪問學者若干。
五、獲獎與榮譽
1、《翻譯的哲學方面》獲第六屆“胡繩青年學術獎”提名獎(2012);
2、獲評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優秀共產黨員(2011);
3、《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的演變》入選第三屆“三個一百”原創圖書工程(2011);獲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優秀理論研究成果”著作類一等獎(2012),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優秀科研成果獎一等獎(2015),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二等獎(2016);
4、《社會進化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第一個理論形態》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第三屆青年學術論壇二等獎(2009);
5、《翻譯話題與20世紀幾種哲學傳統》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第一屆青年學術論壇一等獎(2006)。
六、對外交流
2008年3月至5月在荷蘭國際社會歷史研究所從事合作研究,2015年10月在美國密蘇里圣路易斯大學從事合作研究,另外短期訪問希臘、奧地利、意大利、捷克、俄羅斯、古巴、韓國、日本、澳門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眾多學術機構;
擔任Beij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ood Governance(北京,2008)雙主席之一;參加The 22nd World Congress of Philosophy(首爾,2008),并做報告“A Brief Report on the Philosophical Societies and Associations of which the CASS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is in Charge”;參加The 23rd World Congress of Philosophy(雅典,2012),并宣讀論文“Naming Marx's Philosophy in China”;參加The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布拉格,2007),并宣讀論文“Beyond Capitalism: Fromm’s Social Transformation Plan and Its Enlightenment for China’s Reform Policy”。
2020年11月5日更新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5號郵編:100732
電話:(010)85195506
傳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單繼剛,博士,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黨委委員、學術委員會委員、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中英美暑期哲學學院中方委員會主席。
山東泗水人,1967年11月生。先后就讀于濟寧師專(濟寧學院)英語系,曲阜師范大學英語系(在職),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哲學系(博士點)。2001年獲得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博士學位,同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學術興趣在翻譯與解釋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等方面。
一、主持項目
(一)國際項目:中英美暑期哲學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與牛津大學、英國皇家哲學研究所合作,1988—。自2001年參與項目管理,2017年接續主持);
(二)省部級重點項目: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表述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基礎研究學者項目,2009-2012);
(三)省部級重點項目:20世紀翻譯哲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課題,2006-2009);
(四)社科院創新工程項目: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科新生長點探索(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2016—);
(五)社科院創新工程項目:“中國農民哲學村”調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2011-2015);
(六)研究所重點項目:翻譯的不確定性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2004-2007);
(七)研究所重點項目:自由的外部性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2003)。
二、學術作品
(一)專著、主編、譯著類
1、《勤儉村遇上哲學》(第一作者、執筆人),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
2、《中國知識分子的馬克思哲學》,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
3、《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的演變》(合作,第十七章),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
4、《翻譯的哲學方面》,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
5、《作為意識形態的進步話語》,專著,沈陽出版社2004年版;
6、《愛智求真的時代探尋——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60周年學術文集》,副主編(合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7、《應用倫理:經濟、科技與文化》,主編(合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政治與倫理:應用政治哲學的視角》,主編(合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對話中的政治哲學》,主編(合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達爾文:愛的理論》,譯著,社科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
(二)論文、譯文、學術評論類
11、《子路“不得其死”論》,論文,《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
12、《馬克思主義發展觀視域中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論文,《馬克思主義哲學論叢》2017年第4輯;
13、《<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中文版簡評》,學術評論,《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重慶出版社2017年版;
14、《勤儉“鄉村哲學”:歷史、理論與反思》,論文,《馬克思主義哲學論叢》2016年第2輯;
15、《烏托邦思想、工程及其命運》,論文,《人民論壇》2016年第11期;
16、《托洛茨基的“不斷革命論”與中國革命》,論文,《馬克思主義哲學論叢》2015年第1輯;
17、《人道主義與唯物史觀的相容性分析——以20世紀80年代的人道主義討論為背景》,論文,《哲學動態》2013年第1期;
18、《什么是“馬克思哲學”?》,論文,《世界哲學》2013年第2期;
19、《唯物辯證法和形式邏輯的關系——重評20世紀30年代、50年代的主要觀點》,論文,《哲學研究》2013年第3期;
20、《馬克思哲學及其中國解讀:四個問題》,論文,《馬克思主義哲學論叢》2012年春季號;
21、《陳獨秀的“二次革命論”與唯物史觀》,論文,《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90年的回顧與展望》,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2、《新民主主義社會:從“社會形態”到“過渡時期”——兼評楊獻珍與艾思奇關于過渡時期經濟基礎的爭論》,論文,《哲學動態》2011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毛澤東思想》2011年第5期全文轉載;
23、《唯物史觀的“唯”:陳獨秀與胡適、張君勱、梁啟超之爭》,論文,《中國哲學史》2010年第3期;
24、《正義與和諧》,論文,《社會主義理論新探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
25、《翻譯者,背叛者?》,論文,《世界哲學》2009年第6期;
26、《社會進化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第一個理論形態》,論文,《哲學研究》2008年第8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哲學原理》2008年第12期全文轉載;
27、《翻譯話題與20世紀幾種哲學傳統》,論文,《哲學研究》2007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外國哲學》2007年第5期全文轉載;
28、《德里達:翻譯與解構》,論文,《世界哲學》2006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外國哲學》2006年第3期全文轉載;
29、《“話語”還是“意識形態”?――??屡u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三條理由的翻譯哲學解讀》,論文,《中國詮釋學》第3輯(2006年);
30、《夏洛克的失?。菏鞘裁捶恋K了全球正義的實現?》,論文,《政治與倫理:應用政治哲學的視角》,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1、《劍橋事件:權力、學科、文體》,論文,《世界哲學》2005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外國哲學》2005年第4期全文轉載;
32、《語言、翻譯與意識形態》,論文,《哲學研究》2005年第11期;
33、《伽達默爾:翻譯與對話》,論文,《新中國哲學研究50年》,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4、《自由的外部性》,論文,《對話中的政治哲學》,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5、《達爾文道德理論的三個層次》,論文,《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2003年第4期;
36、《歷史唯物主義對社會進步的理解》,論文,《理論視野》,貴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37、《社會進步觀念在近代歐洲的興起》(第二作者、執筆人),論文,《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年第4期;
38、《論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學與唯物史觀的本質區別――弗洛姆與馬克思如何回答同樣的問題》(第一作者、執筆人),論文,《暨南學報》(社科版)2000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外國哲學》2000年第3期全文轉載。
39、《<西游記>中的儒釋道觀》,論文,《明清小說研究》2000年第1期;
40、《彩虹之路》(第二作者),調研報告,《中國經貿導刊》2000年第2期;
41、《繼往開來,再創輝煌——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隆重慶祝建所50周年》,學術評論,《哲學研究》2006年第1期;
42、《マルクス哲學の最も適切な稱呼とは何か――中國におけるマルクス哲學の変遷》,論文,《唯物論と現代》第53號(2015年6月);
43、“Fromm’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Plan as a Resource for China’s Reform Policy”, 論文,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cision Ethics, Fall 2006, Volume III.1;
44、《德里達的學位:一個榮譽問題》,譯文,《世界哲學》2005年第2期;
45、《榮譽學位:這也太有趣了》,譯文,《世界哲學》2005年第2期;
46、《優巴斯關于國際生命倫理學的宣言》,譯文,《世界哲學》2002年第5期;
47、《全球生命倫理學――夢想還是夢魘?》,譯文,《世界哲學》2002年第5期;
48、《“漢傳馬哲”釋義》,論文,哲學中國網;
49、《子路的性格與命運》,論文,哲學中國網;
50、《為什么民哲顯得多余?》,學術評論,哲學中國網;
51、《學者們的稻草人》,學術評論,哲學中國網;
52、《致敬李小龍》,一般文章,騰訊網;
53、《實現三種哲社資源的融合創新》,學術評論,新華網;
54、《勤儉紀行》,學術隨筆,哲學中國網;
55、《單繼剛對話姜汝旺、戴香妹實錄》,學術對話,哲學中國網;
56、《延安的物質與精神》,學術隨筆,哲學中國網;
57、“Naming Marx's Philosophy China”,論文,第23屆世界哲學大會(雅典,2012);
58、“A Brief Report on the Philosophical Societies and Associations of which the CASS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is in Charge”, 學術報告,第22屆世界哲學大會(首爾,2008);
59、“Fromm'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Plan as a Resource for China's Reform Policy”, 論文,“全球化對21世紀哲學社會科學的挑戰”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2007);
60、“Beyond Capitalism: Fromm’s Social Transformation Plan and Its Enlightenment for China’s Reform Policy”,論文,布拉格哲學社會科學會議(捷克,2007);
61、“Equity and Justice”, 論文,“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泉州與武夷山,2006);
62、“Shylock’s Failure: What Holds Back the Realization of Global Justice?”論文, “政治與倫理:應用政治哲學視角”國際學術研討會(昆明,2005);
63、“The Externality of Liberty”,論文,“對話中的政治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2003)。
其中,《哲學研究》發表5篇,《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6篇,《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觀點摘登1篇,外文論文9篇(含國際會議發表)。另有哲學小文數十篇,見于個人博客、微信個人公眾號。
三、媒體采訪
1、《“民哲”們的世界》,2018年9月6日《新京報》,騰訊網,搜狐網,網易;
2、《在反思與批判中推動研究走向深入》,2017年1月31日《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社會科學網;
3、《習近平抗戰史觀》,2015年9月21日新華微視評;
4、《學術成果問題根源于“評價體系”》,2014年11月15日《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社會科學網;
5、《漢學研究呈融中外跨學科趨勢》,2014年9月10日《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社會科學網;
6、《學會尊重和欣賞差異性》,2008年6月17日《北京日報》。
四、開設課程、講座與研究生培養
開設“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哲學原著選讀”、“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因果關系理論”、“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再表述”、“中國農民哲學村調查”等課程與講座。
培養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博士生、碩士生共計十余名(含聯合培養),另招收博士后和訪問學者若干。
五、獲獎與榮譽
1、《翻譯的哲學方面》獲第六屆“胡繩青年學術獎”提名獎(2012);
2、獲評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優秀共產黨員(2011);
3、《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的演變》入選第三屆“三個一百”原創圖書工程(2011);獲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優秀理論研究成果”著作類一等獎(2012),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優秀科研成果獎一等獎(2015),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二等獎(2016);
4、《社會進化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第一個理論形態》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第三屆青年學術論壇二等獎(2009);
5、《翻譯話題與20世紀幾種哲學傳統》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第一屆青年學術論壇一等獎(2006)。
六、對外交流
2008年3月至5月在荷蘭國際社會歷史研究所從事合作研究,2015年10月在美國密蘇里圣路易斯大學從事合作研究,另外短期訪問希臘、奧地利、意大利、捷克、俄羅斯、古巴、韓國、日本、澳門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眾多學術機構;
擔任Beij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ood Governance(北京,2008)雙主席之一;參加The 22nd World Congress of Philosophy(首爾,2008),并做報告“A Brief Report on the Philosophical Societies and Associations of which the CASS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is in Charge”;參加The 23rd World Congress of Philosophy(雅典,2012),并宣讀論文“Naming Marx's Philosophy in China”;參加The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布拉格,2007),并宣讀論文“Beyond Capitalism: Fromm’s Social Transformation Plan and Its Enlightenment for China’s Reform Policy”。
2020年11月5日更新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版權所有